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三生教育實踐制度構建
時間:2022-02-20 04:22:00
導語:淺談高校三生教育實踐制度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生教育”是國家近幾年開設和推廣的新課程,在云南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云南“三生教育”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三生教育”體系對“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論說明比較完善,幫助大學生認知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希望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讓他們熱愛生活、幸福生活。
在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壓力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高職院校的學生更有其自身特點。在這個高校林立的時代,當今社會、用人單位、家長,包括同學自身對高職生的評價普遍偏低,高職生的學習成長經歷往往伴隨著一定的自卑心理成分。加之當前高職生在就業過程中由于在學校的培養未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未具備企業所需要的能力素質,以及當前社會中的就業壓力巨大,許多高職生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能為自己爭取到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造成高職生一定的就業困難及未來的發展限制,有些甚至還涉及到生存問題,進而出現了一些“啃老族”。連基本生存都成問題時,更無從談起高質量的生活了。什么樣的實踐支持體系才能把對學生的“三生教育”推向一個更高層次,才能真正解決高職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問題。作為以提升學生生存能力、生活品質的課程,“三生教育”方面應有新方法和新突破,從這個角度看,高職生的“三生教育”依然是個嚴峻而緊迫的課題。
“三生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形態,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理論框架。但要完整實現“三生教育”初衷和現實實踐性,還要構建一套支持體系,才能夠把“三生教育”工作落到實處,達到真正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和本領。
如何使高職生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今社會,掌握生存所需具備的必要素質,在這樣的基礎上真正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生存能力和生活品質的研究尚屬空白。筆者通過大量的企業現實調查和教學實踐,探索出有效解決學生“三生教育”實踐性的輔助體系—職業素質訓練體系。并己于2009年9月開始,在本校“三生教育”教學中加入“職業素質訓練”內容,作為“三生教育”課程的實踐訓練支持體系,教學成果顯著,深受學生歡迎和用人單位認可。
結合現實情況和教學總結,以提高高職院校高學生的職業素質為目的,在當前“三生教育”的理論體系基礎上.重點對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進行訓練,訓練學生職業競爭能力,提高其社會生存能力。職業素質訓練體系有效豐富當前“三生教育”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效應,體系從以下七個方面構建:幫助學生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高職觀”;自我學習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禮儀訓練;時間管理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營銷與創業等訓練模塊。
一、調整學生心態,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高職觀”
在每年的高考大潮中,考生、家長、老師都希望考生考上理想大學。但受考分限制,而沒能如愿的同學心理都有一定程度的失落。就目前實際情況看,就讀高職學校的學生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高考分數普遍偏低,多數同學在原來的學校和家長眼中是被看作為“差生”的同學,長期的“差生”帽子對考取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上造成了很大影響。再加之傳統觀念的影響及人們對高職院校認識不夠全面,總認為上高職就低人一等。而上了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失落感更加嚴重,自卑心理也更加強烈,學習興趣急劇下降。因此,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高職觀”,重新樹立其自信心。1.以高職在國外的良好的發展狀況告訴學生“上高職也能出人頭地”。2.從國家重視高職教育的相關政策角度引導學生。3.從社會發展及人才需求角度為學生指明就業前景。4.以當前國家應用型研究生招收角度進行引導,為學生繼續深造指明方向。經過這幾個方面的引導,學生對高職教育會有客觀的認識,對自己未來也會充滿信心。同時,在訓練中讓學生學會感恩,同時提高學生的責任感,把學生培養成充滿自信、懂得感恩,正確認知,敢于擔當的現代職業人,為其在學校的學習和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自我學習能力
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良好的自學能力是現代社會合格成員必備的核心能力。我們必須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以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學習,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社會,隨處可以得到各種信息和知識,但也因為知識來得太容易,所以缺少了知識的積累和加工的過程,知識僅僅浮于表面,沒有真正的沉淀下來成為自己的資本。據此,通過課程設計,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使學生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興趣。
三、表達溝通能力
學生從小學到中學,90%以上的時間都是用聽和寫去完成學習任務,準確的把自己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站在臺上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對于很大一部份大學生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學生能否順利適應崗位和工作,獲得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基礎能力。許多就業單位對學生的評價是自學能力欠缺、動手能力不足且語言表達能力差。通過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行了集中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收集方法和問題解決的辦法,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學生的溝通水平,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四、禮儀訓練
學生素質如何,首先是在言行舉止上體現的,而禮儀則是對學生言行舉止進行的規范性培養。禮儀是人際交往的通行證,是當代大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的必備能力。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們交往往往憑借第一感覺做出評價,第一感覺能感覺到的是一個人的外貌,衣服打扮、談吐、舉止等。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極有必要對大學生禮儀加以普及與規范。在人才招聘會上,言談儒雅、服飾得體、儀表端莊、神態大方、禮儀到位的大學生,更容易受到企業的青睞。
五、時間管理能力
信息時代,是一個講求高效率的時代,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浪費時間就等于浪費企業的財富。管理學家彼德·德魯克說過:在所有的資源中,時間是最特殊的一項資源,因為時間,租不到,借不到,也買不到,更不可能以其他手段來獲得。時間的供給沒有任何彈性,不管需求有多大,供給絕不會增力口。
現在大多數企業都在對其員工進行時間管理,因為無論是學生還是職業人士,80%以上的人時間管理都存在問題。時間管理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一個會為自己做規劃的人,必然也會管理自己的時間,能把80%的時間,放在重要的事務上,同時學會勞逸結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掌握時間管理技巧。
六、與人合作能力
就當前企業發展現狀,我們可以看到,用人單位十分需要善于合作的員工。打開任何一個招聘網站,80%以上的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會招聘信息中注明,要求具備團隊合作精神、有團隊合作意識……足見與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用人單位要求求職者應該善于與他人合作,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達到提高組織績效,實現共贏的目標。
與人合作能力的強弱,是影響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缺乏與人合作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意識比較重,普遍缺乏合作意識和機會;另一方面,在精英教育思想的氛圍下,多數學生以成績高低論成敗,意識不到合作的好處,同學之間關系生疏、冷淡。
在今天的社會發展中,學生在學校僅僅學習專業知識,具備業務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提高自己的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這種能力稱之為可持續發展能力。
七、營銷與創業
現在大學生中,無論什么專業,在其不能在所學專業領域就業時,大多數學生進入社會首先涉及的領域是銷售行業,而銷售人員也是社會需求量最大的工作人員。在職業素質訓練體系中教授學生基本的營銷知識可以為學生走出校園的生存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教育部也已經明確提出,高等教育培養的不僅僅是社會的勞動者,更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在學校時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創業教育培訓,也就提高學生未來生存本領,為其良好的生活環境打下一定基礎。
此外,職業素質訓練體系在課程設計方面有別于傳統教學,課程設計“有料有笑”,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可以通過理論十案例講解方式和“體驗式”的學習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大大增強其適應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有效填補學校供給與社會豁求之間的鴻溝。
職業素質訓練體系,為當前“三生教育”提供實踐支持,能有力支持“三生教育”的理論體系,并為“三生教育”提供豐厚的實踐土壤,使“三生教育”更加充實、飽滿,更有效地達到“三生教育”所預期的目標和目的。推進“三生教育”的教學效果大幅提升,實現幫助學生提高生命、生存、生活的實際能力。開創“三生教育”的實踐體系,擬解決當前高職生就業難的關鍵所在。職業素質訓練體系,使高職生不但具備基本的生存能力,有效提高高職生就業率,同時還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有資本和能力最求更高品質的生活,生活的有價值有意義,讓更多的有用人才服務區域經濟建設。
- 上一篇:工業區集群經濟調查匯報
- 下一篇:引領新區新發展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