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探討

時間:2022-07-13 10:06:47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探討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父母家庭教育角色的缺失,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出現很多問題。優勢視角理論作為社會工作的一種理論,主張關注服務對象的優勢而不是問題,越來越被社會工作者所接受。文章旨在通過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和成因進行分析,運用優勢視角理論提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優勢視角;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社會工作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作為中國城鄉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留守兒童”的概念。吳霓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的家鄉,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段成榮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兒童;葉敬忠,認為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筆者結合上述學者的觀點,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將孩子委托給長輩或親戚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人。優勢視角是由美國堪薩斯大學的維希提出,優勢視角從批判傳統的問題視角和缺陷模式開始,注重對人們及其所處環境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實踐中的焦點,從優勢和資源出發,幫助處于痛苦和困境中的服務對象解決問題。優勢視角理論的主要概念包括優勢、增權、成員資格、抗逆力、自愈和整合、對話與合作、懸置懷疑。優勢視角注重對留守兒童潛能的挖掘和運用,整合自身及周邊的資源,從而可以找出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1.1家長重視度不夠

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得很少,更多時候父母能給孩子的只有物質上的滿足。造成父母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投入少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他們自身受教育水平比較低,大部分只有初中水平,對于輔導孩子的學業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對于常年在外的父母來說,孩子的教育只能寄托于照顧孩子的人身上。

1.2父母的愛匱乏

出門在外的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礙。父母大都通過電話和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僅通過對子女學習和生活上的關心來了解子女的近況,這種溝通方式以父母為主導,而子女一般只是附和父母的回答。父母很多時候覺得和子女之間代溝很大,很難做到對子女情感上的關懷,他們通過對子女物質上的滿足來彌補情感關懷的不足。

1.3長輩溺愛嚴重

父母是把子女交給長輩或親戚照顧的,所以這些長輩理應是留守兒童臨時的監護人。因為監護人的身份是臨時的,對留守兒童的行為也不敢大加約束,甚至任由留守兒童發展。再者,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基于這種情況,臨時監護人對他們也會存在呵護心理,不敢打罵留守兒童,孩子做錯事了通常也是簡單地教育一頓,這種溺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1.4家-校溝通機制不暢

學校方面,學校很少主動和家長進行溝通,一般只有在學生嚴重違反紀律時,學校才會跟家長聯系,把家長叫到學校去,當著家長的面批評學生,這種方式讓家長很沒有面子,家長回去了對留守兒童又是一頓打罵,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認為達到了處罰學生的目的,但采取這種方式很難解決問題;在家長方面,很少有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他們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了,家長就沒有教育責任了。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讓留守兒童身心受到傷害。

2優勢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成因

2.1留守兒童優勢得不到關注

“教育素質是內化了的教育成果和學習體驗,是一種具有獨立品格的基本素質,是個體素質和國民素質的辯證統一。”也就是說,教育素質不僅體現在受過多少教育,還體現在對教育的看法上。站在留守兒童的角度來看,他們更希望家長關注到自己,所以有時候他們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來引起家長對自己的重視。處在學齡期的留守兒童,更希望自己被人關懷和表揚,家長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要多關注他們具有的優勢。留守兒童具有的優勢:父母不能都在留守兒童身邊,使得留守兒童相對于非留守兒童更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學習不是衡量留守兒童好壞的標準,他們在才藝、智力、接受新事物等方面可能更具有優勢。

2.2留守兒童抗逆力培養缺乏力度

“一般來講,可以把抗逆力理解為,一種即使身陷明顯的壓力和困境也不會退縮,也不會表現出不良的行為品質。”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缺乏對其抗逆力的培養,很少讓他們獨自面對壓力,從而使得留守兒童在沒有家長的情況下獨自面對特定壓力時,會表現出異常的行為反應。“家長溺愛一方面容易使得留守兒童養成自我中心、驕橫跋扈、疏散懶慢的“霸王”心態,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在家長溺愛的保護傘下,認為有困難家長都會為他們解決,自然很少自己去思考怎么面對困難,面對壓力和挫傷,就缺乏抗逆力。家長忽視對留守兒童抗逆力的培養,一是不利于他們人格的發展;二是不利于他們自主解決問題。

2.3農村教育資源難以整合

近年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有關“三農”問題的,這可見國家對農村發展的關心。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相對城市來說,經濟水平、教育水平和社會福利水平都比較低。農村資源也沒得到充分發揮,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目前農村缺乏開發農村資源的能力,由于自然和人力條件的限制使得農村很多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第二,農村人才的大量流失。城市化的發展壯大了城市規模的同時,農村的發展明顯滯后,廣大的農村杰出人才離開農村而沒有建設農村,所以城鄉差距再進一步拉大;第三,政府對農村資源開發的政策少,近年來的一些惠農政策大多數側重于對農民的補貼,缺乏對農民潛能的開發。農村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不發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家庭教育的質量。

2.4留守兒童的成員資格被忽視

成員資格是一種身份、一種權利、一種參與的機會成員資格的另一個意義在于必須讓服務對象走出被壓迫的環境,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需要得到滿足,不公平受到重視,這樣才能實現他們的夢想。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長期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農村在教育、福利、經濟發展等方面遠落后于城市。雖然近年來,一些政策開始向農村傾斜,但在農村教育方面,還是被社會關注得太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家長學校的缺失。上級教育部門把家長學校的部署一般放在城市里,政府對農村家庭教育的政策很少;二是社會媒體很少關注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社會媒體對農村教育的關注僅僅停留在同情農村教育的落后,贊揚山村教師的堅守上,很少有關于農村家庭教育的節目;三是政府對農村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夠,政府把農村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農村中小學上,沒有認識到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的緊迫性。

3優勢視角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對策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僅靠家庭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學校和社區的共同努力,促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質量的提高。

3.1家庭層面,履行和加強教育職能

提高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素質,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農村父母和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注少,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往往采取粗暴的方式,這樣的教育方式產生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家長要改變這種教育子女的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素質。第一,加強父母和子女的親子溝通。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在和他們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這導致留守兒童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在和留守兒童溝通的過程中要加強感情方面的溝通,多關注他們在一段時間的成長和進步;第二,加強家校溝通。家庭教育的責任不僅在于家庭,學校也承擔了一部分的家庭教育責任,因此,當家長在教育留守兒童遇到困境時,可以和學校老師進行交流,了解留守兒童在學校的表現,很多老師也希望家長能和他們交流,通過學校和家長的努力,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會得到更好的解決。

3.2政府層面,提供長效關愛機制保障

近年來,政府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方面的政策支持越來越多,但這些政策大多數是向孤兒、單親、家庭困難家庭的傾斜,對留守兒童的政策比較少。因此,政府在促進農村家庭教育方面,第一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留守兒童的群體超過六千萬,而政府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立法還比較缺失,政府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還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通過法律的形式強化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責任,使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質量得到保障;第二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級政府在增加農村教育經費的基礎上,優化農村中小學的基礎設施,加強家長與學校的溝通交流,對一些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給予指導,提高家長的責任意識,通過這些促進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能力的提高。

3.3學校方面,加強針對性教育管理

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學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實施學校教育的同時增加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關注。第一,學校應該組織老師或表現好學生對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留守兒童實行幫教,這可以是留守兒童周圍存在的資源,通過老師和同學的幫教,找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根源,并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第二,根據留守兒童的特點,學校組織一些文體活動,特別要鼓勵留守兒童參加,讓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身心得到放松,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增加對自己表現的肯定,從而更加關注自身的優勢。

3.4農村社區方面,成立留守兒童互助小組

互助小組的目的是關注他們的優勢,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做好互助小組工作,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學習好的同學幫助學習困難的同學,并引導他們用優勢的眼光看待其他人,學會贊賞別人;社會工作者在對留守兒童進行訪談的基礎上了解他們在成長中的創傷,并通過情景模擬的形式讓留守兒童表達當時的感受,引導他們找到克服創傷的辦法,提高面對壓力事件的抗逆力;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鼓勵農村大學生幫助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提供幫助。

作者:毛勇慶 單位:蘇州大學

參考文獻:

[1]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教材編寫組.社會工作綜合能力(中級)[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

[2]袁海軍.何謂“教育素質”[J].教育科學研究,2002(3).

[3]魏鳳英.“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心理學思考[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4]俞銳.辦好家長學校優化家庭教育效果[J].克拉瑪依學刊,2014(1).

[5]張孝義,王有青.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教師應對策略[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