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促學創新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7-23 03:01:15

導語:以賽促學創新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賽促學創新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摘要]近年來,面對建筑設計的多樣化、高技化、綜合化,提高建筑學學生對建筑課程體系中理論專業課“建筑構造”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本文針對“建筑構造”課程設置進行探究,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以提升教學品質。在此基礎上提出“以賽促學、以賽促學”的教學改革模式,采用競賽的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同時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學成績。

[關鍵詞]建筑構造;教學改革;以賽促學

“建筑構造”是所有建筑學學生專業必修課程,是建筑設計的建筑技術基礎保障,其通過闡述建筑物的組成構件、組合方式、材料功能、構成體系,體現建筑設計中最根本的營造方式。作為傳統的建筑學理論必修課程,其常年處于課程難度大、學生感到枯燥、課堂專注度低、與設計專業課聯系薄弱等問題,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很難感知與認可這門課程。并且傳統的建筑構造理論課程講授模式已經不足以滿足當今高校、社會對于建筑學學生能力綜合化的要求,培養學生能夠面對建筑設計中具有建筑技術綜合能力,也能解決建筑發展過程中的新體系、新材料、新設計的構造問題?!耙再惔俳?,以賽促學”的模式下,學賽結合的方式,將“建筑構造”與“競賽”相結合,通過提高建筑學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對當下的“建筑構造”教育能夠起到推動性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體現教學效果。

1  當前建筑構造教育現狀

1.1“建筑構造”課程和建筑學人才培養特點

建筑構造主要包含各類建筑物的基本組成、構造方式以及組合方法,如砌體建筑、框架建筑、高層建筑、大跨建筑等建筑構造方式,以及建筑的裝飾裝修、建筑工業化、建筑技術新方法的學科動態前沿。張俊偉[1]曾提出,建筑學人才培養的特點有:強實踐性和操作性;工程項目的強應用性;針對不用項目用戶的強創新性;社會、行業、技術發展的強變化性;專業特點鑄就的強社會責任性。由于建筑構造體系具有復雜性,課程教學具有重要性,建筑學人才具有綜合性,基于以上建筑學學生的特點與“建筑構造”課程的特色的初步探索,大多數創新研究型高等院校將建筑構造教育分為兩個階段課程,教學安排兩個學期分階段進行。

1.2“建筑構造”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

1.2.1“填鴨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元化,即通過直接講授和幻燈片展示文字、圖片、節點詳圖的方法教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教學方法呆板、學習氛圍沉悶,學生感覺課程枯燥,注意力不集中,對建筑構造失去興趣,教學質量下降。1.2.2“走馬觀花”教學方式教師教學中常采用二維圖像展示構造過程,忽視建筑構造的三維展示以及視頻模型生成過程的教學運用,教師只是講授構造圖例的形式,忽略構造與其設計、結構、功能之間的關系以及形成的原因。1.2.3教師參與建筑設計實踐過少教師自身對于建筑構造與建筑設計之間的結合方式,對于重難點問題的把握深度,對于建筑構造教學體系中的知識點的涉及度、廣泛度有其自身的傾向,但對于整體把握略有不足,導致課程的質量不高。

1.3學生對課程的積極性與參與度的影響因素

(1)由于課程的知識量較大,構造體系復雜,節點圖煩瑣,學生對于空間構造體系理解不夠全面。雖然學生在課堂之上認真聽講,但課后疏于對知識的鞏固與設計的聯系,很容易對知識點造成遺忘,不能被熟練掌握。(2)在本科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學校往往重視概念方案的發展,沒有將建筑構造的知識點引導到建筑設計中,很難將建筑構造與建筑設計相結合,導致學生忽略建筑構造與設計之間的關系,忽略建筑的“落地性”。但對于建筑學學生而言,進入社會后,單位對于個人的建筑構造技術能力的要求很高、需求非常迫切。(3)課程的實踐性不強,教師對于建筑的理解停留在建筑概念方案階段,無法深入教學,學生不能及時對知識進行應用,其學習積極性自然會降低。(4)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更容易接受“快餐”知識,對于有階段性、呈積累式的學習,往往不愿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建筑構造教學是一種過程性教學,知識具連續性和傳承性,但是學生堅持參與學習的時間不足。(5)在教師講授的方式與模式方面,講授熱情、知識儲備量等方面,都決定了學生的積極性。多種負面因素綜合決定了課程的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較差。

2 “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教學改革

2.1“賽教一體”的教學改革方法

本科建筑學教育體系中不能單純地將“建筑構造”單純看作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也不能將其當作單獨的“建筑構造構成設計”課程來看待,應當與建筑設計課程緊密結合起來,成為建筑設計的技術基礎。多年來,全國都在舉辦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2020年四川省舉辦首屆四川省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其中有建筑類競賽,參賽對象為建筑類專業本科生與??粕?,競賽的內容是“建筑技術作圖”與“建筑信息建?!?,同時也要求參賽學生對于建筑基本組成、建筑技術作圖、建筑模型、建筑效果圖、建筑渲染等知識都要系統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競賽的目的是通過比賽激發學生對建筑類專業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以促進建筑類課程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科在一定范圍內的影響力。建筑構造對此競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建筑構造的理論是競賽的基礎,而競賽將其相關的知識通過圖紙和模型的表達來評判學生對于建筑基礎的掌握度和該校“建筑構造”教學質量,從而敦促全國的建筑學教師對于“建筑構造”等基礎課程予以重視。采用“賽教一體”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學習課程,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于建筑構造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新性,培養解決建筑構造的創新科技問題與實際建筑工程之中的應用問題的能力。通過提高學生的整體建筑素養,讓學生能在建筑學學科中深入探索、創造,成為建筑學的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2]。同時,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通過“圖文并茂”的教學,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融匯在圖像中表達出來[3]。以此考查建筑學老師的綜合能力,不斷挑戰建筑學本科“建筑構造”課程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創新。

2.2“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建筑構造教學改革成果

通過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2017級建筑學本科學生參與2020年比賽的情況進行觀察,實行“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可以讓教學過程不斷面向國家級比賽、省級比賽,并在建筑構造課程上提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題目與習題?!耙再惔俳獭睂鹘y的二維模式下的建筑構造教學通過將競賽類型方向的學習作為教學參考的手段,將講授、二維圖紙等傳統的建筑構造教學方式轉變成建立適合學生學習的三維模式教學,用圖紙、模型、文字等多元化結合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接受度,將建筑學理論課程轉變成受學生重視的設計專業課程,學生也能夠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所學課程的目的與作用。2020年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學生參加首屆四川省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時,榮獲省級獎項3項,參與教師榮獲省級表彰,大大增強了建筑學師生對于建筑構造專業理論課程的積極性。建筑學學生對于建筑構造專業理論課程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度明顯提高,“建筑構造”期末考試的掛科率相較于之前年級有明顯的降低趨勢。此外,報名省級比賽學生們的參與度、課程作業的完成度以及對于建筑構造問題探討過程中的深度,都明顯比其他沒有參加比賽的同學的效果好,激發了其他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形成一定的良好氛圍,促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班級期中考核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的平均分與高分段明顯優于前幾屆學生,同時課后對于建筑構造的思考狀態也有較大的改觀,整體呈現主動學習和探索學習的發展態勢。

3  結語

在本科教育過程中過多強調概念方案的重要性,而忽略理論構造的重要性。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設計院原院長耿化民曾提出:“建筑構造”是建筑學學生參加工作之后最為實用的學科;畢業之后,在建筑業行業中,幾乎都在頻繁使用建筑構造課程中的知識。在工作初期有許多建筑設計師依舊不能很好地運用建筑構造,通常采用照搬照抄的模式從《建筑構造圖集》中直接“復制粘貼”,對于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更少,忽略構造也需要創新。國家的注冊建筑師考試、BIM的發展、高科技建筑的增多對于建筑構造方面知識運用將會提出更高更靈活的要求,對未來培養應用創新人才和革新教學方案也將提出持續性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郭艷榮,張俊偉.創新2.0背景下建筑城規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9(10):210-211.

[2]王小紅,方張平.淺談《建筑力學》以賽促學、以賽促考[J].考試與評價,2019(5):110.

[3]耿化民,華超.“建筑構造”課程的教學與改革思考[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8-30.

作者:張峻峰 鄧雪嵐 耿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