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共享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改革
時間:2022-11-20 02:08:52
導語:財務共享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依賴于網絡,財務共享在中國的大型企業和跨國企業中率先得到了應用。反觀高校會計學專業教育,依然停留在會計理論教育以及實踐教育的初級階段,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要求高校教育必須改革。財務共享模式大量縮減了會計核算人員,需要更高層次的管理會計以及戰略性會計人才。因此,會計學專業課程也應發生相應的變革,加強管理會計、會計實訓模擬等課程的比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
關鍵詞:財務共享;管理會計;戰略會計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化進程不斷加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企業規模的擴大勢必要對分支機構的工作流程進行更進一步的監督和管理,相應的就會增加成本,成為企業發展的沉重負擔。隨著信息化的普及,在大數據分析背景下,共享服務模式首先出現在歐美國家。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速,計算機應用得到普及,奠定了我國企業開展共享服務的基礎。2005年,中興通訊建立了我國首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華為、平安保險也緊隨其后建立財務共享中心。財務共享服務幫助企業提高綜合能力,增強競爭優勢。反觀高校會計學專業教育,依然停留在會計理論教育以及實踐教育的初級階段,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很快成為被淘汰的人員。會計學專業學生已經越來越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就業率逐年下降。因此,在財務共享大背景下,如何提高高校會計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改變現有課程體系,是高校會計專業面臨的首要問題。
1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由于各高校開設課程雖稍有不同,但課程體系基本一致,因此本文以洛陽師范學院會計學專業為例進行分析。會計學專業成立于2011年,作為學校的應用型重點專業,培養目標是針對企業需求,培養掌握一定的會計學專業系統知識并掌握與會計學專業相關的管理、經濟、法律、稅收等方面的知識,具備從事會計或其他企業管理工作,同時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能型專業人才,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會計學專業的培養規格是,學生要掌握與會計學、審計和工商管理等方面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進行會計方法與技能方面的基本訓練,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熟悉國內外會計政策和法規;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信息獲取能力及分析和解決會計問題的業務素質。在開設課程方面,通識素質課程占比35%,專業知識課程占比47%,專業能力課程占比7%,創新創業課程占比11%。
通識素質課程主要是指大學生普遍應該接受的教育,功能包括進行人格和公民教育,讓學生清楚自己的社會使命;拓展知識視界與見識,讓學生具備不斷學習的智慧;涵養人文情懷與氣質,讓學生懂得思考而富于大愛。這類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修養、大學英語、計算機、大學體育等課程。專業知識課程主要是相關專業應掌握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包括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核心課。專業基礎課主要是與會計學專業相關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如高等數學、宏微觀經濟學、經濟法等相關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是指會計學專業的主要課程,構建了會計學課程的主要體系,如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會計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專業知識。專業能力課程是指對會計業務的駕馭和把握的技巧與能力,具有一定的領域性、范疇性,屬于對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及內化提高,如會計電算化、管理模擬沙盤、EX-CEL在會計中的應用等實踐性質的課程。創新創業課程是教育部大力倡導的、要求高校必須開設的相關課程,旨在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并能得到創新,如創新創業基礎、信用管理、企業認知與體驗等課程。
2財務共享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有一大批企業集團較早開展財務共享服務實踐,如中興通訊、陽光保險、四川長虹、平安集團、華為集團、寶鋼集團、海爾集團、萬科集團、中國電信、中國網通、蘇寧電器等,隨后又出現了一批企業集團進行廣泛的嘗試和實施。但是,財務共享服務對于我國大多數企業來說還是一件新鮮事。而已經建立財務共享服務的企業,他們的建立目標和職能定位也具有很強的差異性,確切的說,很多企業集團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還處于起步階段,僅停留在簡單的會計集中核算,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財務共享服務。建設真正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共享理論建立在規模經濟理論、競爭優勢理論、組織結構扁平化理論、業務流程再造理論、集團管控理論、資源配置理論等理論基礎之上。具有服務性、協議性、技術性、長期性、規模性、統一性、專業性、組織職能變革等特點,可以實現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強管控,擴展效應、知識集中,聚焦效應、提高核心競爭力等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信息溝通不暢、影響效率,流程管理薄弱、改進困難,員工發展受阻、工作積極性不高等。一般來講,大型的跨國企業、跨地區企業會更多的選擇財務共享。這主要是因為這樣的企業規模比較大,一方面,基于降低人力成本的考慮,為減少業務人員數量,可以將各業務單位的非核心業務整合到共享服務中心;另一方面,從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業標準化程度角度考慮,各業務單位的非核心業務整合,有利于將服務標準、業務規則等進行統一,最終形成規模經濟,從而間接降低企業成本。
3在財務共享背景下高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財務共享在我國大型企業中已經得到廣泛運用,為企業降低財務核算成本、提高財務核算效率做出了積極貢獻。財務流程的持續優化使會計核算作業、資金結算、財務信息進行集中,財務共享服務的規模化效應,員工可以實現自主報銷,基層的財務部門可以大大降低工作量。事實證明,一個良性運轉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將從內部的官僚機構逐漸變為服務機構,從成本中心變為利潤中心,最終成為企業創造新價值的獨立經濟實體。但是,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存在以會計核算為學習目標的情況,導致了學生畢業就失業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3.1專業能力課程占比過低
會計從業人員除了要有較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能獨立地處理實務中出現的一般性業務問題等專業知識能力,還應該具備以下能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及良好的工作心態、能基本掌握本人負責的客戶的基本資料,了解、掌握客戶所處行業的最新政策動態、了解、掌握工作中所涉及的最新稅收、財政及社保等政策。有較強的專業學習應用能力、具備一定的溝通表達能力、有一定的業務創新能力、有一定的財務分析能力。這些能力也是在共享經濟時代財務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而當前大學本科會計專業學生在培養過程中,課程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在會計核算知識的學習上,給學生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課程很少顧及專業能力培養,學生也很難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培養及提高。目前開設的專業能力課程僅占全部課程體系的7%,開設的課程內容也比較單一,還是以會計電算化、手工核算實驗、EXCEL應用等傳統課程為主,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3.2實踐課程設置與企業實際應用脫節
當今社會發展形勢日新月異,企業會計實務已經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會計核算工作正在大幅度縮減。財務流程的優化,使更多的基層會計人員從繁重的核算工作中解脫出來,企業更加關注管理會計、財務管理這些決策層面的內容。財務共享服務將傳統模式下的工作流程進行重新整合,原來相對分散的財務工作得以重新優化,從而使內部信息進行快速傳輸和有效交流,將企業財務流程以及業務流程更加優化,企業內部運轉更為流暢。但是,在高校開設的實踐課程中,還停留在會計電算化階段,而且受到課時的約束,往往只學習電算化中最簡單的總賬核算業務。其實,這也是對理論知識的再次學習,只是轉換了一種學習的方法,從單純的理論學習到電腦系統操作。這種實踐課程并沒有從根本上起到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
3.3教師實踐能力不足
會計專業的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還要有豐富的會計實踐經驗,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充實課堂內容。然而,我國高校中會計專業的任課教師多為博士、碩士,從學校畢業直接進入高校工作,他們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但對企業具體控制環境和項目具體運作缺乏實踐認識,缺乏跨專業的全面知識能力以及進行財務共享服務平臺的操作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只能是傳統的財務核算知識講授,不能將理論與實踐很好的結合。可以說,教師實踐能力的不足,已經成為阻礙高校開展實踐教學的一大障礙。
4基于財務共享的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改革
4.1加強通識教育、訓練管理思維和數據思維
在現有課程體系基礎上,增加通識課程比例。通識教育是指系統的學習相關的基礎理論,擁有一定的技能,陶冶人格品質。通識教育應該掌握的知識主要是相關學科的發展歷程,比如世界政治、文化歷史、自然科學、政治哲學、經濟學等。因此應該加強經濟學、管理學等管理戰略類課程,統計學等書記分析類課程,法律、藝術類、文案撰寫、計算機網絡等通用能力課程。通過通識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嚴密的數理分析能力,語言的駕馭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全面發展,能夠適應更高的職業要求。
4.2與企業實踐掛鉤,改善實踐環境
現有的實踐課程體系有“閉門造車”嫌疑,不能真正與企業實踐相聯系,不能體現實踐課程的意義。在新的人才培養階段,應該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在實踐環節,改善實踐環境,對于校內實踐而言,要不斷更新教學環境,引進新的實驗理念和實驗設施,引入VR實驗教學以及情境教學,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真正體會到企業運營的場景,把自己帶入到企業的實際工作中去。對于校外實踐來說,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短時間的實踐很難接觸到會計工作的全部業務。因此,需要在課程安排上進行時間的協調,在大四上學期用整個學期的時間進行社會實習。同時,學校加大實踐基地建設,并且在協議中明確規定學生的實踐項目,以防出現“做雜活”現象。
4.3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
目前,會計學專業招生火爆,各個學校的會計專業學生眾多,會計專業的老師課時任務繁重,本來就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又沒有時間去充實提高自己,所以造成課堂效率不高。對于高校來說,在合理設置課程基礎上,應該給會計學專業老師時間和精力,鼓勵他們進行社會實踐,提升社會參與度。對于老師自身而言,應及時關注會計學科發展前沿,尋求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并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唐勇.財務共享服務下傳統財務人員的轉型[J].財會月刊,2015,(19):18-21.
[2]白志遠.關于我國財務共享服務發展的思考[J].財會學習,2017,(13):48+50.
[3]倪敏.基于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2):47-49.
[4]曾惠芬.“互聯網+”時代財務共享服務趨勢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思考[J].黑河學院學報,2018,9(01):101-102.
[5]王釗.基于財務共享的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9):40-42.
作者:趙景凡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
- 上一篇:網絡教學下計算機教育教學改革
- 下一篇: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體育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