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黨史教育理念探析

時間:2022-11-05 09:20:41

導語:陳嘉庚黨史教育理念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陳嘉庚黨史教育理念探析

摘要:黨內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建設的重要因素,是價值導向的宏觀表現,體現了政治思想在大眾心理層面上的認知。從歷史文脈角度看,陳嘉庚黨史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價值研究意義。加強黨史教育不僅是政治建設,還是一種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條件。文化自信時代維度下,為應對實際問題的需求,必須培育黨內政治文化,不斷擴大黨內政治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將黨的政治文化建設提高到戰略高度的層面。

關鍵詞:文化自信;黨史教育;黨內政治文化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詮釋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時念,對自身文化改革發展的堅定信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中,文化建設已成為滲透于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支柱。黨中央不僅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的同時,還要創造中華文化的新篇章。在先進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有民族優秀文化的堅定自信。積極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對文化的新要求,需要培育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培育文化自信的方向標。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為文化自信奠定更扎實的基礎,使民族文化自信不斷邁上新臺階。指出:在四個自信中,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并進一步指出了文化自信的組成部分有: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國家競爭力中最核心的是文化。文化越強大,越能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只有堅定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才能切實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拓寬文化發展的空間。[2]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創造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從井岡山精神到長征精神,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等,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成果,都值得我們發揚光大,自信自豪。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夠使中華民族凝魂聚氣,強基固本,攻堅克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3]這種自豪和自信一直延續到今天,文化越自信,越有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就越強。即使三百年前我們的國家遭受內憂外患,即使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人民顛沛流離,但因為有這種文化自信,我們依然堅信民族前途充滿希望。這種自信和對民族前途的希望把全球華人緊緊凝聚在了一起。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源泉,應堅定文化自信,為民族發展注入新動力。

二、陳嘉庚黨史教育理念的時代訴求

陳嘉庚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杰出的華僑領袖及教育家。陳嘉庚先生赤誠愛國,身在海外仍回國探望,心系祖國,傾資興辦教育等公益事業來回報祖國。他致力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促進海外僑胞的愛國統一,支持祖國建設發揮榜樣作用。他不僅為教育事業而貢獻力量,還宣揚其重要的教育思想。他主張應全面發展并高度重視文化教育。隨著公民身體素質不斷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穩步增長,公民的精神文化素質卻相對落后,教育程度還不盡如人意。在當今時代,教育的高度決定了教育者的質量,教育需要理想,因為教育是一個百年的計劃,它關乎未來發展。特別是黨史教育部分,應以史為鑒,積極引導干部思想教育,建立政治廉潔、治理有效的陽光政府?;仡櫄v史,當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接受和的不同接待后,他認為國民黨政府會被擊敗,而共產黨人會成為勝利者。[4]1940年陳嘉庚訪問延安的經驗,對我們有深刻的啟示教訓:我們黨的發展始終伴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深化黨史教育理念,使黨員干部真正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基本觀點。作為一個文明悠久的國家,中國對自己的歷史傳統和民族文化有著自醒的狀態,對其歷史和現狀有深刻的認識。黨史教育重要的方面是培育黨內政治文化。對于政黨來說,政治文化是體現在黨內成員對于政治發展的思想觀念的意識上。黨內政治文化是將黨內價值理念間接地傳遞給黨內成員,通過各種互動形成認知文化,最后內化為黨內成員個體的價值組織觀念。在價值體系行為相互統一的黨政觀念下,行為直接反映了價值觀和體系的表象,政治行為給予黨內政治文化具體的內涵和價值表征。[5]在實際的政治實踐生活中,價值體系是相對穩定的形式,如果組織價值觀念和制度層面相協調,那對于黨內政治發展具有重大的積極作用。改革與建設時期,我們黨不僅高度重視政治建設制度的完善,還進一步推進黨史教育,使我們黨堅持在先進性發展道路上,帶領人民群眾共建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黨內政治文化對黨建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是培育政治文明的精神根基,是優秀傳統文化中優良基因的凝結。中國共產黨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方向。黨內政治文化培育為黨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富的營養資源。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實現黨建深化發展。[6]通過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加強黨史教育,創建黨內和諧政治生態。

三、加強黨史教育的路徑構建

加強黨史教育重要的途徑是培育黨內政治文化。培育黨內政治文化,需要長時期的培育,要將黨內政治文化融入黨內政治生活中,加強黨史教育。要從優良傳統文化中吸取優秀成分,充分發揮黨史教育資源的獨特魅力,凝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觀念,融入教材讀本與組織生活中,發揮政治文化的黨風教育的功能。中國共產黨是植根于中國文明大地,從延綿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發展而來,有著獨特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古代中國的政治文明包含了仁政治理思想的哲學,經過時間演化,進一步發展成為愛國主義精神,這些都是黨內政治文化的基礎成分。[6]應回望歷史,繼承革命文化中的紅色基因。提到: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調理劑。黨內成員要秉持“以史為鑒、資政育人”的歷史精神結晶,認真學習黨的歷史,明晰黨建發展的歷史脈絡,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在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的同時,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凝結紅色革命文化的優秀基因,將思想建設與政治建設相結合,加強黨史教育。應重視黨史文化在黨內政治文化培育中的重要作用。黨的優良作風和價值追求,是革命時代的順延,傳遞了紅色的革命基因,弘揚時代價值觀的主旋律。在長期的黨內實踐中,我們黨形成了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歷史革命精神。這些精神蘊育著黨內政治文化,逐漸形成了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的黨內政治環境。應追尋傳統文化的源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7]革命精神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而且引領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彰顯時代色彩。文化和歷史有密切的聯系,是不可分割的,要注重文化的傳承紐帶的作用。黨史文化是黨的政治發展過程中的歷史表現,應繼承和發揚黨史文化的精華部分,將黨史文化融入組織教育中,更好地培育黨內政治文化。培育黨內政治文化,既要符合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和宗旨,又要反映時代特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要善于吸收和借鑒歷史文化中的發展經驗,從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再運用于黨內政治實際生活中。新時期,應該發揚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作用,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加強文化自信,將黨史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將黨內政治文化融入思想教育引導中,在黨內形成高度自覺的文化認同感,對執政黨充滿信心,堅定黨的方針和政策。在黨內政治文化培育中,要積極引導黨內成員對政治文化的認同,將文化自信提升為文化自覺,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價值觀,是黨的政治文化的精髓,用理想信念教育,培育黨內政治文化的新篇章。重視對黨內政治文化的宣揚,開拓黨內政治文化的新載體,把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升到戰略高度的層面。廣大黨內成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學習黨的精神,進一步培育黨內政治文化的自信,對加強黨史教育有巨大的輔助作用。

四、結語

繼承與創新是黨史教育發展的活力。中華民族一直奉行著廉潔自律、清明正道的政黨傳統,蘊含著黨史教育的來源歷程。我們黨特有的革命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性建設的偉大創舉。要銘記黨的歷史革命傳承道路中的經驗,弘揚歷史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優秀文化精神,保持共產黨的政治文化培育的時代連續性。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面向世界,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的新時代,將黨內政治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更好地順應時展,為黨內政治生活有序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黨內政治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精神綱領,是促進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為了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應大力加強黨史教育,貫徹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時代建設方向的總方針。

參考文獻:

[1].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錢均鵬,徐榮梅.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

[3]曾仕強.中華文化自信[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

[4]陳碧笙,楊國楨.陳嘉庚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5]吳桂韓.中國共產黨黨內文化基本內涵探析[J].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4):25-30.

[6]金太軍.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政治社會化機制[J].政治學研究,1999(2):49-61.

[7]李景鵬.政治文化歷史變遷析論[J].天津社會科學,2006(5):47-52.

作者:施榮新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