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幼兒科學教學論文
時間:2022-07-25 05:00:51
導語:國內外幼兒科學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關注幼兒已有的前概念,幫助幼兒實現概念轉變
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孩子們對于他們看到的自然世界已經構造出了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所以,孩子們對于自然界的解釋和想法通常和成人是不一樣的,甚至是錯誤的。在一些文獻中,孩子們的這些不同的概念叫做“前概念”、“迷思概念”、“錯誤概念”等。有大量的文獻事實表明,孩子們是帶著大量的先前概念走入正規教育的課堂的,這些概念會影響到孩子們后來的進一步學習,而且在孩子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即便經過老師的講授,這些概念仍然會存在。國內外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兒童的概念發展進行了研究,其中,概念轉變理論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該理論認為兒童可通過對原有概念的轉變和重建來獲得正確的概念。在針對兒童概念轉變的策略上,很多研究者做了探索。對于幼兒園的教師們,應該了解概念轉變導向教學的用法以及它的重要性,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應該重在發掘學生的前概念,消除學生的錯誤概念。在幼兒科學教育中,關注幼兒前概念,努力引導其接近科學概念并在此過程中發展科學思維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
2了解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關注幼兒的年齡差異
幼兒期是思維開始發展的時期。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末期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幼兒期兒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量是實物概念。從幼兒期的發展趨勢看,下定義的水平隨年齡增長有所提高。不會說或不會解詞的人數在四歲前所占的比例較大,4~5歲以后有所縮小,5歲以后顯著降低,而達到初步概念的人數,則在5歲以后顯著增加。幼兒不同的年齡階段對科學概念的學習和獲得水平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教授科學概念方面,教師要了解幼兒科學概念發展的普遍情況,分析其概念發展的不同水平以及各水平的特點,重視幼兒的年齡和個體差異。教師應根據科學教育的總要求,制定出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科學教育目標,選擇合適的內容,制定教學方法。同時,要遵循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逐步加深和提高要求。此外,教師還應在科學教育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教學方法。
3重視幼兒課堂上科學活動的運用
幼兒掌握科學概念是一個十分復雜而漫長的建構過程,它需要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智慧的引導。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以主題的方式組織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更符合年幼兒童的學習特點。幼兒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科領域范圍、幼兒的基本經驗,選擇、生成不同的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幼兒教育要把幼兒探索自身和周圍世界的活動納入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程序中。科學活動的主題多以游戲方案的形式進行,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激起幼兒的活動熱情。幼兒科學教育是幼兒認識周圍世界獲得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針對幼兒年齡的特點,需要合理地安排科學教育內容,多渠道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精心地指導科學教育活動,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目的。
4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相結合
內隱學習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人類有兩種學習方式: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外顯學習是指人們有意識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對環境刺激作出恰當的反應。與外顯學習相對,內隱學習是指人們自動地、無意識地獲得某種規則,習得知識和技能。內隱學習是兒童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兒童沒有刻意地去學習規則,也沒有意識到學習材料里隱含的規則,卻在無意識的過程中習得知識。有研究者比較了兩種教學方法對幼兒獲得科學概念和科學解決技能的影響,這兩種教學方法分別是反應性教學(RT)和反應性與顯性教學的結合(RT+EI)。實驗結果發現,兩種教學方法幼兒都能更好地學習科學概念,而且反應性教學和顯性教學結合組的兒童學習了更多的科學概念和詞匯。這些發現表明,當顯性教學和反應性教學結合一起運用時,孩子們能更好地學習科學概念和科學問題解決技巧。也就是說,在教授新概念和詞匯過程中,隱性和顯性教學策略的結合比隱性教學策略更有效。
5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結合
對于科學教育而言,我們不僅要關注幼兒園中科學教育氛圍的營造,更要引導家庭對科學教育的重視。實踐證明,家長提供給孩子探究的各項支持,孩子們不僅能享受到一時的成功,而且有不斷探究的機會,從機會中進一步獲得新知與疑惑,進而產生不斷探索的動力。家庭參與到孩子的科學學習中,特別是支持和鼓勵孩子們自發地探索,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國家科學教師協會(NSTA)強調父母在日常加強孩子們科學概念學習和科學加工技巧上的作用。NSTA建議,家長要隨時隨地地幫助孩子認識科學,磨練孩子的科學技能(比如發現和測量),并且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孩子們天生對他們周圍的生活環境和他們每天碰到的事物感到好奇。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在給孩子提供科學學習的機會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幫助他們的孩子發展科學思維和興趣。一些研究發現,每天的親子交流能夠促進孩子們的科學認識,因為有意義的親子互動是一個認知改變的機制。家園共育,使幼兒科學教育更具持久性。但是,客觀地說,就目前現狀而言,我國兒童科學教育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在實踐領域都還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不斷探索。
作者:劉艷艷工作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 上一篇:國際研究生教育研究論文
- 下一篇:以探究為核心的幼兒科學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