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基層醫學生的人文教育路徑
時間:2022-01-10 08:14:10
導語:試議基層醫學生的人文教育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傳統文化對名醫成長的影響
中醫學是中國文化孕育的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在古代名醫成長中起著決定性、全方位的影響。
1醫德觀: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儒家以“仁”為核心追求。仁人在縱向人際關系中,應忠孝悌良慈(分別對君王、父母、兄長、弟妹、子孫),在橫向人際關系中要求“信”與“別”(分別對朋友與配偶),然后在此基礎上把“仁愛”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地施行于天下人。一個人對這些道德要求的踐履程度取決于他自身的發展程度,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看來,人生第一達是做良相,第二達就是當良醫,如其所言,“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金代名醫李杲在《內外傷寒辨惑論》自序中提到:范仲淹后代道教人物范尊師以盡“仁人君子濟人利物之事”,勉勵其著述醫書,而他“敬受其言,僅力疾成之”。元代名醫朱震亨年輕時師從理學家許謙,后因許謙勸其“游藝于醫”,他“乃悉焚棄向所習舉子業,一于醫致力焉”。古代名醫就這樣把醫學作為踐行“忠孝之心,仁慈之性”的基本途徑。
2醫學戰略思維: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老子警示人們:事情要在還未發生時先準備好,在動亂還未出現時先治理好。《黃帝內經》把這一原則運用到醫學中,“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椎,不亦晚乎?”醫學本質在于維護健康,包括未病時的預防保健與已病時的治療康復。我國傳統醫學把前者作為根本任務。從《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葛洪“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孫思邈“勿以康健便為常然,常須安不忘危,預防諸病也”、朱震亨“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張景岳“知命者其謹于微而已矣”,到葉天士“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都無不一脈相承地體現著這一醫學戰略思維。
3醫學哲學方法:欲為醫者,須“學博天人”傳統醫學有著一以貫之的方法論,《莊子·養生主》將其概括為:“緣督以為經”,即遵循自然之理是獲得健康享盡天年的常法。這里的“自然”,乃無稱之言,窮極之辭,并非僅指自然界。所以,老子說,道法自然;郭象說,名教即自然。這個博大精深的自然之理,在傳統醫學中有具體展現:①良好社會狀況是醫學更好發揮的基礎。社會狀況是人們整體健康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在饑寒交迫、生靈涂炭的亂世中,再高明的醫學也會顯得無能為力。“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以及“講信修睦”的人際關系(《禮記·禮運》),是儒家在這方面的追求。孫思邈所言,“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也從側面道出醫學與社會的關系。②天人合一是根本方法。“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是《莊子·齊物論》中“天人合一”的經典表述。在醫學中,該方法論用以指導醫家系統處理生命與自然的關系。③形神合一是根本方法的深化。嵇康認為,“精神之于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表于外,猶君昏于上,國亂于下也。”在醫學中,醫家普遍以“和七情”、“節六欲”為保持或恢復健康的前提。由此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名醫對“欲為醫者”的衷心勸告,如金代名醫劉完素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愈人疾病。不然則如無目夜游,無足登涉……”。清代名醫陳士鐸說,“醫道大矣哉!非學博天人,……則不可以談醫。”
1完善自身,成為基層居民感覺溫暖的人目前站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第一線的村醫在受益人群中“受尊重的程度較高或很高”。受到更為系統的醫學教育的醫學生,應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我們顯然不可要求他們都如古代名醫那樣把自己行醫地點變成一個基層文化中心,如傅山中晚年居處松莊小村竟成了文化名人薈萃的一方寶地那樣,但起碼應努力成為基層熟人半熟人社會中讓人感覺溫暖的一員,使彼此間樂意“說一些和治病無關的家事”,從知、情、意等方面幫助醫學生完善自身,成為一個有學識、熱心并謙遜的人,是人文教育的第一層目標。
2堅守醫德,成為基層患者信任的醫者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因素也必然沖擊著村醫的行醫觀念。新醫改提出把新增衛生資源重點投向基層農村,其中包括合理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福利待遇。這是新醫改從制度上努力降低經濟因素在醫患關系中的影響力的表現。但在這方面要做得更好,便離不開醫務人員對醫德的堅守。醫患關系與一般買賣關系之間有著根本差別:前者要求無論是從健康利益還是經濟利益上都應以最有利于患者的方式進行診療,這與傳統時代把醫學理解為“濟人利物之事”相通,而后者卻允許買賣雙方自由討價還價。因此,教育醫學生在走上基層崗位后,任何時候都不應以患者作為謀取不合理利益的對象,做一個受患者信任的醫者,是人文教育的第二層目標。
3勇挑重擔,成為基層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擅長于治療小病的扁鵲中兄名氣不出于村落街道,善治病于未有形之時的長兄更是只為家里人所知曉,而自認為在兄弟三人中醫術最低的扁鵲卻由于能治大病重病而“名出聞于諸侯”。這則古代故事所反映的矛盾仍具一定現實性:雖然預防保健最有利于人的健康,但對于從事這一工作的醫務人員來說,卻得不到足夠重視與認可。相關研究提出建議:村衛生室在未來發展中應變“重醫輕防”為“側重防保”。新醫改更明確要求基層醫務人員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通過提供良好的公共衛生服務,倡導科學文明生活方式,盡可能地把基層居民擋于疾病門檻之外,是健康守門人的實質意涵。這是以人為本理念在醫學中的實現,也是對醫學本質(維護健康而非僅指去除疾病)的科學把握。這是人文教育的第三層目標。
4砥礪醫術,成為基層患者一般診療的首選中醫藥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是科學與人文融合得比較好的學科。在傳統醫學中,人是自然與社會兩大系統中的小系統,人的生命健康受大小系統間互動的深刻影響;人是形神合一的生命存在,身體與精神不能被完全割裂開來進行研究。現代醫學的新趨勢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與身心醫學,同樣需要實現科學與人文的有機融合。幫助面向基層的醫學生認識到:旨在維護健康的醫術背后不僅有自然科學,而且還有一定的哲學觀在做指導;醫學生只有在確立了深厚的人文精神,養成一定的哲學思維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提高醫術,進而成長為基層患者信得過靠得住的醫者。這是人文教育的第四層目標。
作者:張俊義單位: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
- 上一篇:小析服裝設計教學中的理論
- 下一篇:農村經營管理局活動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