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和美國經濟轉型研究
時間:2022-03-05 10:26:12
導語:職業教育和美國經濟轉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推動和完善,因而內涵不斷豐富,并日益扮演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的推動力角色。美國在經濟轉型的幾個關鍵階段,都巧妙地借助職業教育政策實現了困境中的突圍,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當前中國需要進行職業教育理念的轉型,重視職業教育在經濟轉型和發展中的主動調節作用,在發展中實現社會經濟的轉型。
關鍵詞:美國;職業教育;經濟轉型
美國經濟發展史告訴我們,職業教育在推動困境中的經濟發展和轉型方面大有可為。這里的職業教育并非我們當前理解的種種職業培訓,而是一個歷史范疇,指以職業或者經濟生活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在美國歷史上的一些關鍵的轉型期,職業教育都對經濟社會的脫困和建設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機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對我國當前的經濟轉型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一、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互動
關于職業教育的定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毋庸置疑人們對這一范疇的理解存在一個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歷史范疇。從其發生發展的角度來看,職業教育是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和發展的,因此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擁有不同內涵。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是理解職業教育的鑰匙。人類進入市場經濟社會之后,隨著分工和科技的大發展,人們難以僅憑經驗獲得對于工作的知識,不得不根據市場需求來專門培訓從事具有相當專業技術知識含量的工作的人,以求縮短獲取工作知識的時間,職業教育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才出現的。因此,所謂職業教育指的是在市場經濟相對發展的情況下,使受教育者獲得、豐富職業或生產生活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等的教育,即以職業或者經濟生活為直接服務對象的教育。在市場經濟充分發育之前,分工不很發達,教育模式以知識性的普通教育為主,教給人們最基本的讀、寫、算等的能力,專門進行職業教育的必要性不夠。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市場經濟發展起來,分工日益增加,企業對職工的技術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職業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普通教育還是教育發展的重心所在,職業教育還完全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在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增,然而人們心目中的職業教育仍是一種狹義職業教育:就業前培訓、對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培訓等以及與普通教育相結合的各種職業院校、中專、技校等,簡言之,職業入門培訓。之后,職業教育日漸獲得國家的重視和大力投資,逐漸獲得了與普通教育相當的地位,并逐漸向占據主導地位轉型。然而與當今美國職業教育理念尚有一定距離:普通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的基礎階段,職業教育成為教育的重心。這是一種廣義職業教育或者大職業教育:不僅包括狹義職業教育,更包括面向長期未來的繼續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終身教育。概言之,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職業教育的豐富和發展,二者互為前進的動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分工和融合,職業教育的必要性也越來越大,職業教育不斷向廣處和深處拓展,直至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整個市場經濟中的教育都成為職業性教育。職業教育的擴展和深化相應也帶來市場經濟分工的細化,知識的交叉融合、科技的發展和創新的不斷涌現,推動市場主體活力日益增強,市場經濟發展的種種不均衡逐漸被消除,從而不斷完善和前進,最終整個市場經濟成為教育、科研的經濟。
二、職業教育對美國經濟轉型的影響
美國在經濟發展每個關鍵的轉折點都面臨著特殊的國內外經濟難題,在解決這些難題時職業教育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國政府利用職業教育的小杠桿,翹起了一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市場經濟體,這一點也不是夸張。(一)內戰之后,借助職業教育推動美國經濟和重要產業的發展。內戰之后,美國百廢待興。政治的統一為美國工業、農業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面對幅員如此遼闊的未開發國土,經濟建設成為聯邦政府的首要任務。但是,美國經濟發展中遇到了瓶頸。首先是美國長期的教育是以法學、神學、醫學、哲學為基礎的普通教育,1850年全美120所高校,沒有一所能夠培養合格的農藝師、制造業主和商人,教育不能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支撐,導致西部大開發過程中新建農場2/3倒閉,廣袤的土地不能形成財富;持續的工業發展需要相當技能的勞動者,但大量剛解放的奴隸和新進移民缺乏相關技能來從事這些勞動。其次,剛解放的奴隸被拋向社會,變成自食其力的公民反倒生活無著且無助,社會資源被極少數人占有,絕大多數平民和剛解放的奴隸根本沒有改變命運的途徑,如此等等問題使社會轉型初期貧富差距驟然拉大,社會穩定面臨嚴峻挑戰。再次,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接近尾聲,第二次產業革命中蘊含的科技遠沒有發展起來形成生產力,教育對新科技和新生產力形成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當時美國困境極其嚴峻。對此,美國聯邦政府采取的經濟措施主要有,出臺一系列大力發展經濟的政策,建立穩定的國內市場,保護國內經濟發展,積極推動西部大開發,改革幣制、穩定物價,借助鐵路建設形成國內統一市場,大量吸引熟練技工移民和國外資金用于國家建設。但美國走出困境的更關鍵措施應該是其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經濟發展的關鍵是人的因素,熟練技能武裝起來的人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盡管美國有一些帶著熟練技能進入的移民,但這些熟練技術急需普及開來。第二次產業革命的科技支持正處在醞釀的關鍵時期,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對技術的創新和普及提出了急迫需求。聯邦政府首先在內戰后成立主抓教育的部門,專門負責發展教育以支撐國家經濟的發展,派人考察并借鑒世界各國(尤其是德國)辦教育的成功經驗,實施教育制度改革。很明顯,此時如果從普通教育入手,對美國急迫的經濟發展目標來說遠水不解近渴,聯邦政府于是實施了一個特殊的措施——借助贈地法案(《莫雷爾法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鼓勵科技創新和專利技術的發展,促進理論知識向實踐知識的轉化,促進熟練工移民技能的普及化。聯邦政府的政策推動很快就使社會意識的重心開始向職業教育、實踐知識和創新集中。內戰后到二十世紀初,中等職業教育和平民高等教育飛速發展起來,中學和大學數量大大增加。學校課程根據現實需要不斷革新,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的教育得到加強。這期間總共新成立了二百多所大學,其中絕大多數是結合工農業發展的實際成立的理、工、農、醫、法等各種類型的高等學校和試驗站,大學成為科技和生產的指導中心。這種蓬勃展開的職業性教育不僅造就了大批適合工農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也造就了一批實業家和發明家以及敢于冒險和創新的高知識人才,直接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20世紀初的美國看到了職業教育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于是通過《史密斯—休斯法案》把職業教育納入了國家公共品的內涵,由國家統一規劃和引導。此后聯邦政府不斷根據經濟形勢的需要制定職業教育法案,解決經濟生活中遇到的急需發展的問題,以促進美國經濟發展。《史密斯—休斯法案》規定了聯邦財政撥付資金給各州開展職業教育,并規定所資助的職業教育項目“必須是有效率的、專業化的,并特別地指向國家擬所發展的職業技術。”如《史密斯—休斯法案》明確指出撥款是用于資助各州開展農業、工商業、家政業三大項目;1929年《喬治—里德法》重點發展農業和家政教育;1934年《喬治—埃利澤法》扶持農業、家政、手工藝和工業教育;1936年《喬治—迪安法》新增對市場營銷教育撥款;1958年《國防教育法》提出要適應國防需要,開展對科技發展有影響領域的職業訓練;1963年《職業教育法》首次對秘書職業教育撥款……總之,聯邦根據經濟結構和就業需求的變化進行撥款,以便能夠最大程度地激勵社會急需產業的發展。(二)二戰之后,借職業教育平衡兩極分化,發展中產階級,拓展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19世紀后半葉,由于鐵路、輪船、電報等技術進步及由此推進的迅速工業化,美國進入了一個收入差距擴大、財富向少數人聚集的鍍金時代。1929年,這種兩極分化狀態的經濟走到了盡頭,嚴重的經濟危機用血淋淋的現實告訴人們,把極少數人的富裕建筑在大多數人的貧窮之上的經濟模式走不通。美國政府也看到任由這種兩極化趨勢發展,經濟發展不具可持續性。人羅斯福政府一改以往關注大資本家群體利益的執政傳統,開始關注勞工、婦女、少數族裔以及退伍軍人等弱勢群體和下層群眾,實行了多項緩和兩極分化的社會保障政策,其中職業教育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美國政府不僅僅給失業民眾工作和食物援助,還主動對他們進行培訓,使他們具備必要的生存技能。其中最具決定意義的措施是《退伍軍人權利法案》的實施。
作者:曲廣為 單位:上海市現代管理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所
- 上一篇:教育扶貧策略與實踐思考
- 下一篇:量刑建議法院采納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