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與勞動教育融合途徑探究

時間:2022-03-26 03:20:46

導語:美育與勞動教育融合途徑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育與勞動教育融合途徑探究

摘要:自古以來,美育勞動教育就是共融共生的,二者融合也是當今學校教育的發展趨勢。該文作者以綦江農民版畫為載體,探究美術課堂中二育融合的實踐途徑,發現學生可通過賞農民版畫作品以識勞動、制農民版畫作品以悟勞動、展農民版畫作品以愛勞動,這在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強化其生產勞動技能,從而實現在美術教學中美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

關鍵詞:美育;勞動教育;綦江農民版畫;融合途徑

勞動素養是人們安身立命、追求幸福的重要條件,審美素養則是人們幸福指數的加持因素。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部分青少年的勞動素質不高、審美水平有限。因此,自2015年起,如何實施勞動教育成為教育界和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此外,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科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學科交叉、融合教學已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美術學科理應與其他學科相融合。而美術課堂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要素。以美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視角,以綦江農民版畫為載體,探討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挖掘勞動教育要素,分析實現二育并舉的實踐途徑,有助于美術教育的長足進步。

一、美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美育與勞動教育都是我國提倡的“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注重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因此,二者在教育目標、教育功能及教學實踐上具有較強的一致性,為二育融合提供了可能性。1.教育目標上的共同性。教育目標是培養人的方向和規格,在學科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我國制定的勞動教育目標與美術教育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顯的共性,這從《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就可以窺見。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內隱的勞動意識和外顯的勞動技能,而這一目標若與審美素養相融合,就能使學生更好地運用外顯的勞動技能進行創造美的勞動,形成內隱的勞動意識。美術教育活動要讓學生通過美術創作提高審美水平,讓學生以勞動對象為載體進行美術創作,增強程序性突出、體現勞動思維的勞動技能。由此可見,二者在教育目標上的共同性是顯而易見的。將美育與勞動教育融合,可以實現兩者的教育目標,同時促進學生審美素養和勞動素養的形成,并使兩種素養相得益彰。2.教育功能上的一致性。美育與勞動教育都是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發展的育人活動。關于美育的功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的源泉。美育的任務是教給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摯,并在此基礎上在自己身上確立這種美。”[1]他指出美育的教育功能是讓兒童通過感受世界的美和人際關系的美促進自身良好品質的形成。人類勞動的目的也是追求美好的生活。“勞動教育是一種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培植勞動情感、增強勞動意志、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創造美好生活的育人活動。”[2]勞動教育的功能在于通過訓練學生的勞動技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和習慣,進而創造美好的生活。由此可知,美育與勞動教育的教育功能具有突出的一致性,以美化人和以勞育人可融于美術教學實踐中,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3.教學實踐上的相似性。勞動教育與美育在課程類型上都屬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美術課是技術實踐課,也是文化審美課;勞動課是技能訓練課,也是思想品德課,蘊含勞動審美情操培養的因素。因此,二者在教學實踐上不僅都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而且應在各自的專業技能訓練中共同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引導學生寓情于技、化技為美。郭長義強調:“將勞育融入美育以勞動實踐揭示美的本質規律。同時,在美育實踐中彰顯勞動內蘊的和諧與自由之美。美育實踐要借助美育載體,可以是藝術、文學、音樂、自然,而勞動本身創造美,亦是美育的重要載體。”[3]誠然,在美術創造過程中,美術創作勞動是美育實踐的載體,人們在美術實踐中不僅能增強審美能力,而且能提高勞動技能。因此,“勞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審美活動,為審美教育提供了實踐場域;勞動者按照美的規律改造世界,實現了對勞動對象美的塑造,也塑造了美的人”[4]。可見,美育與勞動教育在實踐上是二位一體的,二者是同一教學活動的不同方面。美術教學活動一方面可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綜上所述,美育與勞動教育是水乳交融的孿生體,二者在教育目標、教學實踐、教育功能等方面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因此,以二者的融合教學為視角,在美術課堂中挖掘綦江農民版畫中審美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強化學生版畫創作的勞動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二、綦江農民版畫的美育與勞動教育價值

綦江農民版畫起源于明清年間的木版年畫,隨后繼續發展,產生了粉印農民版畫和水印農民版畫。因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綦江農民版畫于2011年被列為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綦江農民版畫擁有濃郁的民間風情和生活氣息,是巴渝傳統民間藝術的代表。其表現手法大膽粗獷,色彩厚重豐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濃厚的鄉土氣息。作品大多取材于綦江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而這些實踐活動又離不開綦江人在勞動創造過程中對美的認知。綦江人正是在生活美、藝術美的精神引領下進行勞動創造,同時,又在勞動過程中創造著藝術,這種美術勞動順其自然造就了著名的綦江農民版畫。綦江農民版畫不僅是美術作品,而且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勞動產品,教育價值頗高。其一是美育價值非常典型。綦江農民版畫的構圖完整飽滿、造型夸張變形、色彩艷麗厚重,洋溢著浪漫的民間情調,藝術化的視覺感受和強烈的鄉土氣息賦予其極高的美育價值。其二是勞動價值十分突出。綦江農民版畫是本地勞動群眾在日常生活和勞動實踐中創造出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產品,表現了當地人獨特的勞動思維、勞動技能、勞動情感、勞動創造能力。可見,綦江農民版畫具有淳樸的藝術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在美術課堂中以其為載體進行教學,既能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開闊美術視野、加強美術認知,又能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使之獲得勞動技能,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鄉土情懷,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以綦江農民版畫為載體的美育與勞動教育融合途徑

綦江農民版畫表達了版畫家以勞動技能為支撐進行創作時的勞動思維和勞動情感,他們在創作中融入自己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感,作品兼具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綜合價值。經探究可知,以綦江農民版畫為內容的美術教學活動可從以下三個途徑實現二育融合。1.賞農民版畫作品以識勞動。綦江農民版畫家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依托自身的制作技藝表達審美思想和情感。學生賞析這些作品,可以從技法中體驗“勞動創造美”的真諦。如東溪古鎮白云村帥麗群的版畫《田間》,畫面中間是一個大土陶茶壺,茶壺右下方是兩個藍花白瓷碗。此畫并非直接描繪農民在田間的勞動場景,而是以田間擺放的農民喝水的大土陶茶壺表達勞動的艱辛和豐收的歡快。可見,版畫家在開展創作時需要深刻理解田間的農業勞動,抓住傳遞勞動情懷的關鍵物,用簡單的物品茶壺表達人們豐收的喜悅。歐仲常的《編》亦是如此,作品畫面的中心直接展現勞動者制作圓形編制物的勞動狀態,其余編制的細節過程則圍繞此展開,構圖形式準確地呈現出綦江人辛勤勞動的過程。作品的審美特色和傳情達意得益于版畫家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充分體現了其對勞動美的精準表達。這也正是版畫家審美認知和勞動思維的綜合體現。另外,綦江農民版畫也充分證實了創新能力的重要性,這種創新能力既體現在作品的視覺形象中,又顯現于創作者的構思、創作、制作等全過程。社會學家艾君就指出:“簡單說,創新勞動就是創造性地勞動。即通過人的腦力勞動萌發出技術、知識、思維的革新,從而高效提升勞動效率、產生出超值社會財富或成果的勞動。創新勞動具有階段性發展,對于同質勞動的超越等特點。”[5]綦江農民版畫就是一種創新勞動,版畫家勇于突破以往的舊程式,選取新穎的勞動題材,不斷對畫面構圖、形式、色彩等方面加以創新。這也是綦江農民版畫歷久彌新、經久不衰的原因。2.制農民版畫作品以悟勞動。動手制作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展現勞動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以感知綦江農民版畫中的勞動技能,感悟其中蘊含的勞動情懷。綦江版畫家在勞動過程中搜集、處理勞動材料的技術尤為精湛,尤其體現在對勞動工具的發明、改造和使用以及對勞動方法的優化等方面。學生學習制作綦江版畫,可體悟其題材和表現技法的特殊美感,感受綦江人高超的藝術水準和勞動智慧。因此,教師以綦江農民版畫為載體,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讓他們了解勞動技能、感悟勞動的偉大、體驗勞動的愉悅,可在綦江農民版畫教學中促成美育與勞動教育的有效融合。3.展農民版畫作品以愛勞動。勞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也是勞動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方面,其關乎勞動教育的效果,是實現勞動教育價值的關鍵。學生在美術創作中飽含深情,以一定的勞動意志力克服創作困難,借此獲得創作的成就感,可以帶來愉快的體驗。學生舉行的綦江農民版畫展不僅能給他人帶來一場視覺盛宴,而且能表達出民間美術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愛鄉情懷,從而使學生的愛勞動之情油然而生。審美教育與勞動教育是美術教學活動中的孿生子,相融共生。教師以綦江農民版畫為載體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可使學生賞綦江農民版畫作品以識勞動,制綦江農民版畫作品以品勞動,展綦江農民版畫作品以愛勞動,從而達到美育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國家教育事業的目標,在美術教育中,加強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融合是二者發展的根本要求,可以體現出學科交叉的教育趨勢。在實際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突破學科界限,拓展教學思維,秉持“以美化勞,以勞促美”的思想,提升美術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蔡汀,王義高.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41.

[2]徐長發.新時代勞動教育再發展的邏輯[J].教育研究,2018(11):13.

[3]郭長義.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的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7(4):167.

[4]楊曉慧,黃君錄.高職院校勞動美育體系構建:目標、重點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2):72.

[5]艾君.時代需要創新勞動[J].工會博覽,2011(5):1.

作者:鄒濤 徐紅梅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