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時間:2022-05-12 10:24:02
導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問題的提出
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個獨特問題。近年來,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較多,其中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也倍受關注,本文通過查找近7年研究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期刊論文,并對符合要求的論文進行篩選,在此基礎上進行文獻計量分析,以期較為客觀全面地了解我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現狀、特點及發展趨勢,同時為后緒研究提供參考。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
2.1取樣
在中國知網上,以留守兒童(包含“心理”)為主題,通過精確查找,搜索“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上的論文,主要分布在2005—2011年間,一共檢索到404篇(搜索時間為2012年8月13日),刪除文題不符的文章、字數不足1500字摘要類文章,合并重復發表的文章,綜述類文章,剩398篇。
2.2編碼
對398篇文章從“研究主題”和“研究單位”兩個方面進行分類統計。
2.3資料處理
運用SPSS17.0對398篇相關文章按照上述分類標準進行頻數統計。
3研究結果
3.1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數量的變化
統計結果顯示,2004年以前,幾乎沒有研究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文章,2005年相關研究開始出現,2005年至2011年的7年間,呈逐年上升趨勢。
3.2留守兒童研究主題的特點
將文獻資料的研究內容概括為3個主題,相關研究主題的統計數據見表2。在3個研究主題中,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不良狀況的對策最受關注,在398篇文獻中,有53.01%的研究者進行了對策方面的探討;其次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的研究;而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相對較少。
3.3留守兒童心理研究主體的特點
留守兒童心理研究的主體主要集中在四類單位。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狀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留守兒童理健康問題從2005年起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有不少研究者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兒童。何資橋(2006)等[2]人在對湖南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時發現,性別不同的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因子和自責上存在差異,女生較男生而言更為敏感,學習焦慮高于男生。段成榮等[3]人(2005)通過對留守兒童比較多的江西省修水縣墨田村留守兒童的調查表明:農村留守兒童易出現性格孤僻、膽子較小、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問題。吳承紅等[4](2005)研究指出,農村留守兒童由于親情關懷缺失,導致抑郁、不安、惆悵等情緒問題,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障礙致使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性格孤僻、不合群、敏感,甚至產生過激情緒。劉建波等[5]人(2011)通過對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兒童的基本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情感抑郁總分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嚴重問題。也有研究認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岳慧蘭等[6]人(2006)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測量浙江湖州的留守兒童,結果顯示8個內容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圍,表明所調查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是正常的。任運昌[7]認為目前存在人為擴大留守兒童負面特征的傾向,對此他發出呼吁:高度警惕留守兒童的污名化。錢潔、齊學紅[8](2011)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通過讓留守兒童自我言說來證明這樣一個觀點:留守兒童并不等于問題兒童,他們中有79.9%的孩子不贊同“留守兒童人際關系差”,62.6%的孩子不贊同“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贊同和不贊同“留守兒童內心孤獨”的比例相當,75.6%的孩子不贊同“留守兒童意志薄弱”。參加“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援助研討會”的代表強調指出,目前的研究對于父母外出對孩子行為的負面影響強調過多,事實上,孩子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獨立性有所增強就是最突出的正面影響。
4.1.2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綜合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以下因素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①性別:崔麗娟[9]的研究認為,男性和女性留守兒童只是在自尊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在社會適應性各個方面并沒有顯著差異;岳慧蘭等[6]的研究認為,男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要高于女留守兒童,而在恐怖傾向、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與自責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在對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上,主要有以下觀點:王東宇等[10]的研究也認為留守男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留守女孩。②年級:崔麗娟的研究得出了年級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結論,認為在自尊水平上低年級留守兒童要高于高年級留守兒童,在社會適應性上,在人際關系和情緒控制上,高年級要好于低年級留守兒童;殷曉旺等[11]通過對江西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發現,不同年級的留守兒童在強迫癥狀因子、偏執和抑郁因子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在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焦慮、學習因子、心理不平衡和人際關系緊張或敏感及健康總均分上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即高年級學生的問題更加嚴重。③留守時間及與父母聯系頻率:崔麗娟的研究表明,留守半年的兒童在自尊水平上、情緒控制方面與非留守兒童存在著顯著差異。王東宇等的研究得出如下結論:與父母分離時間不同的各組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狀況均存在顯著差異,與父母分離時間越長,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種心理問題越突出。申繼亮等[12]運用質化和量化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得出:留守時間在5年以上的兒童的心理失衡得分顯著高于留守時間為1~2年、3~4年的兒童,而后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崔麗娟的研究認為與父母經常聯系的留守兒童在自尊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殷曉旺等的研究認為,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情況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最為顯著,即經常與父母進行溝通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偶爾和從不進行溝通的孩子。④監護人情況:王東宇等的研究認為監護人教育能力低、教養方式不當、監管不力是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高亞兵[13]的研究認為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的留守兒童的問題較多,這與監護人教育內容狹窄、文化水平低、與留守兒童不能做到及時和有效的溝通有很大的關系。鄭同剛等[14]的研究也證實了上述觀點。李永鑫等[15]的研究認為照看人不同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方面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照看人為母親的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最高,照看人為爺爺、奶奶等親戚的留守兒童次之,照看人為父親的留守兒童最低。
4.1.3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不良狀況的對策
已有的研究大多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角度提出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不良狀況的對策,但具體方式上存在差異。蘭燕靈等[16]運用實驗的方法,證實了團體心理輔導對于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抑郁水平,提高其自尊有良好的效果。古吉慧等[17]提出要創造條件促進留守兒童同伴之間的交往,促使他們結成同伴群體,從而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促進留守兒童自我概念的建立、人際交往技能的提高。王希海等[18]運用問卷法調查出留守兒童更易受生活壓力事件的影響,因而建議學校盡量創設良好的環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干預等。張佩云[19]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提出要從做“減法”轉向做“加法”,即重視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從而抑制心理問題的發生。段寶霞[20]認為要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政府要加大投入,探索農村辦學新模式,凈化學校四周文化環境,構建農村社區教育監護體系。周宗奎等[21]建議務工人員要攜帶子女進城上學,認為這是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重要措施。
4.2建議
綜合已有的關于留守兒童心理的研究成果,雖然研究的數量在持續增加,在研究內容上大多只局限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不良狀況的對策等幾個方面,其中對策部分還不夠細化,也缺乏操作性還。研究對象上,大多局限在正在留守的小學和初中學生,對于曾留守兒童研究不夠。在研究方法上,更關注運用問卷、量表等方式的量化研究,對于留守兒童的具體生活還缺乏展示,即運用定性研究還要進一步加強。研究的主體以高等院校為主,而對于大量留守兒童生活其中的中小學校,他們對于留守兒童的研究相對薄弱,另外作為影響留守兒童的各級政府,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注也還遠遠不夠。因此,對于未來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建議:①研究的規模。目前的研究只是局部地區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技術而進行的個別研究,缺乏規范性,因而也影響到國家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整體把握,如果國家能夠責成有關部門進行一次全國性的調查,在此基礎上,整合研究成果,那么將會極大地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②解決問題策略。已有的研究只是在宏觀上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角度提出解決的策略,但至于這三方具體該如何運作,方案還不夠詳細。建議未來要構建這樣一個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訓練平臺,留守兒童教育者在這個平臺上能夠根據與其適應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情境,找到相應的訓練方案,方案里會有詳細的訓練內容、訓練步驟及注意事項,這樣會增強留守兒童教育的實效性。③縱向調查。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現在已經成人,他們或者繼續學習,或者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那么曾經的留守經歷對于他的人生到底有沒有特別的影響,對他目前的生活影響到什么程度,這還都是個未知數,如果我們能夠對這部分人群進行調查,那么其研究結果必將會給今天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帶來極大的啟示。(本文來自于《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雜志。《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姜鳳萍1王曉英2工作單位:1.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吉林醫藥學院
- 上一篇:環衛局副局長述職述廉報告3篇
- 下一篇:留守兒童問題相關思考3篇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