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機制創新

時間:2022-07-14 11:12:04

導語:淺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機制創新

摘要:當前中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導致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效果欠佳。要提高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水平,必須進行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創新。本文就如何加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宏觀管理機制的創新進行闡述。

關鍵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創新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是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當前中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導致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效果欠佳。要提高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水平,必須跟進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創新。

一、對宏觀管理機制的創新

當前中職學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支持系統中要素相對短缺,缺少管理體制、法律法規、課程體系等方面的支撐。要解決這個問題,強化政府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宏觀調控和管理上的職責至關重要。

1.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是校企聯合辦學。然而當前職業教育,呈現“校熱企冷”的狀況,企業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不足。尤其是醫療行業的特殊性,使醫院對于工學結合畏首畏尾。政府作為主導,要找準校企雙方利益共同點,協助建立起企業與學校合作的動力機制,建立學校和企業之間穩定的組織聯系制度。同時要構建“大職教”思維,實施集團化辦學,“院校合一”消除行業壁壘,解決工學結合中的政策機制、動力機制、激勵機制三大掣肘問題。

2.強化政府的督導作用

當前工學結合基本靠校企自主溝通協商,學校處于被動地位,很難要求行業企業承擔相應責任。政府應在細化促進工學結合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面有所作為,盡快推進建立行業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管理制度和具體辦法,消除致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在具體的實施環節中存在的阻礙。尤其要應用好目標責任考核這個指揮棒,將承擔工學結合責任納入行業企業考核標準細則,與其評優評先、績效考核等相結合,使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發揮最大化的作用和價值。

3.弱化教學標準行政指令

當前,中職學校均按照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專業課程標準和課程設置開展教學,選擇體現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教學模式的自主性很低。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專業課程標準和進行課程設置時應充分考慮專業的特殊性、區域的差異性,在加強宏觀性標準框定的基礎上,留有一定空間,使中職可結合專業特點及地方實際情況,靈活開展教學。

二、對教學管理機制的創新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勢必對傳統的教學管理機制造成沖擊,要積極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新型教學管理機制。

1.構建服務型教學管理機制

要樹立教學管理以服務學生為核心的新理念,從學生需要出發,以方便學生工作和學習為目的構建服務型教學管理機制。比如靈活設置學制,探索一學年三學期或四學期制,把專業課和基礎課學習與工作時間在這幾個學期內交替進行。可根據學生需求,制定新的作息制度,將某些課程放在雙休日或晚間。比如為解決工學矛盾,加強校園網的建設,對現有課程進行開發,制作成視頻課件,供學生網上學習。建立網絡教學交互平臺,實現網上指導、網上討論、網上作業、網上答疑、網上批改。

2.構建院校合作教學管理體制

要建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專門的教學指導委員會,由學校、行業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三方人員構成,集結三方意愿,結合地域經濟社會特點、行業發展需求、學校辦學遵循,共同對專業設置、專業定位、專業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標準。建立全方位的教學信息反饋系統,包括由學生代表、畢業生組成的學生教學信息反饋子系統,由學校教師及企業(醫院)帶教教師組成的教師教學信息反饋及系統,由學校教務處、教研室及醫院護理部、科教科組成教學管理職能部門信息反饋子系統,由教學專家或行業業內專家組成督導人員信息反饋子系統。通過各子系統全面、快速、準確地反饋有關信息。

3.構建多元化評價管理機制

以突出職業能力為導向,將能力訓練、知識學習、素質培養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將崗位能力訓練的最終目標分解為多個單元,進行全程分段考核。在訓練過程中,注重對每一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技能訓練結束時,對每位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并反饋給本人,實現考核的綜合性。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評價,將學生理論課成績一部分權重列為平時成績,包括作業完成情況、課堂提問、實驗操作、階段測試等,力求學生將學習任務放到日常學習中去,強化學生日常學習過程。將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的機制納入對學生的評價指標,實施將人才評價與生產過程中的各環節各要素相結合的全方位評價。

三、對學生管理機制的創新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學生更早面臨角色轉換、環境適應、職場人際等問題,其心理將會受到很大沖擊,加之學生年齡較小,所以對學生的管理尤為重要。

1.管理重點適時調整

學生管理重點應放在利于學生盡快適應企業的生活、工作環境,要強化學生對工學結合認知力的培養。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要組織學生學習學校有關工學結合的相關制度,讓學生明確自己具有學生與行業員工雙重身份。要盡快讓學生實現由中學生向中職學生的轉變,尤其是向一個職業人轉變。要在入學教育中開展專業教育,讓學生初步了解自己將來所從事職業的基本情況、基本要求、職業前景。激發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樹立穩固的專業思想。剛進入企業半工半讀的時候,要加強學生心理調適,從企業文化、企業制度、職場人際、職場心態等方面設置心理培訓課程,引導學生對職場有理性認識。在班級設置心理委員、企業心理通訊員,及時反饋處置學生心理危機。要引導學生感受“紀律”和“責任”,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組織學生參加醫院的專題培訓課程和講座,深刻理解醫院文化,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紀律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作為“職業人”的綜合素質。

2.日常管理適度強化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學生在校企間流動增多,學校固化的教學秩序發生質的變化,對學校慣常的日常管理是嚴峻的挑戰。加之中職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如果日常管理不能跟進,勢必造成整個學校秩序的混亂。所以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學生的日常管理更應該做細、做實。首先應該建立起一整套適應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學生管理制度,而且要讓制度落到實處。同時要強化班主任的管理職責。教學班應適當減小班容量,班級配備正副兩名班主任,做到對班級每一位學生進行跟蹤管理。發揮學生群體的自治作用,積極探索以宿舍或學習小組為單位的基層化管理,實行實時管理、定期匯報。實行學生臨床實踐期間教師同時進行臨床實踐兼任學生日常管理的并期管理。

作者:王海平 作者:單位:陽泉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