談論文學性作品閱讀復習課

時間:2022-06-27 08:37:18

導語:談論文學性作品閱讀復習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文學性作品閱讀復習課

初三的語文學業考試中,文學性作品閱讀占據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做好文學性作品閱讀復習工作也就顯得尤其重要。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總是通過篇章的練習來歸納各類題型的解答要點,并把它整理成書面文字發給學生,企圖通過這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可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學生往往會出現一種怪現象,聽得懂,但做題時卻不知如何下手,或者是當時懂了課后又忘記了。應該說,題目做了不少,可是效果甚微。作為初三的一名一線語文教師,我想幫助學生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捷徑。前段時間,我正在關注全國著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寧鴻彬“主問題”閱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并為此確立了課題研究方案。在撰寫方案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文學性作品閱讀復習是否也可以設計一個“主問題”,并以此為線作為復習的綱要。后來,我就嘗試著去做,并把“主問題”確立為“如何把握文學性作品的主題”,力求通過“主題”的研究讓學生預測命題的類型。沒想到這樣的課堂,教學目標簡明,教學內容簡潔,教學環節簡單,能起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作用。現將這種方法以秦素衣的《拔掉那顆蛀牙》和春華的《握住母親的腳》為例,簡要談談操作過程及思考體會。

一、把握文學性作品的主題

根據學生平時的閱讀經驗,我先請學生談談自己把握文學性作品主題的一些方法。然后,我根據學生的思路把它整理為四個方面:一是關注文章標題,二是關注情節內容,三是關注人物形象,四是關注關鍵語句。

(一)關注文章標題我先給學生出示題目:從《拔掉那顆蛀牙》這個標題中你會想到什么信息?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拔掉蛀牙”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拔掉蛀牙”?怎樣“拔掉蛀牙”?“拔掉蛀牙”后會怎樣?應該承認,學生的求知欲非常強烈,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有這么多的想法。我根據學生的反映和所提問題進行了總結。對于題目我們要經常提問“什么”“為什么”“怎樣”等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弄明白了,學生也就知道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而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表現文章主題的,因此,解答了標題中的“什么”“為什么”“怎樣”等問題,也就知道文章寫什么了,而知道文章寫什么也就知道文章寫作的目的了。帶著對標題的思考,我讓學生快速閱讀文章,從中找出答案。學生很快就知道了“蛀牙”指的是“恨”,“拔掉蛀牙”指的是“去除恨”,“拔掉蛀牙”的方法就是“讓心中充滿愛”,而一旦心中有了愛也就有了“快樂”。到此,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顯而易見了,只有去除心中的恨,才能讓心中充滿愛,才能帶來快樂。因此,深入思考文章的標題,往往能揭開主題之謎。

(二)關注情節內容我利用概括情節的六要素要求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很快理清了文章內容:地位尷尬,滋生仇恨———潛心學習,疏遠親情———醫生指點,喚醒親情———回家團聚,擁有快樂。在概括過程中,學生馬上抓住了關鍵詞“恨”“愛”“快樂”,而這五個字正好道出了文章的主題:去除“恨”,擁有“愛”,就擁有了“快樂”。因此,理清了文章的情節,也就知道了文章的主題,因為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為了突出文章的主題而服務的。此外,對于情節詳略的安排也要格外注意,因為詳寫的內容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關注人物形象描寫人物的手法一般有兩種: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神態、細節等描寫;側面描寫主要通過次要人物從側面進行烘托。文章對“她”的描寫主要體現在人物的動作描寫上:放下電話,她發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發呆……她帶著大包小包,所有人的禮物全有。下了飛機,直接打出租車回老家……通過對動詞的琢磨,學生也就明白此時人物的急切回家的心情,而這種心情正好印證了此時“她”已經去除“恨”而充滿愛,而這種“愛”也最終讓“她”收獲了“快樂”。文中對家人的描寫也值得品味,特別是對父母的語言、神態描寫,表面是寫父母的喜極而泣,而這正是“她”內心的寫照:親情喚醒了“她”麻木的心,它促使“她”決定回家,而“她”回家收獲的正是“快樂”。因此,學生由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可以得知文章的主題。

(四)關注關鍵語句文章的關鍵語句一般出現在開頭、結尾、段首。在《拔掉那顆蛀牙》中,文章的開頭提到“恨”,最后以“拔掉了那顆恨的蛀牙,原來可以如此快樂”作為結尾,中間醫生的話也非常關鍵:“你太自閉,而且內心里充滿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樂,你應該學會去愛,只有愛,才能拔掉那顆蝕了你心靈的蛀牙。”如果把這三句話串聯起來,文章的主題也就非常明確了:去除“恨”,擁有“愛”,就擁有了“快樂”。因此,閱讀一篇文學性作品,如果學生善于把握關鍵句,那么,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了然,特別是把握一些抒情、議論句子,因為這些語句要么暗示主題,要么點明主題,要么深化主題。總之,關鍵句和主題的關系非常密切,學生一定要時刻關注。

二、預測文學性作品的命題

在學生的思維中,他們一般會認為自己只有認真聽課,從未想到自己也可以參與到課堂講授中,從一個被動應答者變為主動命題者。因此,我讓學生從上述把握主題的四種方法入手,讓他們進行命題,結果,學生給出的題目真的讓人耳目一新。例如,(一)關注文章標題1.“拔掉那顆蛀牙”有什么深刻的含義?2.這個標題有什么作用?(二)關注情節內容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文章寫“醫生指點”這一部分內容是否可以刪掉?為什么?(三)關注人物形象1.寫父母的喜極而泣有什么作用?2.在“她帶著大包小包,所有人的禮物全有。下了飛機,直接打出租車回老家”一句中,“所有”“直接”這兩個詞能否去掉?為什么?(四)關注關鍵語句1.文章最后一句話有什么作用?2.文章中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3.文章最后一句話對你有什么啟示?請結合自己的經歷來談談自己的感悟。我根據學生的問題,把它歸納為四大類型:一是理解類。理解標題的含義,理解句子的含義;二是概括類。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三是賞析類。賞析句子的作用,分析加點詞的作用,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四是聯想類。聯系實際生活談談自己的閱讀感悟、體會、啟示等。在預測命題的過程中,如果僅僅讓學生圍繞“主題”去命題,我想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便要解決如何解答這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又讓出題的學生談談這道題該如何解答,解答時如何和主題掛鉤,并要求其他學生對他給出的答案作出全面的評析。經過這一環節的設置,學生不僅知道了答案的思路,并且還知道了評判答案的標準。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又以春華的《握住母親的腳》為例,首先讓學生從把握主題的四種方法中挑選一種來概括主題,并用另一種方法加以驗證,然后讓他們從四個角度去命題、解題。通過第二次操練,學生對這種方法運用更加自如。

三、反思文學性作品的復習工作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清楚地意識到學生是鮮活的人,我們的語文課復習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學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獨特的感知和經驗模式參與解讀才能感悟的,他通過文本與作者的“對話”是極富個性化的,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陶行知先生曾倡導過“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空間,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學生的大腦。在教師的閱讀教學中的集中體現,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理解,甚至是“出格”的理解,教師都應該抱著寬容、欣喜的心態去對待,不應簡單地以教師的“一言堂”“標準答案”去取代學生豐富多彩的解讀。教師若是僅從自己教的角度,只關注自己設計的訓練,不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不珍視學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許學生擁有自己的思想和聲音,就會熄滅學生的智慧火花,扼殺學生的個性潛能,導致學生喪失敢想、敢說、敢為的品格,妨礙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也就成了一紙空談。由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考試的主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授之以漁”更重要地是圍繞一個“主問題”去設計“小問題”,就像我們的閱讀課,用一個“主問題”來串起全文的“小問題”,通過層層剝筍的方法來解讀全文,這種方法同樣在復習課中值得借鑒。如果在文學性作品閱讀復習課中,教師能夠以“主問題”牽出“小問題”的方式進行復習,那么,學生就能主動去思考有關文章標題的內涵、情節的內容、人物特點、關鍵句的作用。這樣,他們就會知道如何利用主題設置出許許多多有關主題的問題,然后根據平時的知識積累去思考如何解題。這種方式不僅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思維,而且還能了解命題的方向。只要學生掌握了理解主題的一些方法,通過主題閱讀,他們就能發現其中的一些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