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23 04:06:16

導語:海洋科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科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研究

摘要:為積極響應建設海洋強國號召,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建設了秦皇島海洋科學教學實踐基地。這一舉措對深化學科交叉背景下的海洋科學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高水平海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該文論述了實踐基地的建設理念和目標、管理和運行機制以及實踐基地的主要特色,展望了實踐基地取得的教學成果。

關鍵詞:實踐基地;海洋科學;教育改革;海洋強國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教學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1-2]。實踐教學將抽象、無形的理論知識變成具體、有形的知識和實踐的過程[3],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環節[4],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2018年4月12日視察三亞市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時,指出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實現海洋信息透明感知,建設“智慧海洋”[5-6]。為響應的號召,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提高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實踐教學水平,加強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能夠為河北省秦皇島市海岸帶及其周邊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環境監測、保護和修復工作提供科學研究和數據支持,通過與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的合作,共同建設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實踐基地。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目的是促進海洋科學相關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洋化學等專業學科的教育教學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團隊協作精神,更好地培養一流的海洋學科專業人才。

1建設思路與目標

1.1實踐基地建設基本情況。實踐基地建設主要是為了滿足海洋學院高年級本科生與研究生課外實踐與研究的需要,安排海洋學院海洋科學類專業大三學生的暑假集體實踐活動,滿足高年級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前期進行實驗與數據測量工作的需要。研究生實踐的內容由研究生導師根據科研項目需求確定,鼓勵指導教師與研究生結合實踐基地的科研需求進行相關科研實踐與研究。目前,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實踐基地已經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科研水平較高、具有豐富指導經驗的師資隊伍。1.2基地建設思路。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教學科研基地建設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充分利用海洋學院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加強與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革新及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構建全方位、全過程、深融合的協同育人新機制,通過優勢資源共享,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專業引領作用。1.3基地建設目標。打造校外教學科研基地,健全人才培養協同機制,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期滿足專業學生的課程實訓和專業實踐需求。健全教師隊伍協同機制,聯合社會單位統籌實訓課程專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完善學院教師隊伍結構,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拓展校外教學科研基地的功能,健全資源共享機制,在校內教學資源不足的條件下,推動學院與保護區管理中心開展廣泛合作。健全管理協同機制,推動學院與管理中心搭建對接平臺,對人才培養進行協同管理。1.4人才培養理念。實踐基地以海洋地質為主導,以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沉積學、地球化學等為輔助,構建適應海洋科學跨越式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培養學生深刻理解基礎理論知識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創新的精神。同時,結合遙感等新興學科開展海岸線變遷、綠潮發生因素分析、近海污染及其元素形態特征對當地環境及經濟的影響、濱海濕地環境生態評價與修復等方面的研究,從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提高學生對海洋科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水平,培養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

2實踐教學基地的管理和運行機制

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實踐基地正常運行的前提。為此,基地制定了《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實踐基地管理辦法》《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實踐基地開放管理辦法》《秦皇島海岸帶海洋地質與環境校外實踐基地安全規則》等管理制度。管理委員會組織開展日常工作,客觀公正地進行實踐基地重大問題決策。技術指導委員會負責審議實踐基地技術創新中心的規劃,研究開發工作計劃及項目、重大技術活動,評價工程試驗設計方案,幫助提供技術、管理咨詢和市場信息等。實踐基地日常的維護和管理主要由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負責。在學生實踐期間,海洋學院負責學生使用的相關實踐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行,確保實踐任務的順利進行。海洋學院與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要密切溝通協調,加強組織管理,落實實踐計劃,安排好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加強安全教育管理,協同推動基地建設和學生實踐各項具體工作落到實處。

3實踐基地建設的主要特色

基于學科優勢,構建海洋科學實踐創新體系。目前海洋學院已建成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海洋化學碩士學科點,擁有海洋科學博士后流動站[2]。其中海洋地質博士點為省部級重點學科。依托這些博士點、碩士點、重點學科建設的秦皇島實踐基地,為開展暑期野外實習、海岸帶地質與環境相關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場所。教師與學生可以在實踐基地進行多項科學研究,包括海岸線變遷研究、綠潮發生因素分析、濱海濕地環境生態評價與修復、近海污染及其元素形態特征對當地環境及經濟的影響,構建了海洋科學實踐創新體系。多學科交叉融合,增強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秦皇島實踐基地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素材,例如北戴河海岸地貌、雞冠山—大平山地塹、柳江盆地等,是一個具有多學科交叉特點的綜合型野外實習基地[7-8],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以后從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礎。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構建全方位的協同育人機制。為適應國家對高水平海洋科學人才的需求,除地質填圖、雞冠山—大平山地塹觀察、北戴河海岸地貌觀察等傳統實習項目外,秦皇島實踐基地還建設了許多與科研密切相關的項目,例如水文氣象要素連續觀測、水質環境動態監測和河口輸入動態監測等。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搭建海洋生態資源共享平臺,為學生的創新想法提供實現途徑[9-10]。采用“課程學習—野外實踐—科研創新”三位一體的方式,全過程、全方位培養高素質的海洋科學人才。

4實踐基地取得的教學成果

海洋科學教學實踐基地建設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教育,通過開展暑期實踐基地實習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在本科期間就鼓勵學生接觸科研工作,努力構建海洋科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基地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平臺,取得了一系列優異的成績,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秦皇島基地實習使學生從地質填圖、海岸地貌觀測及地層構造等基礎內容開始學習。高年級本科生為完成畢業論文,須親自到基地采樣,完成前期實驗與數據測量工作。這鍛煉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了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順利畢業后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崗位。

5結語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秦皇島海岸帶地質與環境校外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具有科學化、制度化的特點,今后將一步步建立健全基地的各項管理規定,確保實踐內容的順利開展。未來的實踐內容可能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方法和手段也將隨著海洋技術的進步不斷改善。通過充分的實踐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心,向社會不斷輸送海洋科學高層次人才,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謝勇,胡學龍,管旗,等.建立電子信息類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標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7):135-137.

[2]吳懷春,劉豪,劉秀明,等.海岸帶生物地質過程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3(19):254-256.

[3]柯長青,李滿春,王臘春.地理與海洋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與發展[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109-112,133.

[4]劉紅全,王一兵,劉夢穎,等.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海洋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25(3):102-104,108.

[5]賈宇.關于海洋強國戰略的思考[J].太平洋學報,2018,26(1):1-8.

[6]邢廣程.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新思路[J].中國邊疆學,2018(1):37-48.

[7]宋繼華,孫丹.論高校多學科交叉融合必要性研究[J].中國職工教育,2012(10):88,90.

[8]孫真榮.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高校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3(1):27-29.

[9]孫松.對海洋科學的認識與實踐[J].海洋與湖沼,2017,48(6):1488-1492.

[10]王玉紅,孫瑜霞,陳家旺.以科研項目為依托的海洋專業實習基地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20(7):29-30.

作者:關翔宇 張甲波 劉豪 單位: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 2.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