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口述歷史教學意義
時間:2022-07-16 04:02:10
導語:高中口述歷史教學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口述歷史即通過傳統的筆錄或者錄音和錄影等現代科技設備的使用,記錄歷史事件的當事人和目擊者的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而口述歷史教學,簡單說來就是指口述歷史在教學中的應用,它包含了“主動口述歷史”和“被動口述歷史”兩個方面。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口述歷史在中學的應用并不普遍,口述歷史教學在歷史教育中的優勢還沒有充分地展現出來。
1.口述歷史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傳統的歷史課堂讓學生習慣性地認為,歷史課是由教師唱獨角戲的靜態課堂,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一個個冰冷的歷史,因此歷史課常常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提不起興趣。相反,口述歷史給學生展示的卻是一個活生生的動態的歷史。口述歷史的生動性,使學生感到真實、親切,成為易于被學生接受的史實。在口述歷史教學活動中,老師只是配角,學生才是主角,學生能夠通過口述歷史教學走進歷史,親身感受歷史。
2.口述歷史教學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能力教科書是歷史教學的基本資源,但是單純地依賴教科書進行的歷史教學,必將限制學生對歷史認識深度和廣度。口述歷史教學通過引導學生把視線轉向周邊環境,以自己的實踐去感受著豐富的田野知識、去挖掘史料、去尋找真實的歷史。在訪談前的背景調查中,學生需要搜集大量的背景資料,僅依賴于課本是不夠的,還需要到圖書館或者在網上查閱更多的著作、雜志、報刊等資料;在訪談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歷史知識直接來源于眼前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經歷、對歷史事件的觀點是在教科書中很難見到的。通過口述歷史教學,學生獲得的知識豐富多彩。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口述歷史教學有利于歷史的保留與傳承“口述歷史之所以可貴,是由于口述者自己口述歷史,它能夠較多地保持原汁、原味,較多地保留某一個方面、某種角度的歷史的真實性,為全面考察歷史供給邊邊角角的園地。”口述歷史之所以重要,更是因為一些事件的口述者,大都是耄耋之年甚至是期頤之年的老人,如不及時對他們采訪,并將他們的口述加以整理,就有可能會永遠錯失采訪的機會,從而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通過口述歷史引入到中學歷史教學中,能讓學生明白自身肩負著傳承保留歷史的重任,讓延續歷史成為可能。
二、高中口述歷史教學的運用策略
1.主動口述歷史的運用策略一般來說,1960-1970年中國歷史的主題比較適合“主動口述歷史”,根據現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十年探索時期、時期以及十一屆三中以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的發展變化這些內容適應于“主動口述歷史”。以“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這課為例,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列出以下四個主題:中國近代服飾變化、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居室建筑的演進、社會習俗的改變。學生分成四組,自由選擇主題,教師介紹口述歷史的方法,學生通過兩星期的家庭或野外訪談整理訪談內容,而后在課堂上展示成果。這課內容較為簡單,但是與現實生活貼近,學生興趣濃厚,使主動口述歷史教學成為可能。經過兩周時間學生的努力和教師適時的指導,學生學會了主動學習,并且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主動口述歷史”,能夠獲得除教科書以外更多的知識,他們也慢慢學會了以小見大,能夠從服裝、飲食、建筑以及風俗的變化上找尋到歷史的發展脈絡,讓歷史走進生活。“主動口述歷史”雖然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耗時耗力,但是在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教育理念下,建議一個學期根據課本內容開展一次。
2.被動口述歷史的運用策略“被動口述歷史”可以是口述文字資料,也可以是錄音、錄像與“主動口述歷史”相比較,“被動口述歷史”在歷史教學中可以相對拓寬歷史課程的范圍,在中國歷史方面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國時期的歷史,而且還適應于世界歷史課程。根據“被動口述歷史”的特點,“被動口述歷史”以史料的形式穿插在歷史教學中,可以產生生動、形象的效果,還可以為歷史問題提供多角度的思考。例如,在教授人民版必修2專題三第一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講到時,可以運用“被動口述歷史”幫助學生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不論是個人還是某個村莊、城鎮都受著大社會的影響,都是歷史的一面鏡子。“被動口述歷史”不需要師生做實際的調查訪談,費時較少,適合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讓學生有機會“體驗”歷史、“做”歷史。
現今,口述歷史被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重視,因為口述歷史教學注重田野調查、注重親歷社會,不再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中心,這就直接改變了以往舊有的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改理念。
- 上一篇:審計局審計項目工作打算
- 下一篇:勞保辦工作總結與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