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商務英語特色建設探討

時間:2022-07-17 10:02:40

導語:高職商務英語特色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商務英語特色建設探討

摘要: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屬于高職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相對獨立而開放的體系。從教育生態學基本原理出發,綜合分析及運用限制因子、生態位、多樣性和主導性原理及生態發展原理對商務英語專業特色建設進行生態分析,探究商務英語專業建設與其生態環境間相互滲透、作用的規律與機理。

關鍵詞:教育生態;商務英語;專業建設

1教育生態學的起源和發展

美國博物學家索羅(Thorea,H.D.)最早于1858年給出了“生態學”一詞的提法,從而有了模糊的字面意義“居所的研究”。但直到十年后,德國生物學家赫克爾(Haeckel,E.)才正式定義了生態學,是“研究動物與其無機環境和有機環境的全部關系的科學”。20世紀以后,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無異于生態圈的發展,生態學、人類學與社會學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此發展而來的人類生態學與社會生態學大大促進了教育生態學的出現和演進。1932年美國教育學家沃勒(Waller,W.)出版專著《教學社會學》(TheSociologyofTeaching),該書首次將生態學用于研究教育,其中的提出的“課堂生態學”至今仍在廣泛使用。而直到三十年后的1966年,“高等教育生態學”的概念才首次由英國教育學者阿什比(Ash-by,E.)提出,他從生態學的視角對英國及殖民地的高等教育進行了系統地審視,其意義之重大,更是引領了運用生態學研究高等教育現象及問題的潮流。發展到1976年,教育生態研究的繁盛時期,“教育生態學”這一術語標志性地由美國教育學家克雷明(Cremin,L.A.)明確提出,其著作《公共教育》(PublicEducation)論述的教育生態學思想得到了學界的高度評價。相比之下,中國的教育生態學剛剛歷經40年的發展,最早標志是1975年臺灣教育學者方炳林先生率先出版《生態環境與教育》,開啟臺灣教育科學之邊緣學科研究的先河。我國大陸地區則以1990年吳鼎福所著大陸第一部教育生態學著作《教育生態學》為標志,直到任凱和白燕及范國睿的進一步研究,生態學逐步在我國教育科學研究領域擁有一席之地而日趨成熟。

2教育生態原理與規律吳鼎福率先在其專著

《教育生態學》表達了他的觀點,其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十一條教育生態基本原理,他們分別是“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和最適度原則、花盆效應、教育生態位原理、教育生態鏈法則、教育節律、社會性群聚與阿里氏原則、群體動力和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教育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教育生態的邊緣效應、一潭活水效應等,這一觀點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肯定和響應。”任凱、白燕以及后來的范國睿則都贊同將生態系統、生態平衡這兩個最基本的生態原理和機制置于異常重要的地位。范國睿認為社會生態系統與自然界一樣,兩者有著共同遵守的法則和定律,概況為以下十項,分別是“勝汰原理、拓適原理、生克原理、反饋原理、乘補原理、瓶頸原理、循環原理、多樣性原理和主導型原理、生態發展原理、機巧原理等,而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始終是融于以上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因此,盡管提法不一,眾學者的觀點也有共通之處,即教育生態的關鍵點是教育圈的生態平衡,這是最為本質的教育生態定理。自然生態中的生態平衡與教育生態中的生態平衡有共通之處,兩者都是指生態系統內部各因子之間通過能量的轉換、信息的流轉、物質的變化再生而達到能相互配合、平穩運轉、功能優化而與社會環境有機協調的狀態。高職院校進行專業建設與一定時空范圍的教育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包括學校內部和社會外部環境。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各個專業、教師、學生、內外部環境都是因子或子系統,因子之間的能量、物質、信息的流轉與交換,達到平衡狀態。這里的“平衡”是相對的,是動態的,不是靜止的絕對平衡。根據生物進化和生態系統進化的觀點,在某一個時間段,生態系統內部往往會由于某一部分因子的運動和發展而導致失衡,這時通過自我調節機制或人為調節,可使其達到新的平衡,這樣一個由不平衡再到平衡的過程就是發展與進化的過程。高職專業建設這一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發展不是靜態平衡,但可以通過人為調節使二者相互作用,互相促進,在動態中發展。

3商務英語專業特色建設的生態分析

3.1限制因子與商務英語專業建設要素。生態學中,把對生物個體的生存、繁衍及對生物群落的分布、結構等產生影響的各種環境因子稱為生態因子。各種環境因子構成縱橫交錯的網絡,不僅本身發揮著應有的作用,而且相互牽扯,相互影響。生物體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受多種因子的綜合影響,但是其中必有一種或者少數幾種因子發揮的作用更為強大,乃被稱為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定律是指限制因子決定生物生理過程的速度或強度的定律,因子處于最小量和過量時,都會成為限制因子。而教育生態系統的個性化特點造就了其中限制因子定律反映出以下兩種情形:一方面,教育生態系統中,生態因子一旦高于或低于臨界值都會起到抑制作用,扮演限制因子的角色,但這個角的扮演者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態因子的限制性或非限制性是可能不斷變化的;另一方面,教育生態系統中限制因子作用發揮的大小受到有機體本身影響,有機體對抑制作用有適應甚至調節機制,更能根據環境改善不利因素,創造有利條件,從而讓限制因子轉化為非限制因子。范國睿也提出過與限制因子相關的“生克原理”。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其組成因子根據兩種相對的屬性可分為兩類,或為利導性,主導其發展,或為限制性,阻礙其發展,兩種因子相互競爭,卻又不得不存在于同一個體系中,這是由系統內資源的稀缺性造成的,而正是這種矛盾共同體的存在才得以獲得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能量。此論述同樣符合上文教育生態中限制因子定律的特殊性闡釋。限制因子與非限制因子相生相克,相互作用,在競爭與共生中推動機體達到動態平衡。影響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建設的諸多生態因子可分為三類,即專業自身發展因子、學校外部生態因子和學校內部生態因子,他們形成了三個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的維度,構成了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生存與發展的完整生態圈。專業自身發展因子主要包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和規格、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校內外實訓基地等等。這部分因子是托起一個專業的核心和根本,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學校外部生態因子主要是政府、企業等社會力量為高職及商務英語專業發展提供的環境、政策、就業、法律、文化宣傳等保障體系。專業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找到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需求點就是變限制因子為非限制因子的關鍵。學校內部生態因子主要包括學校的辦學思路、育人理念、運行機制、特色建設、文化營造、師德師風等,以及對專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等等。商務英語專業要辦出特色必須提升專業內涵,注重人才培養的創新和社會服務,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發揮的靈魂性的作用,如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導向,英語專業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國際商務職業素養的熏陶等等。3.2生態位與商務英語專業以行業為依托的發展特色。生態位指的是一個生物種群所處的時空位置和環境,以及與其他種群的關系的總稱,表示生態系統中每種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閾值。一個生態位只能容納一個物種,在有任何競爭或者敵害的情況下,有限的資源必然會瓜分,其中在競爭中落敗的物種就會逐步消亡。生態平衡時,每個物種的生態位相互有別,各不重合,各自發揮功能;一旦生態位發生重疊,必打破平衡狀態,物種間即通過競爭來消除重疊,直至再次平衡。在高等教育實踐中,生態位的重疊反映的是高校個體間教育資源利用時空的重疊,其發展表現為教育生態系統統一與矛盾、平衡與失衡的狀態的動態平衡。范國睿提出了類似的“拓適原則”,即任何一個個人、企業、地區如要尋求發展,必須找準其特定的生態位,并擅于開辟和利用需求生態位和資源生態位,才能不斷適應、優化環境,在競爭中勝出而享有各自的最佳生態位。在教育界,高職專業建設與自然生態領域享有同理性,同一學校的各個專業,不同學校的相似專業均有各自的“生態位”,形成高職教育生態圈的多樣性,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必須拓展、調整生態位以在競爭中勝出才能獲得其適宜的生態區域和生態資源。縱觀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但傳統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在家具,某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在抬頭,給我國傳統商品貿易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在此大背景下,我國布局了“一帶一路”宏偉建設,傳統的對外商品貿易正歷經著一個轉型升級的變革,產業貿易、服務貿易、對外文化貿易、信息貿易的布局和發展必然要求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規格隨之升格,把握住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資源生態位和需求生態位。特別是港口城市或其他對外貿易活躍城市,對具備跨境電子商務操作與運營、涉外星級酒店管理、海外產業園區投資建設運營、知識產權交易、國際物流、國際商務談判等跨行業、綜合性知識與技能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加。不同地區的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應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特點開展特色建設,如設置商務英語專業跨境電子商務方向,開設涉外星級酒店訂單班,或在專業課程中開設國際物流英語、國際貿易談判、國際商法等課程,這樣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才能揚長避短、提升質量、辦出特色,在教育生態圈中找準生態位,形成競爭優勢。3.3多樣性和主導性原理與寬基礎、多模塊的課程體系。一個生態系統中,多樣性和主導性是兩個獨立而密切聯系的發展要素。多元的結構與功能,豐富的物種或產品能推動其穩健運行,而優良的種群和高性能的主導產品才能使得其發展后勁十足。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對商務英語人才的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標準,既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大商科知識,又要求學生“術業有專攻”,在某一國際商務領域特別擅長,既有扎實的中英文功底,能熟練使用中英文參與國際商務活動交際,又掌握國際物流、國際商法、國際貿易、跨境電商、酒店管理等專門的國際商務知識與技能,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開闊的國際視野及靈敏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這恰恰體現了商務英語專業主導性和多樣性并存的“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入踐行“工學結合”,根據行業特點和職業崗位需求,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立體化課程體系,基礎課程用于夯實學生的英語語言聽、說、讀、寫等基礎專業知識和關鍵能力,高年級根據職業發展方向不同選擇相應的專業課程模塊,如商務英語專業外貿方向著重外貿業務的實操,而涉外酒店著重涉外酒店的服務技能和管理實務。實施上,依據職業標準,以工作任務的完成為主線選取、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加強與企業合作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增強課堂吸引力。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扎實的雙語基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體現主導性,以不同行業為引領走專業化發展道路體現多樣性,二者有機結合則是最鮮明的專業特色。3.4生態發展原理與全息式校企合作。生態發展意味著系統循序漸進的演化過程,表現形式是其功能的不斷完善,以及對社會的貢獻與服務程度。教育系統育人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宣傳功能等功能的實現得益于社會生態系統與教育生態系統之間資源的互送和能量的流轉。教育生態系統就是在資源、能量的輸入與輸出及結構、功能的平衡與失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循環運動中不斷發展。首先輸入和輸出以及結構與功能的局部不平衡是教育資源的缺乏與不均;其次是教育的發展速度跟不上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使得教育體制僵化,并且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及內容不能適應外部需求;第三是教育生態系統自身功能是否完善。要突破以上發展瓶頸,深度校企合作是商務英語專業建設的關鍵。產教融合是社會向教育生態圈進行資源輸入、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教育功能的必要途徑,商務英語專業的特色探索應該瞄準區域經濟和產業的發展特征,摸清企業發展痛點和需求,在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手段、課程改革、頂崗實習、師資培訓等方面展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合力打造商務英語人才培養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打開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建設發展前景的突破口,例如商務英語專業涉外酒店方向可利用學生英語語言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優勢,加強與星級涉外酒店合作,建立規范、規模化的校外實訓基地,采用工學結合、訂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育人過程,提高學生的實習和就業質量。勇于創新產學結合的新模式、新方法才能為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注入新的活力,專業也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給企業帶來的資源以回饋,從而提升專業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2]高涵,周明星.教育生態學的歷史演進與學科定位[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93-96.

[3]陳中,郭麗君.中國教育生態學研究述評[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9-114.

[4]鄧小泉,杜成憲.教育生態學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5):12-16.

[5]周應中.關于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教育生態學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1,(8):7-9.

[6]段仁燕,黃敏毅.生態學限制因子定律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7,(20):136-137.

[7]馬金虎.論高等教育生態位的重疊與矯正[J].教育評論,2010,(3):3-5.

作者:魏芳 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