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時間:2022-10-18 09:34:04

導語:科學教學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教學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摘要:新時期的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學科的學習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從主動探究習慣的培養、、動手動腦習慣的培養、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利用科學資源的習慣的培養等四個方面就在科學教學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科學教學;培養;良好習慣

素質教育教學給教師的日常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就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下面筆者結合小學科學教學談一下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主動探究習慣的培養

新時期的小學生都有一定的學識基礎和個性特點,但多數學生沒有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為此教師要借助于科學課的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遇到問題時問題,改掉在家問父母、學校問教師的習慣,不再依賴老師、父母,而是自覺主動地去探究,自主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在教學中遇到“物體的滾動摩擦大于還是小于滑動摩擦?怎樣證明?”“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樣證明?”等問題時,學生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如何設計實驗去探究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尋求老師、同學的幫助和解答。當然這并不是說老師可以游離于學生之外不管不問,而是適時的加以指導,做到助推劑的作用。長此以往探究學習之外“袖手旁觀”,教師再布置問題或者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就會主動地去探究、去學習。

2動手動腦習慣的培養

小學科學新課標要求教師在上上課時引導學生“做中學”,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學習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在“做”中發現、體驗問題。在“做”中感悟問題,然后進行動腦學習。然而小學生往往是樂于動手,但不善于動腦,面對眼前的各種實驗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實驗中也只顧“熱鬧”,看不到“門道”。所以科學教育要養成學生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動手之前要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決的問題,預測可能獲得的結果,制定實驗方案,即動手之前先動腦。活動中要提醒學生手、腦、眼、鼻、耳多種器官的并用,要及時捕捉事物的細微變化,善于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在學習探究《電磁鐵》的性質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他們對于電磁鐵感興趣的問題,諸如:電磁鐵是由什么構成的?怎樣制作電磁鐵?電磁鐵能吸哪些物品?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什么有關?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若有極性與什么有關?電磁鐵與磁鐵有什么區別?然后,讓每個研究小組對本組感興趣的問題,先提出預測,再根據多種實驗材料,提出實驗方案,最后動手實驗尋求問題的答案。同時在活動中,要使學生養成勤于做科學筆記的習慣,要及時記錄下自己瞬間閃現的智慧火花,把觀察的現象、發現的問題、預測的結果、對現象的分析、以及對活動的感悟,都要及時記錄下來,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養成動手又動腦的學習習慣。這樣才是真正意義的探究,才能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

3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生由于受知識的限制,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得不到預期的結論,甚至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為此教師既不要指責學生,讓學生失去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糾錯,因為得出了與眾不同的結論,是給探究者提供反思認識的好機會,學生在探究中經歷失敗未必是壞事,如果老師能用賞識的眼光積極評價學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審查反思,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反復實驗,重新成功,學生會收益很大。如:學生在進行電路的連接時,經常會出現小燈泡不亮的情況,這時老師不要急于幫助學生查找線路故障,要激勵學生合作討論、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小燈泡不亮,學生會饒有興致地分析出很多種原因,諸如:電池沒電了;線路某處沒接好斷路了;小燈泡的燈絲斷了;兩節電池接反了;開關連接不對或開關接線處松動;連接燈泡的兩根導線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據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線路進行檢查,找到問題所在。這樣對待“失敗”,學生收益非淺,因為強烈地自發地反思過程,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實干的膽略,處事的機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善于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正確看待“失敗”,使之成為獲得鍛煉和發展的契機,通過總結反思,使學生在成敗中皆受益。

4利用科學資源的習慣的培養

當前由于學生多為家長的掌上明珠,都不想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舍得為孩子花錢,認為購買課外科技讀物或科技音像資料,而開發孩子智力,其實不然,因為長此以往就會讓學生唯課本而學,課本說的就是正確的,甚至還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孩子們養成了唯書本而學,唯現成用具而用的被動學習習慣,不會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更談不上去開發生活資源學科學。為此小學科學教師在上課時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以敏銳機警的視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如:探究居室養花的學問;澆花噴水器的原理;家庭線路的設計;天氣、氣溫、風向的觀測和記錄;食物霉變的研究;探究水壺除垢的方法等。同時,要引導學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變廢為寶,使之成為可利用的科學實驗資源,如:廢棄的飲料盒罐,可以做土電話、可以做聽診器、可以做小昆蟲觀察盒等很多實驗。還有小藥瓶、飲料吸管、導線、鐵釘、小磁鐵、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絲、螺母、食品包裝盒、袋、繩等,都可以用來做出精彩的科學實驗。因此,科學教育要使學生養成善于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習慣,而課程資源的重要價值正在于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發展機會、發展條件、發展時空和發展途徑,而這正是科學教育的內涵。

總之,新時期的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教師要按照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本,擔負起科學啟蒙任務的小學科學教育,培養學生小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探究奠定基礎。

作者:楊利娜 單位:山東省蘭陵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