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方法自然科學論文

時間:2022-07-25 10:01:18

導語:歌唱方法自然科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歌唱方法自然科學論文

摘要:作為一名聲樂教師,本文以我個人學習、成長為研究對象,梳理歌唱者生理與心理協調運動在不同學習階段所起到的作用。筆者認為: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上的歌唱方法是最科學的;建立在一定文化內涵基礎上的歌唱是最高級的修養。歌唱,是以自己的身體為樂器。所以,幾乎人人都會唱歌。魏晉時期《世說新語》中有一句:“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所以,喜愛歌唱和學習歌唱的人非常多。但,作為一名歌唱學習者、從業者,必須了解你的樂器-身體、必須掌握一定的歌唱機能,并能為之保持良好的歌唱平衡狀態。本文以我個人學習、成長為研究對象,梳理歌唱者生理與心理協調運動在不同學習階段所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歌唱;歌唱方法;歌唱修養

一、《嗓音解剖學與生理學》應是歌唱

學習者、從業者的必修課在我留學意大利威尼斯音樂學院時期,有幸能與導師、意大利著名女中音歌唱家MirnaPcile教授生活、學習、工作在一起,使我在歌唱學習道路上有了全然不同的經歷、感知和收獲。《嗓音解剖學與生理學》是意大利威尼斯音樂學院歌唱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之一,無論你是本科生或是研究生級別的學生,此課的開設令歌唱專業的學生受益匪淺。第一次課,老師沒有過多的語言,直接給我們看幻燈片:認識發音體-聲帶和了解運動中的聲帶。內容主要有三個:(1)觀察發意大利語A、E、I、O、U五個元音和輔音時,聲帶的運動。(2)觀察聲帶在發不同聲區(高、中、低)聲音時的運動。(3)觀察不同聲部的聲帶形狀和在完成前兩點時聲帶的運動。我們的觀察還包括與聲帶共生的分泌物;我們模仿幻燈片中各聲區的聲音,體會喉位、聲音色彩的變化;我們交流,并感嘆歌唱樂器的奇妙。老師的課堂小結是:我們應該認識我們的樂器和了解我的樂器是怎樣工作的,像了解鋼琴等其他樂器一樣;我們應該保護我們的樂器,保證他的健康;《嗓音解剖學與生理學》能幫助歌唱學習者和從業者,就像歌唱家需要有自己的專業醫生。任課教師她自己就是歌唱從業者的醫生。關于歌唱站姿,兩腳大概與肩同寬,左右晃動一下身體,嘗試尋找你最舒服的重心和最舒展的腰、背、脖子、頭,切記氣息是自然狀態下的“放下來”,仿佛再現你“嘆氣”時的氣息。關于歌唱呼吸,在中國和意大利歌唱教學中有一句一樣的語言教學表述:像“聞花”一樣。輕輕的吸氣像“聞花”、像“看見廣闊的海”,這個氣息一定不是僵硬的,一定是愉悅的;氣息通過鼻腔(也可以是口腔或口鼻腔)、氣管進入肺,此時我們的胸腹腔因為肺部充滿空氣需要空間而產生變化:胸骨和肋骨的上部幾乎沒有變化(這部分是不可控的),但肋骨從下往上幾根的肋間肌會拉開,它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張開;胸腹腔的分界嶺橫-膈膜會下降,簡單地說,這也是胸腹式呼吸法的由來。關于歌唱呼吸法,通常有三個提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呼吸法。前兩者,一個氣息太淺,容易造成憋胸、喉位高等不適;一個氣息太深,易造成歌唱過程中的氣息不靈活。這都是相對選擇,例如因作品或聲音色彩的需要,腹式呼吸在低聲部歌唱從業者中也常用,但胸腹式呼吸法是被更多使用的呼吸方法。關于歌唱,我們都知道要以氣帶聲、以情帶聲的重要性,發聲訓練過程中,即“打造樂器”的過程中就要做到。輕輕地吸氣,腔體打開,氣息原路呼出經過發音體-聲帶,發出專屬于自己的聲音色彩(從這個角度,可以把呼吸系統和發聲系統理解為一個系統)到語言器官:唇、舌、牙等形成語言,氣息帶著語言在舌面以上向前,像流水一樣向前流動。歌唱專業之所以更容易感染觀眾、引起觀眾共鳴,是因為歌唱不止有聲,還有語言。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有非常多的、系統的、嚴謹的學習資料可供學習,但對于歌唱初學者,最實用的方法就是練習自然地說出去,像練習繞口令一樣,然后再唱。因為肌肉是有記憶的。在我導師的歌唱課堂上,她是如上要求我們每一位同學的,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歌唱指導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采取示范教學法,這其中有老師強調的重點,具有敏銳感知能力的學生會很快地捕捉到老師要傳遞的信息。我的導師不僅做大量的示范,還會用人體自覺機能,例如“打哈欠”來提示我們的歌唱狀態;引導學生用肢體動作來協調歌唱過程中的緊張、僵硬狀態,剔除不該使用的勁兒;用畫圖來講解具體問題所涉及到的需要協調的歌唱機能,使我們逐漸建立歌唱技能、技法,增強歌唱肌肉群的張力。

二、《人體自覺機能》應是歌唱學習者、從業者的選修課

意大利威尼斯音樂學院為研究生階段教育所設置的課程,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我所選的課程幾乎都是在和導師充分商討下完成的。《人體自覺技能》課,與源于古印度,建立在古印度哲學基礎上的追求“一致、和諧”的Yoga相似。任課教師也是一名醫生,有留學印度的經歷。第一次課,全部同學都平躺在地板上,放松身體這個樂器、感知半睡狀態下的呼吸與運動方向;換體位體驗不同體位下的呼吸與運動方向;組織交流,提取共同點。老師的課堂小結是:在自然、自覺機能基礎上獲取呼吸體驗、發現、經驗和發展身體呼吸機能,增強呼吸肌的力量;要求每天晚睡前練習,在第二天歌唱訓練中嘗試使用建立在自然、自覺機能基礎上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不要急于獲得,是逐步探索與建立的過程,如遇到擠、卡、壓或者不舒服,需要放棄重來。《嗓音解剖學與生理學》和《人體自覺機能》,是相輔相成的兩門課,教學目的都是為幫助歌唱學習者、從業者在自然、自然科學基礎上建立科學的歌唱方法和提高歌唱能力。發聲訓練過程就是樂器打造的過程:站姿→吸氣腔體打開→呼氣發音體(聲帶)震動→氣帶聲向前流動……注意每條練聲曲的教學目標,例如無聲練習曲-吹唇,輕輕吸氣腔體打開,氣息吹動嘴唇,唇和面部是放松的,氣息帶著聲音是向前流動的,不追求音量,但聲區是統一的、聲音效果是通的;例如有聲練聲曲-元音,音高和說話是反著做,即:音高在歌唱位置上,說話卻是不找方法地、大膽地說。這個學習方法,是我導師常讓我做的訓練,尤其強調:大膽地說,盡管brutto、brutto丑著說。但由于各種原因,我當時做的有所保留,體會自然不夠深刻。直至在意大利威爾第音樂學院(米蘭音樂學院)聲樂教授DelfoMenicucci的課堂上,我徹底放下了自己,無所顧忌的嘗試,終于聽到高聲區自然的、通的、明亮的、圓潤的聲音效果和感悟到發聲器官與語言器官自然、充分合作帶來的巨大收獲。

三、作為一名歌唱學習者、從業者,必須掌握一定的身體機能

作為一名歌唱學習者、歌唱從業者,必須掌握一定的身體機能,完成聲區的過渡、音域的拓展、音色的調整等。此時歌唱的目的已經不僅僅是發出聲響,更重要的是聲音的色彩與聲音的意義。隨著歌唱能力的增強,歌唱技術、方法已經成為工具,對音樂的詮釋、對音樂形象的塑造成為更高的學習目標。多唱作品,從中、外藝術歌曲開始,具備一定歌唱技能、技巧和音樂修養后再唱詠嘆調,甚至整部歌劇。歌唱目的不僅是歌唱主體內心的表達,更是對觀眾傳遞美的精神感受,所以不要忙于追求大作品,不利于歌唱健康和發展。多唱作品,是作品的積累更是歌唱能力、歌唱修養的積累;多實踐于舞臺,是歌唱心理能力、表演能力的提高,并能使我們保持良好的歌唱平衡、歌唱表演狀態。意大利威尼斯音樂學院非常重視研究生階段學生的藝術實踐和教育實踐,每學期都有音樂會和助教工作需要完成,并獲得學分。

四、建立在一定文化內涵基礎上的歌唱

修養是最高級的由于各民族、各國家的語言、文化背景不同,音樂風格、音樂審美也不同。例如我們國家的歌唱方法,據媒體講,有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原生態唱法和通俗唱法。例如在歌唱自己母語作品時,內心會有潛臺詞,演唱外國作品也一樣有心理活動。演唱任何唱法、任何作品,都需要花必要的時間去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作品的結構、音樂的風格、語言韻律,看必要的音像資料等。1977年鮑克(Balk)在《全能的歌劇演員》一書中寫道:“演員可能會知道一段詠嘆調的大概意思,比如失戀,但在演唱過程中由于缺乏對詞句和音樂的正確理解和表達,很難達到與觀眾的有效交流。對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糾正,實際是在鼓勵年輕歌唱從業者對演唱外國作品不求甚解的做法……因此,演唱外國歌劇不僅要求演員能對作品做出逐字逐句的理解,而且還要知道每個單詞的語境,并能準確把握每個單詞在句子中所用的語氣和音色。”

五、總結

歌唱學習是一個從自然階段(無知的)→不自然階段→自然階段(有知的)的過程。在不自然階段,或許你會感慨這是一個“陌生的世界”,例如站姿、呼吸方法……但這恰恰是學習的開始、是歌唱不自然階段的開始、是不可逾越和考驗心智的開始。能否順利走出來,與學生的歌唱理念、感知覺、思維、悟性等有關。歌唱是一種運動,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上的整體協調運動;建立在自然、自然科學基礎上的歌唱方法是最科學的;建立在一定文化內涵基礎上的歌唱藝術修養是最高級。

【參考文獻】

[1]吳碧霞.從“美好的歌唱是最協調的身體運動”說起[J].中國音樂(季刊),2013(3):142-144.

[2]梅麗貝絲﹒邦奇.歌唱動力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作者:王麗英 單位:瓊臺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