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的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3 10:16:00

導語:新課改的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的問題研究論文

新世紀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實施已近三年,筆者作為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有幸親臨這場基礎語文課程的改革,并經常到各地培訓、聽課、學習與交流。從而感受到了這次語文課改的力度很大,收效也很顯著:課堂上學生活躍了,口語表達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了很大變化,大大扭轉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被動局面,更可喜的是諸多語文教師與課改一同成長,語文教師的知識層面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等。但在欣喜之余,我們還應該把熱情沉淀為理性,全面而理性的審視這次課改,使諸多問題及時浮出水面,找出制約這次課改的“瓶頸”,以便更好的促進這次課改良好而有緒的發展。

下面,我把這幾年發現的問題總結出來,就算是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吧。

一、在教學理念上,片面追求時髦,只重視了多元取向,卻忽視了一元導向。

新課標中曾多次提到多元和問題,如“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苯處煈摗罢湟晫W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倍粦撘哉R劃一的解讀去規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說是對于我國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盛行“標準化”的一次強大沖擊和反撥。從歷史角度上說,這無疑是一種巨大進步。但矯枉不不可過正,在強調多元的同時,不可忽視乃至否定一元。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1、所謂一元導向是引導學生對“理性”的追求和探險。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不僅是外在的知識傳遞與掌握,更是師生雙方借助于理性進行的一次次探險,亦即師生雙方不斷的借助理性將理想的觸角伸向遠方,超越自我,探索種種“末知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性認識,理性能力和理性精神,就閱讀教學而言,在語文教材理解的“多元性上”這幾年也非常出彩。課堂由“群言堂”取代了“一言堂”,給課堂帶來了活潑和生動的新局面,學生的個性意識在覺醒,個性能力在增強。這當然是可喜的一方面,便我們也應清醒的看到,因為過于重視多元,課堂教學往往滑向失控的邊緣,最終是無果無終。有些文章我們可以多元理解,如故事,神話,小說等,但有些文章我們必須明確是非標準,對錯曲直,增強其確定性,如新聞報導,科普文章等,我們無須為了追趕時髦而一哄而上。

2、所謂一元化導向,是指引導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和體驗,通過教育的導向作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即對真理的追求并為之奮斗的“求真”精神,面對現實探索規律的“求實”精神以科學成果造福人類的“求善”精神。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求美”精神。

現在新教材的編造,為了突出多元理解,有時會把一些文章原汁原味的選上,沒有導語,沒有練習,與原來相比這是一大解放,但這樣卻又帶來了新問題:文本原義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很多誤讀,使語文教學陷入了“玄虛籠統”之中,教師只能憑借自己的揣讀去填補空白,而師資往往不參差不齊,往往會導致以誤傳誤以訛傳訛,誤人子弟,不能引導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與體驗。

3、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之中,老師即要根據個性差異去引導,去尊重他們的選擇,又要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加以引導,這即體現了對真理和人類共識的尊重,又體現了現代教育的規范和導向。在我們的實際語文教學中,過分重視多元取向而忽視或否定一元導向,是對語文教育的誤解和對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不負責任。

因此,多元和一元是辨證的統一,把握并能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領悟到教育的真諦。

二、在課堂教學中,片面追求出新出異,而沒有一種審慎的歷史觀,辨證觀去對待語文教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新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毙抡n標還指出,教師的教學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由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課程的四大基本觀念,其中之一即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式?!睙o容置疑,這些主張在這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我們也應同時看到,有的教師面對課改,缺少反思,浮躁有余,冷靜不足,沒有以客觀、辯證的觀點理解、實施新課改,而是唯上是風,唯創新是瞻,動機不純導學風不正,片面追求出新出異而導致不重視基礎,不重視扎扎實實的學習和積累。

這些現象,在一些市級重點中學聽公開課,就常常碰到,下面結合具體課例做詳細分析。

1、學生的語文基礎受到削弱,部分學生語文水平有下降的趨勢

這幾年,語言教學強調把握注重感悟、熏陶、注重語文學習向外延伸,這很好,但不能以此來否定過去的“雙基”訓練。新課標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誤導,少提或不提“訓練”二字,并不意味著放棄基礎知識,而是為語文的那些條條框框純知識性的東西,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培養語感,增加積累,而現在的有些教師,不好好地研讀文章,不注意引導品味語言,不注意引導學習文章技巧,練習設計多是大而無當的整體把握。動不動就把學生引向課外。一位老師上說明文《一次大型的泥石流》,課前,老師布置學生從網上或圖書管查資料收集泥石流的有關資料。課堂上,主要談泥石流的形成、危害、防治等,有回答,有討論,有總結,老師的思路清晰,內容緊密,一環扣一環,啟發、點撥、總結都很到位,學生回答積極、生動,討論熱烈,思維活躍,師生配合非常好。但是,整堂課根本沒有涉及到課本,雖說許多學生也打開課本,但僅僅是一種擺設。一節課下來,學生確實了解了不少有關泥石流的知識,但從語文的角度看,學生幾乎是一無所獲,現在的課堂,熱鬧的場面多了,“瑯瑯的讀書聲”稀了,扎實的基礎訓練少了,經過兩年多的課改,有些教師反映,學生念錯別字,寫錯別字,用錯別字以及寫病句的現象越來越多,現在的學生基礎不如以前好了,難怪有人問:“這樣的課改還叫成功嗎?”

2、課堂教學重形式,輕內容,語文教學的任務模糊,目的不明確,“語文”課偏離了語文。

要問什么是語文,語文教學的任務和目的是什么,我想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明白。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對上述兩個問題并沒有真正弄明白,那些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哪些是語文教學的任務。在他們的大腦是模糊的。筆者近來所聽的公開課,有不少就是追求形式美,課堂上,花樣遲可能多,遲可能新,可是一堂課下來,學生幾乎什么也沒有得到,

有的語言教師,語文分內的事不做,偏去花大力氣做一些與語文不相干的事。一位語文教師上《愚公移山》,要求學生就“是搬家好,還是挖山好?”展開討論,教師的用意,大概是想讓學生否定愚公的做法,從而培養新的創造思維能力。但是,這種討論,僅僅是評價愚公的智慧和方法,同語文毫無關系。并且<愚公移山>明明是一篇寓言,而寓言往往是借助一個虛假(現實生活中一般不會有)的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難道學生提出“愚公移山不可取”就體現了創造思維?我想,搬家比移山更合算這個淺顯的道理,一個四五歲的孩子都明白,然而有的語文教師居然拿它來訓練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當今語文教學的悲哀!3、,隨心所欲的“賞析”文學作品,在課堂教學中,語文出現了非科學化的傾向

文學是一門科學,所以理解文學作品,往往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一般說來,文學修養差的人,對文學作品聽理解能力往往較片面,較浮淺,準確性較差,理解錯誤的也較多;文學修養高的人,對文學理解往往也比較全面,較深刻,較準確,理解錯誤的也較少。

然而,在當今一些是中學語文老師的眼里,理解文學作品似乎不需要多少文學修養,幾乎人人都可以讀文學,人人都可以有新觀點。這些教師分析文學作品時,可以憑一鱗半爪的根據下結論,可以牽強附會的下結論甚至可以隨心所欲的下結論。一位老師讓學生探討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藥》的主題,學生提出了七八種觀點,其中不少是片面的,或是牽強附會的觀點,并且有兩種觀點是完全對立的,然而,教師居然對七八種觀點都一概肯定!筆者不禁要問,不要任何理由,就可以同時肯定七種觀點,甚至可以同時肯定相互對立的觀點,那么這語文還是不是一種科學?這種文學作品還有沒有最基本的客觀性?

的確,文學作品中的某些問題沒有統一的結論,但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的下結論,也不意味著任何一種觀點都舍得肯定,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無可非議的,但前提是鑒賞者是“仁者”或“智者”,即具備一定的文學休養,而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沒有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他們所見的自怎么可能都是仁或智呢?

對于以上問題的出現,這不是偶然的現象,任何一種改革都不可避免的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應該積極探索,找出根源,使問題及時得到解決,以促進新課改健康有緒的發展。下面兩個方面就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教師素質亟待提高

新課改對語文教師的素質得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的廣泛應用,要求教師職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教師必須成為一個學習者和研究者,而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者,教師不僅要學習本體性知識,更要掌握更好的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要敬業,更要專業,不斷充電,提高自己的文化和教學能力。

二、評論制度成為“瓶頸”

課課標提出的評價建議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指導新一輪評價改革的綱領性內容??上遣痪唧w。語文評價改革仍然只是落到各試驗學校中去,而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改革有積極性有高有低,這就使這次語文課程評價的改革收效甚微。即使教師受訓獲得一些新面貌,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和升學的壓力(現在升學競爭更加轟轟烈烈)廣大師生不可能不重視分數,理論上可以說考試不等于評價,但學生考不好,成績上不去,如何向社會、向家長交待。最后老師還是回歸到應試教育的教學中。所以在新課改下,我們看到的卻仍是一張張試卷,一道道練習。要想把新課改向前不斷推進,就不得不在這方面下大動作。

在面臨教育百年大慶,新課標實施三年之際,我們更應該把當初的熱情沉淀為現在的理性,開始全面的審視這次語文改革。當然這不僅僅是新程改所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僅僅是依靠教育所能解決的問題,希望廣大社會方方面面都來關注教育事業,以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更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