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6-12 03:45:18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策略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大多數農村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始終無法取代的部分,它是最基本也最先接觸到的教育,對于兒童性格、思維方式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農村兒童會因為父母的外出導致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會讓農村兒童在成長中逐漸形成缺乏自信、親子關系欠佳、無心學習、思想道德不高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著農村兒童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并不少,改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是當今教育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過程中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對策

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吸引著大量農村勞動人口進入城市務工,在推動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對農村兒童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父母長期的外出會導致兒童與父母的關系生疏,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都來自于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是其他沒有直系血緣關系的親戚,而他們通常會把兒童的安全放在首位,心理健康及學習成績是其次的,對于兒童的心理及行為習慣的培養的關注度不夠,老一輩親人甚至沒有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意識,監護的重任只能做到安全監督。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非常嚴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的教育模式

1.單親模式。這種模式下的留守兒童是由父母其中一方進行撫養,另一方則外出務工,在農村單親模式的留守兒童中,最為常見的是母親留在家照顧孩子起居,父親外出務工,但在農村生活中,留在家里的一方仍然擔負著很多很重的家務活,還有很多地里勞作需要完成,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依然存在時間、精力不足的問題;而少數由父親撫養孩子母親外出務工的現象,比起前者更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因為父親相對于母親,他的教育方式和態度會更尖銳和嚴厲,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形成,在生活學習上也無法像母親一樣細致。2.隔代模式。這種模式指的是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孩子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撫養,這種模式下的孩子通常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交給了祖父母外祖父母,長此以往,會造成孩子與父母關系不佳,影響家庭關系,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知識文化水平及意識都不夠高,對于孩子的學習、成長教育往往比較片面,造成過分溺愛現象出現,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3.委托模式。這種模式指的是孩子父母外出務工,而把孩子委托給自己的親戚或朋友甚至老師照顧,在這種沒有直接血緣關系的教育模式下成長,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很難感受到家庭溫暖,造成因為缺乏歸屬感而形成的心理問題出現,嚴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4.同代模式。指的是更小的農村留守兒童由年紀更大的哥哥、姐姐等同一輩人進行照顧,這種模式會因為監護人本身的年紀和經驗的缺乏造成完全無法實施家庭教育。5.自我教育。也就是農村兒童在沒有父母、沒有祖父母外祖父母、親戚、哥哥姐姐等長輩的照顧,完全靠自己的情況,這種模式是農村留守兒童中出現較少的模式,但它對孩子的成長的負面影響最大,通常存在的問題也更多。

二、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親子關系得不到維護,孩子與父母關系疏離。家庭教育是基于親子關系的基礎教育,是兒童成長階段的重要內容,而家庭教育的效果絕大程度取決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可以說,溝通和交流是保障家庭教育有效性的必要內容。然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他們與父母基本上一年只能過年的時候才能見面,長時間的相隔兩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只能靠電話維系,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但終歸不是面對面相處,孩子無法真切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更無法得到父母的照料。長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無法得到維護,孩子對于父母的感情也會隨之變淡,在對待父母這一角色的看法上也會由思念到習慣甚至陌生,父母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在他們心中也無法達成共鳴,導致親子關系疏離、淡化。2.隔代教育、委托教育嚴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嚴重。隔代教育和委托教育現象普遍化,父母缺席孩子教育的長期化,導致農村兒童美語一個健全、正常的家庭教育,而作為留守兒童監護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其他親戚,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通常不會像父母一樣上心,也無法真正取代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價值,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都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就隔代教育而已,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年紀相對較大,文化程度也相對較低,他們的精力自然不足,在教育方式上也缺乏科學性,甚至還存在一些重男輕女的落后觀念,要么就是過于溺愛,讓留守兒童在成長階段沒有接受到正確的價值引導,還有可能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影響,很難實現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對于借宿在其他親戚家的委托教育而已,他們的家庭教育更是無法得以實施,通常而已,這種模式中的親戚更加看重的是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學習情況、物質需求等方面的重視度不足,如果親戚家也有自己的孩子,委托親戚難免會出現差別對待,留守兒童就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下的留守兒童,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例如自卑、內向,嚴重影響兒童心理健康。3.家庭教育在學習上的缺失,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情況欠佳。大部分留守情況的出現都源于父母想要通過走進大城市賺取更多的錢財,以此改善孩子的生活條件,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但在學習上長時間的無暇關照,反而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因為這些家長與孩子長期相隔兩地,家長無法實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也無法及時對孩子的學習問題進行督促和糾正,這也是造成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不佳的原因之一,再加上身在農村,他們還要幫助家庭分擔家務活和農活,使得讓他們的學習情況更加不好。另外,還有的留守兒童因為體諒父母外出打工的苦衷,在學習上也付出了更多心力,但對于父母的期望,他們也往往會覺得壓力倍增,當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便覺得對不起父母,久而久之學習問題的累積越來越大;還有一些留守兒童因為叛逆監護人無法有效監管,導致他們在學習上報以無所謂的態度,嚴重缺乏自制力和自覺性。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措施

1.家長要轉變思想,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長的態度和參與程度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作為留守兒童的家長,改變思想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孩子成長和教育過程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重點,父母要認真權衡教育與外出務工的利弊,不論選擇如何,都要有相應的家庭教育措施。如果非要外出,家長必須要保證委托人的教育能力,并經常保持電話溝通,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上,都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懷,多從學校、監護人等多方面了解孩子現狀,關注他們身體、心理、行為、學習上的情況,如果有條件、有機會可以多回家與孩子團聚,讓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父母始終如一的關心和陪伴。2.學校教育要重視對留守兒童的關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已依靠學校教育得到一定的彌補,因此,學校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不能只關注學習成績,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況,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幫助他們能夠在成長階段不僅受到良好的知識教育,也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其次,要注重家長學校的創建,提高孩子家長的家庭教育思維和能力,引導留守兒童的父母產生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改變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高父母與兒童的溝通和聯系效率,溝通留守兒童在學習及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共同探討出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也幫助家長正確開展家庭教育。3.政府要加大關注力度,并采取相應措施。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有政府部門的扶持。首先,政府要加強重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宣導,讓農村家長也能意識到留守兒童身上存在的教育問題,及其對孩子們的惡劣影響,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問題的出現。其次,要加大對寄宿學校的建設力度和投入,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溫馨的住所,讓他們能夠在學校中感受到來自學校、老師以及同學的關愛,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最后,要重視引導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關愛,讓社會各界人士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和關愛,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在為農村人民提供福利保障的時候,有必要把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納入考慮范圍。另外,農村的相應部門和組織應該給予當地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多開展心理教育活動,讓他們能夠理解父母,正確看待自己的身份,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四、結語

在城市化進程、經濟狀況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完全杜絕留守現象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必須要找到問題出現的原因,引導社會各界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關愛力度,逐漸降低家庭教育缺失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負面影響。針對此,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方面,要加大宣傳與扶持力度、加大福利保障;學校方面,要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家長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缺失現狀及其影響,加大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從根本上改善家庭教育的缺失問題。

參考文獻:

[1]蔣生成.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

[2]于萬云,王彩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9(9).

[3]吳惠.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及其對策分析[C]//教育理論研究(第八輯).2019.

[4]張彤.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研究[J].國際公關,2019(4).

作者:牛小燕 單位:甘肅省鎮原縣平泉鎮八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