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時間:2022-12-22 04:07:23

導語: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摘要:為滿足現代種業發展對種子科學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在分析現有課程體系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及評價體系進行了改革,通過3年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

種業是國際化大產業,種業發展的基礎是人才,人才團隊是公司的主要競爭力之一[1]。由于我國種業發展較晚,在人才結構與培養上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為順應國內外種子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中國農業大學于2002年率先申報建設了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隨后其他農林院校和綜合性大學也相繼申報建設了種子科學相關專業[2]。目前,已有30多所農業院校開設了種子科學相關專業,形成了從本科培養到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完整學科體系,為我國種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3]。湖南農業大學于2003年在一級學科作物學之下設立種子科學與技術二級學科,自2003年9月開始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007年9月開始招收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迄今已招收本科生600多人,畢業400多人;于2011年順利通過湖南省教育廳組織的新設本科專業辦學水平評估和新增學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評估。但不管是我校還是其他院校,與農學等傳統專業相比,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還是一個較年輕的專業,從課程體系到教學內容都還不太完善,課程體系與農學等專業相似度較高,種業相關交叉學科知識融合度不夠,實踐性教學環節較薄弱。2018年10月,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了《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意見》[4]。湖南農業大學結合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辦學的經驗,進行課程體系和教學改革,以滿足現代種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為我國種業領域人才培養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現狀

大學本科課程主要包括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實踐環節等。與一些歷史悠久的專業相比,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的研究十分薄弱。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課程建設研究落后。未形成一套適合我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系統的、動態的和開放的課程理論,難以對高校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2)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課程之間關聯度不高,課程內容重復現象較為嚴重,課程設置目的不夠明確。(3)課程建設水平不高。各高校之間,課程設置趨同,課程建設缺乏特色,課程內容未能按培養目標改變作有機的整合和調整;課程內容沒能及時反映本專業最新的發展;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合仍然偏重于理論的、基礎的知識,忽視應用能力的培養。(4)課程建設缺乏前瞻性。未能及時組織力量整合資源,凝練和開設在深度和廣度上補充學生專業知識,引導學生關注本學科前沿發展狀況、開闊學生視野的選修課程,導致教學與學科發展出現脫節。

二、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實踐

(一)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結合目前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趨勢、學科和專業特點及本專業目前各方面的現狀,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總學分由164學分增加至170學分,增加了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和實踐性教學環節,要求至少修滿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10學分方可畢業。理論課程體系包括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環節改為認知實踐、專業實踐、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認真研究了現有課程體系與課程結構的不足,調整與優化了課程結構。(1)增設了學科前沿性和研究性課程《種子科學專題》,聘請校內和校外專家主講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將最新的研究思路和進展引入教學,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2)進一步優化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結構,確定高等數學、基礎化學及實驗、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概率統計、植物學、農業氣象學、生化及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理學及實驗技術、遺傳學及實驗技術、植物保護學、土壤肥料學為本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種子生物學及實驗技術、種子質量檢驗、種子貯藏加工、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種子學實驗技術、種子生產學為本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3)根據本校所處區域的特色,優化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質量檢驗與管理、種子加工貯藏等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一步突出區域特色,加強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及社會科學等的深度交叉和融合。(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為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方面積極調整教學內容。理論教學方面,編寫了全新的教材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編寫的《現代作物栽培學》與《現代植物育種學》已在理論教學上得到應用;實踐教學方面,先后編寫了《現代作物學實踐指導》《作物學實驗技術》《種子學實驗與實踐》,這些教材在內容上較原有教材有較大幅度更新,更能適應現代農業教育的需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將立德樹人與培養學生責任擔當精神緊密融合,立足鄉村振興對農業人才的需求,結合專業知識,著力培養學生學農愛農、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充分應用微課、慕課、優秀網絡課程等資源,積極探索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通過開辟“全方位開放課堂”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實現學生學習回歸和教師教書育人回歸的融合。已完成專業核心課程《種子生物學》的網絡課程和SPOC課程建設,并利用網絡試行了兩年的混合式教學,受到學生的好評。(三)實驗和實習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實踐。實驗和實習教學環節是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實驗教學方面,根據行業和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增開品種純度分子檢測、轉基因種子檢測等新的實驗內容;同時增加開設開放性實驗的力度,通過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開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力能力。實行校內校外大學四年不斷線的實踐教學,進行了強化基礎實踐、優化綜合實習和科研實訓的改革,校內實踐主要為認識實踐和專業基礎實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專業基本技能的訓練;第六學期組織“六邊”綜合實習,通過優化綜合實習的內容、組織“作物學科技能大賽”等,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通過到隆平種業武陽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實習和參加相關課題的研究,使學生有機會得到科研實訓,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科研能力。(四)實驗和實習環節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實踐。改變過去以總結性評價為主、考核方式單一的實驗和實習環節考核評價方式,實行對過程與結果雙效考核的綜合性考核評價模式。其中實驗環節的考核評價更注重于學生平時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考核評價方式細化并覆蓋到整個實驗環節,而不是單純根據實驗報告進行評價。實習環節的考核評價按照認知實踐、專業實踐、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等環節分別進行考核評價,每個環節的評價重點各有側重;實習環節的考核更注重于學生實踐技能、創新思維、科研能力和團隊協作等方面的綜合考核與評價;通過近兩年的試點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5]。

三、教學團隊的改革與建設

根據社會經濟和種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突出“新農科”建設與行業企業的協同,將企業、行業的優質資源轉化為高校育人資源,實現高校與企業的科技資源共享,將企業的核心技術人才轉化為高校的兼職教師,與企業共同建設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和實習教學團隊。湖南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已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希望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金健種業有限公司、北京金色農華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等種子企業建立了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高校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對人才進行定向培養,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學生到企業進行崗位實習,學生實習期間實行“校內導師+校外導師”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滿足行業對應用型高技術人才的需求[6]。

參考文獻:

[1]王富勝,潘曉春.國際種業發展趨勢與中國種業未來發展策略[J].世界農業,2012(9):110-114.

[2]劉永柱,王慧.種子新政形勢下,我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探討[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28(1):62-64.

[3]王建華,劉慶昌,江緒文,孫群,李寶云.中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種業,2012(11):8-11.

[4]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部.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書2.0意見.2018-10-08.

[5]張桂蓮,唐文幫.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農學類專業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19):25-26.

[6]雷東陽,曠浩源.面向新農科的高校農學類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湖南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100):5-7.

作者:鄧化冰 唐文幫 唐啟源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