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特點研討

時間:2022-11-03 10:32:14

導語:小學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特點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特點研討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從安徽省蚌埠市城郊三所小學的四年級至六年級共選取有留守經歷的被試423人。分別為四年級151人,五年級145人,六年級127人;其中男生209人,女生214人。

(二)研究工具。1.采用自編的青少年學校歸屬感問卷,問卷總計18項,包括四個維度:同伴關系,教師支持,規章制度,硬件設施。采用5點量表的形式,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1-5分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學校歸屬感越強。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內部一致性系數達到0.90,效標效度r=0.223。2.留守類型調查,留守類型分為:父親單方務工、母親單方務工和父母均外出務工。留守時間調查,主要指父母外出務工的時間長短。

(三)研究程序。進行團體施測,由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作為主試。(四)數據處理。采用SPSS15.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

(一)小學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的年級和性別差異。以年級和性別為自變量,學校歸屬感的四個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年級主效應顯著F=5.42P<0.001,性別主效應顯著F=4.41P<0.05,性別與年級在四個維度上交互作用不顯著。事后檢驗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隨著年級的增加呈現下降的趨勢,六年級的學校歸屬感得分最低。四年級在四個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六年級,五年級在規章制度維度上也顯著高于六年級。在性別差異中,在教師支持維度上女生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得分P<0.01,其他各個維度差異性不顯著。

(二)不同留守時間的小學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的比較。根據問卷中關于留守時間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父母或父母單方面外出務工的時間較長,大多數集中在2~5年,根據以往研究以1年期作為區別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時間標準,將留守時間劃分為兩檔:1年以下和1年以上。以不同留守時間為自變量,學校歸屬感的四個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留守時間長短的主效應顯著,F=4.47P<0.05。對留守時間長短的主效應進行事后平均數檢驗發現,留守時間1年以上的留守兒童在同伴關系和教師支持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留守時間在1年以下的留守兒童。

(三)不同留守類型的小學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的比較。以不同留守類型為自變量,學校歸屬感各個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留守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5.28P<0.01。事后檢驗發現,父親單方面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的學校歸屬感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兩種留守類型,母親單方面外出在教師支持與同伴關系兩個維度上顯著低于父親單方面外出,在規章制度維度上母親單方面外出顯著低于其他兩種留守類型。

三、討論

總的來說,小學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隨著年級的增加呈現下降的趨勢,六年級的學校歸屬感得分最低,四年級學生在學校歸屬感的各個維度上都顯著高于六年級學生。隨著學生在校時間的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新鮮感逐步褪去,六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由小學向初中過度階段,學習壓力在整個小學階段最大。雖然各地已經取消小升初考試,但仍存在各種變相成績考核方式,因此六年級的學生將主要精力都投入在分數上,對其他方面關心投入逐步減少,對大多數留守兒童來說,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不濟,更加注重學習。曹述蓉的調查研究發現,65%~75%以上的留守兒童學生認為學習非常重要,希望借由學習找個好工作,減輕父母負擔。對于這部分留守學生來說,他們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學習壓力會隨著年級增高不斷加大,自然而然對于學校的歸屬感、依賴感逐步下降;相反,少數留守兒童學生認為學習并不重要,抱著破罐破摔的思想,想趕緊長大畢業,和自己的父母一樣外出務工賺錢,因此對于學校的關心投入減少,歸屬感也會逐漸降低。在性別方面,女生較男生更多地抱有學校歸屬感,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一致。Goodenow在研究中發現,女生要比男生有較強的學校歸屬感。女生較男生來說,在人際互動中投入的時間更多,表現出更多的共情和自我暴露。研究結果發現,在性別差異中,只在教師支持維度上女生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得分,其他各個維度性別差異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在小學階段,女生較男生在心理、生理上要早熟,女生希冀給教師留下好的印象,也更希望從教師處獲得支持與幫助。因此在與教師的交往中也更為積極、主動,易于和教師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本研究在問卷中統計了留守時間長短一項內容,回收問卷后發現大部分的留守兒童都有2年以上的留守經歷,有的甚至更長。兒童留守時間的越長也就意味著孩子與父母分離的時間越久。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對于家庭父母的依賴性較強。長期的隔代教養甚至獨自生活,對于留守兒童的人格發展、學業成績和人際交往等方面都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本研究發現留守時間1年以上的留守兒童在同伴關系和教師支持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留守時間在1年以下的留守兒童;母親單方面外出務工的學生在教師支持、同伴關系與規章制度三個維度上顯著低于父親單方面外出的學生。姚計海等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在師生關系和對學校態度上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母親單方面外出”的留守兒童情況尤為嚴重。一般來說,在中國的家庭生活中大部分母親承擔了照顧孩子的責任,而父親則承擔賺錢養家的責任,母親較父親來說在孩子幼年成長所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母親也往往更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學業發展,留守兒童與父親單獨一起生活往往難以像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得到細致入微的母愛。在留守時間和留守類型兩個方面的研究結果中還發現,在教師支持維度上,留守時間1年以上的學生得分顯著低于留守時間在1年以下的留守學生;母親單方面外出務工的學生也顯著低于父親單方面外出類型。周宗奎等人的研究指出,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主要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班級過大,留守兒童在學校很難得到學習以外的關懷;農村學校某些教育措施和機制失當:存在著“教幾個差生,不如帶一個優生”,對“困難”學生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取消留級制度等問題;學校辦學條件差,留守兒童多于在校守養,管理形成空檔。雖然近些年來,隨著國家政府對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很多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教師待遇低,學校軟、硬件設施較為薄弱,教師對于學生投入積極性不高,更不用說學習之外的關懷。

四、結論

(一)小學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隨著年級的增加呈現下降的趨勢,六年級的學校歸屬感得分最低。四年級在學校歸屬感的四個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高于六年級。

(二)1年以上的小學留守兒童學在同伴關系與教師支持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留守時間在1年以下的留守兒童。

(三)母親單方面外出的小學留守兒童在教師支持、同伴關系及規章制度維度上顯著低于父親單方面外出的留守兒童。

作者:周碧薇 單位:蚌埠醫學院臨床醫學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