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融合三生教育思索
時間:2022-02-20 06:04:00
導語:語文教學融合三生教育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生教育”,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目標過程。
一、用語文教學內容來拓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認知教育、生命倫理教育和生命發展教育三個組成部分。生命認知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與發展,了解生命的有關知識;生命倫理教育主要幫助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珍愛生命,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掌握基本的生命倫理規范;生命發展教育主要幫助學生學會從生理、心理、意志、情感等方面發展生命,提高生命的質量。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使得語文教學內容中包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這些“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學科也就成為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資源,許多課文包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材料。因此,應注重在語文教學中拓寬生命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1.在語文教學中挖掘生命本源教育
例如,在《生命生命》《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等教學中闡述對生命的看法,讓學生懂得珍視生命,學會欣賞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教學《燕子專列》《永遠的春天》《湯姆·索亞歷險記》等課文時,教育學生學會對他人生命的尊重、關懷和欣賞。語文課本中還有一些專題、綜合性學習等內容,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資源。通過這些課文和內容的教學,讓學生得到教育、感悟和體驗,從而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2.在語文教學中挖掘生命的價值教育
通過《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白楊》等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物事跡,感受人性光輝,理解生命的意義。例如,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舍己為人的品質,邊疆建設者們無怨無悔、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精神,這些何嘗不是對生命意義和價值最完美的詮釋。人們只有在相互關愛中,生命才有可能得到發展,也只有在關愛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提升。在《地震中的父與子》《學會看病》等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我們備受關懷,一定程度上講,我們擁有生命也擁有了責任,我們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時也應該珍惜他人的生命。
二、用語文教學內容來進行生存教育
人類的整個教育活動,主要就是幫助人類學會生存而開展的,因此“學會生存”被確定為未來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
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識教育三個組成部分。智力教育實際上就是智力開發或者是學生的潛能開發,主要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為核心,構建智力開發系統,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技能教育包括的內容較廣,主要指各種生存、生活技能以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能力等各種人類生存、生活和發展必須的技能;知識教育則主要指人的知識素質的培養,知識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以基礎性、結構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識為基礎,挖掘并讓學生理解內化知識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經驗,從而通過知識學習形成學生的知識素質。這三部分的內容,是人在生存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也是教育必須重點考慮和為學生提供的,只有這樣,教育才能為學生的生存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運用語文素材滲透生存知識教育
語文課程的大語文觀充分證明,語文教育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生存教育,可以說語文教學就是生存教育。運用語文素材不僅讓學生學到了語文知識,而且灌輸語文課的人文思想,理解語文課中生態美、人性美,從而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到有關生存的知識,懂得保護生態,愛護自然。如《大瀑布的葬禮》《只有一個地球》《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桂林山水》等課文,教育學生認識綠化能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能使人們有一個優美舒適的生存環境,為了我們今后的生存環境,做環境保護的衛士。讓學生了解美麗的山河就是我們的家,良好的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基礎。讓學生理解生存的憂患意識對人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愛國愛家的熱情。
2.運用語文素材進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生存教育內容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一定會遇到挫折失敗。“生命是一朵常開不敗的花,挫折必是滋潤花的養分。”說的就是經歷挫折的必然性。可以利用語文素材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例如,《頂碗少年》中的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于拼搏的精神震撼每個同學的心;《桃花心木》中種樹人的一番話讓同學們明白:只有經得起風雨,才能成為堅強的人和有作為的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一文讓同學們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著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頑強的意志可以幫助你克服困難,當再次沖破艱險,經歷苦難后,通向成功的路又多了一條。對這些課文的教學,不僅是語文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進行生動實在的挫折教育。
三、將語文教學內容作為生活教育的鮮活事例
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行為教育、生活規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三個組成部分。生活行為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所必需的各種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及生活觀念,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生活規范教育主要是讓學生從道德規范、社會規范等方面,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自我約束能力和調節能力;生活情感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體驗生活、熱愛生活、幸福生活、追求高尚生活的良好情感,這就是“現代人本教育理論”。語文反映生活、服務于生活,這是語文工具性的特點決定了的,“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的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塞外風光;草長鶯飛、山清水秀的嫵媚江南;人生的悲歡離合,求索的艱難坎坷……都是鮮活的事例,都可以讓學生掌握生活常識,獲得生活體驗。把與生活相關的語文教學內容作為生活教育的重點,如《觸摸春天》讓學生了解盲童女孩----安靜,不向命運低頭,戰勝殘疾,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生活的非凡經歷,學習安靜積極的人生態度,激發學生正確對待生活的熱情與信心;例如,從《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中小女孩和凡卡悲慘命運,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通過《七月的天山》《雅魯藏布大峽谷》等課文的學習,了解祖國河山的壯美秀麗,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等課文讓學生領略異國風光的同時,用開放、廣博的心胸去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把語文知識和生活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態度,學會生活,享受幸福的生活。
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是把語文與生活相聯系的最好的教學內容,開展綜合性學習,既能使語文與其它課程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又能綜合利用各科知識技能,把學生推向社會,豐富閱歷,增長才干。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是實施“三生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積極向上的生存觀和樂觀健康的生活觀,是語文教學的又一根本。作為語文教師,要把語文教學和“三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為“三生教育”提供廣闊的空間,讓“三生教育”開出艷麗的花朵。
- 上一篇:城市管理數字化交流材料
- 下一篇:城市交通綜合治理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