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探討

時間:2022-12-18 03:09:47

導語: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課程改革的探討

一、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思路與內容

為保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學校在實施課程改革時必須做好上中下“三層設計”,按照“頂層管理、中層服務、基層核心”的思路開展工作,每個層面考慮該層面的問題,履行其具體的職責和內容,才能保證改革扎實有效。1.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是管理層面的設計,是學院管理層對課程改革的整體設計,其內容包括:(1)革新理念,通過組織學習文件、參觀考察、聘請專家舉辦講座、校內研討等各種形式,滲透有關課程改革的思想,明確課程改革的方向,同時激發廣大教師進行課程改革的熱情,為課程改革營造氛圍。(2)成立機構,課程改革牽涉到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必須有統一的領導機構,而且該機構能夠影響和協調全面的工作,能夠調動各方面的資源,保障課改順利進行。(3)明確機制,制定課程改革的實施計劃,依照學校的實際情況規劃課程改革實施的進度;規定立項的程序、審批條件;明確項目運行的經費支持力度及使用辦法;明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督促考核機制等[3]。2.中層設計。中層設計是服務層面的設計,是創造有利于課程改革實施的環境與條件方面的設計:(1)進行課程改革團隊(必須是“雙師結構”)的建立。學校人事部門和教學部門結合,選擇師資力量強的專業教學團隊開展課改工作。團隊的每一個成員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比較嫻熟的操作技能,而且熟悉生產過程,有一定的現場工作經驗,每個成員都是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教師。這是理想的教學團隊組成,但是如果不能達到此狀態,則同時進行兩個方面的工作實現上述目標。第一,充分利用“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一般學校的教師都具有較高的學歷和專業理論水平,所欠缺的就是現場工作的經驗,鼓勵甚至建立政策機制引導教師下企業鍛煉,下基層調研。專業教師通過下基層了解了現場的生產設備、工藝流程、技術應用的程度、行業發展的動態等,積累實踐經驗,返校以后更加明確教學目標,更加清晰課程改革的思路,也就更加有利于推動課程改革工作。第二,聘請兼職教師,充實團隊力量。兼職教師的選擇根據專業的需求進行,以機電專業為例,選擇科研、生產的技術骨干,他們既具有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又熟悉生產過程,具有綜合的專業應用能力和專項的實踐動手能力,本身接受過高等教育,也了解專業教學的一些情況,容易融入課程課程改革團隊,共同完成課程改革的設計并且參與實施[4]。(2)完善課程改革實施的教學環境,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最為理想的是在職業環境下進行人才培養,因此學校應該營造出具有濃厚職業氛圍的教學環境。尤其是“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完成“工作”的任務,自然需要有允許學生“工作”的條件和內容,需要進行校內和校外兩個方面的實訓基地建設。3.基層設計。基層設計是執行層面的設計,是課程改革最為內核的設計。主要內容有:在教學單位的組織下,由專業帶頭人牽頭,組織專兼結合的課程建設與改革教學團隊,從專業調研開始,確立培養目標,開發課程體系和內容,設計教學組織進程,進行試點工作,設計質量監控點,進行試點工作總結等。課程開發的方法———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十步法”[2]:專業定位(確定專業為哪些職業崗位(群)培養人)→典型工作任務開發(提煉確定職業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分解→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及設計→專業課程體系開發→學習情境開發及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標準開發→教學設計開發。

二、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基本措施

基于“工學結合、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改革到目前為止沒有很成熟的方式,因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我們國家的企業生產活動和技術應用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國家沒有像德國那樣有統一的國家課程標準或者州課程標準,而是各學校獨立確定自己的課程體系與標準。這樣做的理論依據是,在我們國家高等職業教育以服務本地區、本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學生來源和就業都以學校所在地區為主,因此學校是進行課程改革的總體設計單位,廣大教師就是設計人員[3]。基于這樣的特點,課程改革歸納起來可以通過采取以下措施進行[5]。1.實行頭腦風暴,轉變思想觀念。所謂頭腦風暴,就是要徹底打破習慣的、傳統的思維方式,對過去的專業課程體系及其內容進行顛覆式改革,課程目標、課程標準、課程結構、課程實施方式、課程效果評價等采取全新的更加滿足職業教育需求的方式。2.加強校企合作,體現工作導向。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更加適合企業的需求,所以課程改革一定不能是閉門造車,也不能是從經驗出發,必須是和企業緊密結合起來共同實施,尤其是吸納學生可能的就業單位參與。特別是在“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教育實施在校內和校外兩個環境下進行,而校外的環境有時候是不確定的,再加上學生的就業可能是變化的,所以課程體系和內容要根據這些變化實時做出反應,這就要求人才培養方案中有一定的冗余空間,允許這種變化,同時教務管理從制度上支持這種變化,保障校企合作有條件實施。3.通過試點運行,補充調整完善。課程改革方案一旦形成以后,必須經過試點運行,試點工作最主要的任務是完善課程實施的條件。在教學資源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小范圍的試點運行,容易實現課程的順利實施。在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下,在整個專業范圍內進行推廣。4.提供全力保障,確保改革效果。課程改革之所以是重點但同時又是難點,是因為課程改革牽涉到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首先在理念上和固有的、傳統的課程理念將會有大的沖突,徹底打破原有的課程知識結構、邏輯順序從而建立新的課程系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進行課程改革的教師,包括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很容易又回到過去的經驗當中去,這就需要學校內部的課改領導機構和人員有比較清晰的思路,在改革思想上給予強有力地支持;其次,課程改革的實施會遇到很多困難,尤其是試點工作展開以后,教學條件需要滿足教學實施的需要,因為是試點工作,所以設計的實施方案未必是很周密的,在執行中隨時可能會有調整,這就要求有寬松的政策機制予以保障,有必要的專項經費能夠滿足實施方案變化的要求;再次,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一些制度會有不適應的地方,管理部門應該有靈活的處置機制支持課程改革,盡力保護參與試點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在學校各有關方面全力保障的前提下,運行一個完整的教學輪回,中間不打折扣,不繞過任何困難,充分、完整、扎實地實施課程改革的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夠完全實現課程改革的初衷,達到人才培養的預期,否則改革會流于形式,沒有成功的可能。五、結語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在全面開展工學結合課程改革與實踐的過程當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圍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要求,立足三接軌原則,做好三層設計,扎實推進,將改革落到實處,并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確保實效。基金項目:2008年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本文作者:耿俊梅李春光工作單位:濟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