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態化英美文學教學研討
時間:2022-07-29 08:29:56
導語:多模態化英美文學教學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以其快捷與便利為人們提供著圖文并茂、聲像并存的各種信息。人們不再依賴單一的文本形式(書本、報紙等)來獲得信息。學生也不再單一地通過書本和課堂聽講來獲得知識,他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獲取知識、更新知識、積累知識。計算機網絡所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隋然,2002)以及豐富的信息源,有利于學生大量地獲取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協同學習,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于是,“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就根本滿足不了學生的個人需求(陳堅林,2010:33)”。正因為如此,計算機網絡被引入到現代英語教學過程中,使英語教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模態形式。英語課堂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內容的健康而豐富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陳堅林,2010:23)”。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各種音像資源和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學習”(教育部基礎教育司,2007)。計算機網絡技術改變了原本單一而又單調的書本教學,使多模態化教學方式成為可能。
1多模態化教學理論
多模態化指在一個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動中不同符號模態(semioticmode)的混合體(TheovanLeeuwen,2005:160),同時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號資源(semioticresource)被調動起來,在一個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構建意義的各種方式(Baldry&Thibault,2006:21)。該理論主要以社會符號學為視角,以韓禮德功能語法為理論基礎,提出人們傳統習慣中認為是副語言的圖像、顏色、音樂和動作等符號在現代社會交流中已不再處于輔助位置,而是正在和文字符號一起形成一種更為寬泛的符號資源,共同參與意義構建。多模態化教學主張利用網絡、圖片、角色扮演等多渠道、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運作參與語言學習。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盡可能多的感官來親歷教學活動,參與教與學的互動。在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多種資源,以及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手段,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并激發學生興趣(石銳,2010:140)。多模態教學結合了教材、文學作品、互聯網、影視、音樂等的多模態特征,涉及了圖像、色彩、聲音、文字等多種模態或模態組合。在多模態教學框架下,模態選擇的重要參考是能否提高教學效率。所以凡能“為教學提供教學情景和便利條件”,能“為教學提供輔助條件”(張德祿,2009:15)的模式,都可作為教學的模態。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提供了適當的情景和便利的條件。多種媒體的共同參與,是學生吸收課程信息,強化學習效果的良好途徑。
2.1英美文學課程的特征
2.1.1情景性英美文學課程內容包括了英國和美國文學史、文學家及其作品的精選片段。無論是文學史、文學家,還是文學作品,均力圖為讀者描繪一幅幅美妙的畫面。讀者在閱讀時通過自己的想象可以“看”到上帝為亞當和夏娃所建造的伊甸園,會走進王子哈姆雷特的宮殿,踏上魯賓遜?克魯索獨居的小島,也會看“老人”桑地亞哥捕獲的那條無比巨大卻被鯊魚吃光了肉的馬林魚。這種畫面感正是文學課程情景性的體現。
2.1.2情節性英美文學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都無不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閱讀作品時,讀者就如同漫步在英美文學的長河邊,他們會覺得自己面前有一群鮮活的人物在完成著不同的使命或經歷著千難萬險:廝殺的英雄貝爾武夫;將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浮士德;復仇王子哈姆雷特和因經不住誘惑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漂流者魯賓遜?克魯索、歷險英雄格列佛、棄兒湯姆?瓊斯、霧都孤兒奧立弗?特維斯特以及被社會摧殘致死的苔絲等;在美國有沉睡二十年的瑞普?凡?溫克爾,有小伙子布朗,還有無耐的“老人”和可嘆的嘉莉妹妹等。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及其故事都蘊含著感人的情節。
2.2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多模態化教學的可行性
無論是文學作品中的故事還是所描繪的畫面,在與畫面中人物的語言相結合時,便賦予了作品以生命,使讀者產生了身臨其境的生活感。這樣,每一種文學文本都可以融合如聲音、文字、圖像、色彩等多種交流模態,使原有的單一文本模態多模態化。而計算機網絡恰巧就能為英美文學教學提供具有聲音、文字、圖像,甚至不同的顏色和字體的多種模態,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使文學課程達到語言、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的有機整合。
3英美文學課程的多模態化教學構建
基于網絡技術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是以課程自身的特點為基礎,以多模態化教學理論為依據,借助計算機網絡平臺而進行的多模態輔助教學模式(見圖1)。在網絡文化流行的今天,教師有必要為熱衷于網絡文化的學生提供與英美文學相關的學習網站與網址,引導學生進行相圖1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英美文學課程多模態化輔助教學示意圖關瀏覽與學習,并完成一定量的作業。因此,英美文學課程由原來單一的課堂講授轉換成“以課堂講授為主,以學生網絡學習為輔”的模式,教學呈現出三種主要模態,以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依次為:文字模態、圖像模態和聲音模態。
3.1文字模態
在英美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文字模態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文字模態包括教材文字、PPT課件中的文字、文學閱讀(指學生網上完成任務性閱讀)文字、文字撰寫(指學生需要完成的文學評論性小論文、文學電影劇本改編等)。
3.2圖像模態
圖像模態包括各類以圖像顯示服務文學課學習的資料,包括教師上傳到局域網上的課程錄像、網絡PPT(課件中的圖片、圖畫與截圖)、文學電影(指由文學改編的電影),甚至是學生文學話劇表演(活的圖像),此模態形式使文字模態的形象性和直觀性成為可能。
3.3聲音模態
聲音模態以課堂教學PPT課件、網絡PPT課件、課程錄像、由文學改編的電影、以及學生文學話劇表演的錄音為載體,使文字模態和圖像模態更具生動性。以上三種模態中,文字為主模態,負責提供重點信息,圖像和聲音為輔助模態,負責提供背景信息。盡管它們各自強調不同的方面,但都是用以實現同一個宏觀目的(張德祿,2010),即強化文學教學內容的交際目的。
4英美文學課程的多模態化教學實踐
在多模態教學前提下,盡管文字模態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但三種模態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共建相同的英美文學語篇意義。在某一種情形之下圖像模態和聲音模態能夠使文字模態的特征突出,而在另一種情景之下,文字模態也能夠使圖像模態和聲音模態的特征突出(張德祿,2010)。下面我們以莎士比亞及其代表作《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教學作為實踐范例,對三種模態教學的全過程加以展示。
4.1文字模態
講授莎士比亞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四個階段時,以教材文字模態為主,并輔以PPT課件展示。課件中的文字模態始終起著解釋引領的作用。例如,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一階段(TheFirstPeriod[1590-1594]———Apprenticeship)的四部歷史劇(HenryⅥ,PartⅠ,HenryⅥ,PartⅡ,HenryⅥ,PartⅢ,RichardⅢ)、四部喜劇(TheComedyofErrors,TheTamingoftheShrew,TheTwoGentlemenofVerona,Love’sLabour’sLost)、一部歷史悲劇(TitusAndronicus)和一部愛情悲劇(RomeoandJuliet),都是以文字模態來展示的,因為只有文字模態才能清楚表述這些作品不同的時間分界及分類。在文字表述的同時,輔以圖片、截圖、視頻等。作為背景的圖像模態,因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強調了文字所表達的含義,從而凸顯了文字模態。同時,在同一張PPT中將聲音通過課件中“自定義動畫”功能來進行添加,使每一項文字或圖像以某種具有撞擊力的聲音形式。如“風鈴”、“打字聲”進入PPT頁面,連同視頻截圖中的配音,便調動了學生的聽覺感官參與對文字模態的辨聽。這時,圖像模態和聲音模態的輔助作用便加深了學生對文字模態的印象。作為課堂延伸的文學閱讀,也是以文字模態為主的。通過老師在課堂上的導讀,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原著或在指定的校園網絡平臺進行下載閱讀,以拓展文學素養。在此基礎上學生要以小說原著為基礎,在課程網絡平臺中“影視劇本”中下載并改編某一劇本,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以適合文學實踐中的話劇表演。另外,作為教學延伸的實踐,同樣是以文字模態為主的。老師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對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的分析,教學生學寫評析性的文學小論文。
4.2圖像模態
圖像模態在課堂講授或對文字模態進行圖像展示時是輔助模態。但在課件的某一部分以圖像為主的頁面中,或是課程錄像、網絡視頻、截圖中,圖像則處于主模態,文字模態和聲音模態相應地成為輔助模態。例如,在講述《羅密歐與茱麗葉》的PPT中,圖2就占據了整個PPT頁面,而文字則處于圖片下方,只起到圖片說明的作用。同樣,電影視頻或截圖(圖3)也是以圖像為主要模態,文字模態只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現在畫面下方的輔助模態,聲音模態則是與畫面人物語言同步的輔助模態。這時,文字模態因其解釋作用而使圖像模態凸顯,聲音模態因具同步性而使圖像模態變得生動,同樣起到了強化效果的作用。圖像的主模態作用還體現在學生的網絡學習中。學生通過課程網絡平臺,觀看課程錄像、瀏覽網絡課件,以鞏固所學的教材內容。也可根據老師所設問題,在對某一作品進行研讀的圖3RomeoandJuliet基礎上,在老師建議的網站上觀看由該作品改編的電影。例如,在研讀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基礎上,學生會被鼓勵觀看該電影的不同版本,比如1936年版、1954年版、1968年版、1996年版。讓學生了解不同導演對作品解讀的同時,形成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電影的圖像模態便是對作品文字模態的詮釋,與之同步的聲音模態則是對圖像模態的強化。圖像模態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學生根據文學作品改編話劇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根據文字的描述,將教室或小型舞臺加以布景,再根據事先錄制的臺詞加以表演。雖然表演是以文字模態為基礎,偶爾場景的切換也需要提示板來完成,但展示在觀眾(學生)面前的主要是圖像模態(活的圖像)。文字模態為圖像模態提供了表演情境,而聲音模態———事先的錄音,則為表演提供了線索。
4.3聲音模態
聲音模態始終負責提供背景信息。在PPT課件中,每一項文字或圖片的進入或退出,都需要聲音背景的提示,以強調每一項新信息的輸入。在課程錄像、電影視頻中,聲音是使畫面中人物“活現”的保證。然而,當學生將電影劇本按照場景、人物、背景等需要提前錄音而后進行話劇表演的時候,話劇表演錄音,即聲音模態,配合著學生的肢體表演,成為主要模態。再以《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學生在教學平臺中下載相關劇本,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改編,再依照角色分配進行先期對話(臺詞)錄音,根據劇情進行配樂,制作成可以現場播放的磁帶或MP3格式。表演時,學生只需根據錄音中的音樂情景進行表演、對話。這時,播放的聲音主導著在場的每一位表演者,也主導著整個故事的發展,從而成為主要模態。相反,現場表演所用的分場景提示板(文字模態)和表演的整個場景(圖像模態),則起到輔助作用。
5結語
與過去單一的教材文字模態相比,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多模態輔助教學模式在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的同時,使各個模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計算機網絡技術所提供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多模態資源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以及觸覺等多感官協同運作,進而使英美文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有效。多模態教學模式中,文字模態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承擔著其他模態不能替代的解釋作用,同時又與聲音模態、圖像模態相互貫穿,相輔相成,使文字具有了生命力。這三種模態的相互依存所構成的視覺和聽覺沖擊力,能夠補充原著所缺乏的畫面感,填補學生感官空白,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強化原著作品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學生對純文本的理解困難。
- 上一篇:花山文化與廣西文學相互性
- 下一篇:林業產業集群生態系統平衡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