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材料學課程改革初探
時間:2022-04-09 10:24:03
導語:服裝材料學課程改革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藝術類院校學生的特性和服裝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針對傳統服裝材料學課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把實踐應用作為服裝材料學的重點;同時分別從課程內容、授課模式、考核方式三方面進行了改革嘗試,以期為藝術類高校的服裝材料學課程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藝術院校;服裝材料學;教學重點;課程改革
服裝材料學是服裝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程,服裝材料是體現設計師設計思想的實物載體,只有將自己的設計意圖通過服裝材料制作成服裝,才能向人們表達其設計理念。因此學好服裝材料學是學好服裝設計的前提條件之一。然而不同于綜合型高校服裝專業的學生,藝術類高校的學生具有自己的特性,不能照搬綜合型高校服裝材料學的課程體系,必須摸索出一套適合于藝術類高校服裝專業學生的服裝材料學課程體系。而且傳統的服裝材料學課程對于藝術類高校的學生存在不適用的地方,必須針對藝術生的特性結合這些問題做出改革。
1服裝材料學課程現狀
1.1理論性太強,缺乏實踐運用。傳統的服裝材料學課程以理論講授為主,過多要求學生記憶相關知識點,課堂比較枯燥,學生對紙上談兵式的內容不感興趣;且服裝材料學的內容源于紡織學科,內容偏重于理工科方向,沒有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細分,部分章節的內容比較深奧,尤其是一些纖維結構性能的實驗,適合理工科類的學生學習。而藝術生由于缺乏理科方面的知識,對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知識沒有概念,學習起來就非常吃力,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反感情緒。再有綜合類高校服裝專業的材料學比較強調研究性,注重面料的開發,所以必須對各種纖維的組織結構、性能特點及生化反應,紗線的結構特性,織物的組織結構、形成原理進行深入研究,這樣才能對面料的開發奠定基礎。而藝術類高校的材料學應該注重實踐應用,主要強調對不同纖維、紗線、織物的識別及設計應用,學習其性能特點,為做好服裝設計做儲備。即藝術高校的服裝專業不能過分強調服裝材料的物化原理的學習,而應把重點放在對織物的實踐應用上來。1.2授課方式單一,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上課活動中學生是主體,老師起主導作用,老師必須根據學生主體的特性進行引導,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藝術生往往比較獨立、較有個性,奔放不羈,有自己的主見,不希望被束縛,希望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靈感。傳統的授課方式主要是理論講授,形式太過單一,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抑制了藝術生的天性,久而久之課堂就缺乏活力,沉悶乏味。而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豐富教學模式,加入互動環節和實踐環節。比如在講授纖維、紗線、織物的結構性能和鑒別時,不應只是純理論的講授,這樣學生只能靠聽聞和記憶,缺乏對實物的直觀感受和觸感;而應該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去收集各種不同種類的纖維、紗線、織物,把學生收集到的纖維材料進行歸類,然后結合著實物講解其性能和鑒別方法。也可讓學生先對所要講解的知識根據自己的調研所得進行初步的歸納和總結,對于不完善的地方老師再做補充,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參與感,提高教學效果。1.3考核方式落后,難以反映學生的真知。傳統的服裝材料學的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這樣往往形成一種現象,即學生在平時上課過程中不認真,總覺得臨考試的前幾天死記硬背一下就可以過關了;而考試過后沒多久就基本忘記了,更別提對材料的設計應用了。這樣看似學生都及格了,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地考核到學生的真實水平,更沒有達到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藝術類高校的服裝材料學本就應側重于設計運用,而不應該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情況作為重點;且一些對材料設計應用能力很強的同學未必善于理論考試,傳統的閉卷考試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學生的能力。所以單一的考核方式顯然是不科學的,必須把學生對服裝材料的設計應用能力列入考核中。
2藝術類高校的服裝材料學課程改革思路
2.1針對藝術生的特點完善教學大綱。對于藝術生而言,服裝材料學的重點是對材料的識別和設計應用,所以傳統服裝材料學里面太深奧的側重研究性的章節應該刪減掉,比如各種纖維的微觀結構原理、織物組織的織造原理、研究纖維性能的物理化學實驗,等等。這些顯然不適合藝術類學生學習而又不符合藝術生的培養方案目標。與此同時,應該把實踐應用作為重點加入到教學大綱里,著重培養學生對不同面料的識別及設計運用能力。所以課堂上應多注意鼓勵學生去逛面料市場,多去接觸和感受面料,學生見到的多了,觸摸的多了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面料對于設計的直接影響和重要性。2.2豐富授課模式。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授課模式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必須豐富教學模式。比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增加實踐環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講到相應部分的理論知識時給學生安排考察環節,讓學生親自前往面料市場去收集和感觸面料,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各種面料的性能特征,以達到對理論知識的消化和理解,從而能更好地把控材料和設計應用。藝術生的特點就是不喜歡被束縛在教室里面紙上談兵,而更喜歡到外面去感受和體驗,從而為自己的設計增加靈感;所以增加實踐環節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上課的效率。2.3改革考核方式。對于藝術類學生而言,其培養方案應側重于對服裝材料的設計運用,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只能反映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不能反映學生的服裝材料設計應用能力;況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臨時抱佛腳,靠考試前的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根本就沒有真正理解知識點。所以閉卷考試的考核方式必須進行改革,比如,可嘗試加入學生對各種面料的設計應用能力考核。除了閉卷考試外,另外增加一項實踐大作業:要求學生對不同的面料進行市場調研,收集面料,分析面料特性,針對面料做出設計應用,最終做出實物進行展覽。這樣做的好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考核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考核了學生對面料的設計應用能力情況。
3教學改革實施方案及其成果展示
3.1教學改革實施方案。首先,修改了教學大綱,刪減了部分章節的內容,同時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對服裝材料的設計應用方面,增加了課外實踐環節,如特地安排了為期一周的廣州面料考察課程。其次,針對藝術生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模式不再是單一的理論講授,而是與外出面料考察相結合。例如,帶著學生前往中國最大的面料市場即廣州國際輕紡城進行為期一周的面料考察,讓學生親自感受不同面料的特性及不同面料的辨別,這對學生來說是最直觀的感觸,利于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再次,在作業布置和考核方式上做出調整,改變以往純考試的單一考核方式,采用考試和實踐大作業兩種形式,期末考試主要側重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實踐大作業主要是檢驗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4~6人,選出小組長;然后每小組針對一種給定的面料如棉、麻、絲、毛、化纖等進行面料調研,對其應用價值進行討論并做出應用設計。學生根據自己組選擇的面料種類去廣州國際輕紡城進行一周的面料調研和選購,回校后針對自己組調研的面料進行服飾設計并做成實物,最后將實物在校內進行展覽。3.2教學成果展示。學生總共分為7個小組,選擇研究的面料分別是棉、麻、絲、毛、黏膠纖維,牛仔面料、新型面料、服裝輔料7種,各小組根據選擇的面料種類完成面料市場調研,對其應用價值進行討論,并最終完成服飾品設計和實物制作。以下挑選了三組進行展示,圖1是毛類材料,圖2是黏膠纖維面料,圖3是新型面料。因受課時和精力限制,在實踐環節每個小組針對一種面料進行調研和設計應用,忽略了對其他種類面料的研究;只是聽其他小組進行匯報,沒有親自去調研和設計,這是下一步改革過程中需要努力完善的地方。
4結語
授課過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藝術院校服裝專業學生的特性針對性地引導課程的側重點,即把重點放在對各種不同面料的識別及設計運用上,注重學生的市場實踐環節及作業的布置和考核。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應用能力,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潘賽瑤,姜巖.《服裝材料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紡織教育,2017,12(6):98-99.
[2]羅軍.服裝材料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改創新,2013,(5):70-72.
[3]李祖華.服裝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服裝材料學”課程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2016,7(7):134-137.
[4]程朋朋,陳道玲,甘應進.基于“互聯網+”模式探索與研究《紡織與服裝材料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J].紡織教育,2017,4(2):44-45.
[5]張曉芳.基于藝術院校專業特色的文化課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4(4):112-114.
[6]苗勇.趣味法教學在《服裝材料學》課程中的應用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4,8(33):56-57.
作者:段艷芳 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
- 上一篇:秘書職業素養與創新意識淺探
- 下一篇:英語語言學課程改革優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