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教改與策略
時間:2022-07-05 11:54:31
導語:英美文學教改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化是指國家及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在全球范圍內相互聯系、交織、融合的狀態與過程。換言之,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突破國家與地區間的疆界,建立起全球性普遍聯系的狀態與過程即可稱之為全球化?!霸谌虻奈幕畔⒎諊?,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成員得以享受屬于整個地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雖然人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了各自民族和國家的特性,但經過‘整合’,在很大程度上已相互融合為一個整體,使一種超越國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全球性文化存在于世?!盵1]在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發展成為時代背景的今天,探討全球語境下的高校英美文學教學改革,聚焦人文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大綱》對英美文學教學宗旨做出了明確的定位,即幫助學生細致、透徹地了解西方思想與文化的發展脈絡、明確英美文學產生與發展的淵源,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認識能力與應用能力,幫助他們提升文學修養、拓寬思路、激發靈感,在啟迪審美意識的同時,鍛煉其對語言的敏銳性,最終使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得到提高。通過對大綱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人文綜合素養的提高是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的根本目標。全球化語境下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無法適應新的時代特點,不能完成大綱的要求。因此,為更好地實現這一要求,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就變得尤為重要且勢在必行。
近些年來,高校英美文學課的教學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一批優秀的教材和教輔材料在全國范圍內出版,很多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也得到了廣泛地運用,學生的審美水平與閱讀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教學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在以往的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不僅常常將一般性閱讀的講解方法,如主題主旨分析法、逐字逐句講解法運用在文學閱讀課之中,而且傾向于將自身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傳授給學生,并非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既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也忽略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感受,既無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綜合素養,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正如歐美文學研究專家張中載教授所指出的,在當前形勢下,外語教育應重視人文修養和人文關懷。值得注意的是,教學中英美國家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不足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受困于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無法獲得深入、多維的理解。而施教主體在文化心理、文化心態和文化視野上的封閉性與狹隘性正是導致這種文學“自閉”癥結的原因。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使學生對于英美文學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無法從宏觀上來理解文學,無法將英美文學與他國文學和文化聯系起來,從而使高校英美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停滯不前,無法做出更大的突破。[2]除此之外,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夠;文學教學中忽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教材多樣性與多元性的匱乏;教學手段單一;文學講解缺少對文藝批評理論的導入等都是影響英美文學教學質量的問題。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跨文化交往頻繁與深入。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為應對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師應采用語篇分析理論、讀者反映理論等后現代教育理論來指導英美文學教學。將語篇分析理論引入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去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識、寫作手法、篇章結構與主題思想,與作者進行積極雙向的交流。語篇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文章整體入手,從理解整篇內容,到分析句際、段際的關系,找出主題思想與重要信息,再到對長、難句進行語法分析與訓練,幫助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掌握語言現象所體現的交際功能。
讀者反映批評理論強調讀者個人的創造性闡釋在文學批評中的地位,認為作品的意義實際上是讀者的“創造物”。讀者反應批評理論的引入,使得教師、作品與學生三者間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通過讀者反應批評理論的指導,學生被確立為教學的中心,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拓展知識的有效平臺,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也得以在角色的轉變中,實現“引路”、“開竅”的教學職責。除此之外,針對全球語境下的傳統高校英美文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我們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重視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文學欣賞是讀者與作者之間互動交流的過程,它需要讀者的積極響應。使讀者既能領會作品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又能洞察其中包含的社會、文化意蘊,最后完整地認識與把握修辭風格、創作手法才是文學審美的最終目的。此外,從某種意義上講,讀者情感的投入程度直接影響著其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因此,文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與提升是至關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并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找尋文本意義,幫助他們在發現與創造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豐富的感知能力與想象能力;同時傳授易于掌握的批評方法,引導其進行文學批評與分析,從而增進其對文學欣賞的興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語境新形勢下,學習者才是教學和研究的重點,施教者只不過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以及信息的給予者。這一點對英美文學教學極具指導意義。英美文學教學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踴躍討論,積極交流。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習英美文學的動力才會隨之增加。第二,按照文學體裁的不同,高校英美文學課應該由教師進行分類授課。英美文學課程具有內容龐雜、體裁多樣的特點,這就對任課教師授課的靈活性提出一定的要求。目前,大多數的教材均采用將詩歌、小說、戲劇等不同體裁的內容混合編寫的方式。這種教學內容的編排方式雖然可以使學生較為綜合地接觸全面、大量的信息,但卻會造成教學線索模糊、結構松散等問題,因而不僅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梳理與記憶,也限制了教師專長的發揮。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可大致按照詩歌、戲劇、散文和小說這四種文學體裁進行分類教學。采用教師分類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條分縷析地掌握每一種文學體裁,而且能夠較為系統地完成整個文學課程的學習,同時也利于教師專業特長的發揮。第三,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應與英語專業其他課程教學適當結合。
長期以來,英美文學的授課與其他課程相脫離,這樣既無法實現資源與信息的共享,也為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學習帶來困難。作為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英美文學課程應當與英語專業其他課程的教學融會貫通。文學的講解離不開歷史、社會、文化因素的考量。例如,英美文學史的講授實質上與英美概況課程中的一部分內容密切相聯。因此,如果能將英美概況課程的內容融于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之中,對歷史背景和文學創作進行有效的整合講解,課堂教學將突破文學領域的限制,實現其在歷史學、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延展。不僅如此,文學作品的學習更可以為口語、閱讀、寫作和翻譯的訓練提供行之有效的題材和內容。文學與口語的結合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而且能夠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文學與閱讀的結合,既可以針對學生的閱讀速度進行訓練,也能夠使其領略到優秀作家風格迥異的創作風格;文學與寫作的結合,將幫助學生在文本理解與書面表達上獲得雙贏;文學與翻譯的結合,將使學生感受到純正的英語文學作品的文字魅力。
英美文學與英語專業其他課程的有機結合將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有助于實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宗旨。最后,將多媒體引入傳統教學過程中是改革英美文學教學的必經之路。采用各種文字、聲像、圖片信息輔助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通過多元識讀的方式幫助他們對作品中滲透的智慧、情感與美學思想做出更充分的體會與領悟,進而有效地改善教學效果。[3]同時,多媒體輔助教學一改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演示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回答;學生則獨立思考,積極討論,主動參與。這樣,不僅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發揮,而且學生的主體思考能力與自主學習也獲到了培養與實現。除此之外,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融合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加快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英美文學課上,為學生播放與文學作品相對應的影視作品能夠幫助他們掌握人物關系與故事脈絡,但影視作品中包含了較多的主觀因素,導演與演員對原作品會有不同的闡釋與演繹。因此,教師在挑選教學資料時應注意其觀點與視角的客觀性。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教育應用,數字學習和移動學習將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這將使教育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師面臨著對其原有角色的巨大沖擊和挑戰,急需完成角色的轉變與重塑。
綜上所述,英美文學課作為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中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其開設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英語國家各個時期、不同流派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理解和分析,使學生獲得包括想象、創造、觀察、思辨、表達、分析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進而提高其綜合素質。[5]傳統英美文學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是制約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改革,限制學生綜合素養提高的關鍵。因而,為使這些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將后現代教育理論引入傳統英美文學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加對文藝批評方法的介紹,按文學體裁實行教師分類教學等策略的實施已勢在必行。
- 上一篇:礦業權核查GIS軟件運用
- 下一篇:合理選擇公路作業機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