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素質教育措施論文

時間:2022-09-18 04:55:00

導語:農村素質教育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素質教育措施論文

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人們還沒有真正弄清什么是素質教育的時候,素質教育就已經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全國各地,特別是在中小學全面鋪開。時至今日,素質教育改革已推進十余年。教育教學的工作者,研究者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品嘗了推進素質教育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在農村地區(qū),素質教育更是“一紙空文”,學校無奈,家長不滿,學生“荒蕪”。在農村地區(qū)掀起了又一場轟轟烈烈的“進城熱”、“擇校熱”,于是乎,城市學校、重點學校生滿為患,而農村學校、非重點學校卻“江河日下”,可謂對比鮮明。筆者扎根農村教育已十余年,對此種現(xiàn)象頗為憂慮、困惑,教學之余思來想去,偶有感悟。

筆者認為.影響農村素質教育落實不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城鄉(xiāng)教育差別較大,政府對農村教育投入不足、資源配置不公

國家對城市中、小學基本建設歷年均有投資,對農村則投資很少。即便同在農村,城鎮(zhèn)中小學和邊遠貧困地區(qū)中小學以及重點與非重點學校之間的差距又太大。有的地方這幾年改建重點中學,一所學校基建投資達到了幾千萬元,甚至更多,而貧困鄉(xiāng)鎮(zhèn)的中小學連買粉筆等基本開支都難以得到切實保證。即使是在城市,教育財政上傾斜于重點校,使本來就有限的教育資源過多流向好的學校,而對薄弱學校關注很少,人為地拉大了學校之間的差距。

教育資源的不公平,更嚴重影響了素質教育的落實。城市學校、重點學校硬件設施齊全完備,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條件、水平極高;而農村學校、非重點學校硬件設施則是典型的“小米加步槍”,根本不值一提,相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學校奇缺教師,現(xiàn)有教師年齡結構偏大、知識結構偏老,甚至還有代課教師,遠遠無法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xiàn)嚴重的“進城熱”、“擇校熱”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以至于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以上這一切,人為地加大了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并已將激烈的入學競爭和無從禁止的“擇校熱”,由高等教育階段下延到義務教育階段,使全社會公民本應大致公平享受的義務教育權利,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了家長之間的權力和金錢的競爭。

二、城市學校、重點學校成為應試教育的沃土

因為這些年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得我國高等教育在高中階段的入學率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可以到達40%,個別省份甚至可以達到80%左右f如北京、上海1。但是中考的錄取率卻只在15%左右(在農村,甚至連這一數(shù)字也很難達到),這樣造成孩子上高中比上大學還難,有的家長說,考上了高中,特別是重點高中,就等于邁進了大學里的一條腿,這話沒錯。由此可見邁進第一條腿的難度要比把第二條腿也跨過去難度要大得多。

重點與非重點的區(qū)分,造成部分學校各方面都優(yōu)于非重點學校,更因為“馬太效應”,使得有限的教育資源趨于失衡。這樣人為加劇了學生以及老師間的不平等和心態(tài)過早分化,從而助長了應試教育的發(fā)展。為了少數(shù)學生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絕大部分學生過早地被淘汰或拋人了候補淘汰的隊伍。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在于培養(yǎng)精英,對于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更重要的是數(shù)以億計的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人為的區(qū)分,破壞了基礎教育的規(guī)律,也扭曲了義務教育的性質。特別是近年來只要高考成績一公布,大街小巷或個別高中門口高高豎立起了諸多類似于此的巨大戶外廣告,像“祝賀**同學榮獲**市高考成績文科狀元”、“祝賀**同學榮獲**市高考成績理科狀元”等等。“狀元”如此“泛濫成災”,炒作已經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學校熱炒狀元,一是炫耀自己的業(yè)績,即校長的政績和教師的功勞;--是利用狀元的影響力爭奪生源;三是得到上級部門的認可和嘉獎。其負面效應是助長了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之風。對學校而言,升學率=競爭力=獎金福利:學校聲譽。一時各個學校都拉橫幅說自己學校出了狀元,其目的是造聲勢爭生源。從而使我們提倡了多年的素質教育變成“一紙空文”。(不過,令人高興的是這種炒作現(xiàn)象已被戴上了“緊箍咒”,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學生家長不歡迎、不認同素質教育作為學生家長,都愿意自己的子女多讀一些書,特別是現(xiàn)在獨生子女較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顧實際情況,盲目地向學生、學校老師施加壓力,把成績(升學率)作為評價一個學校優(yōu)劣的標準,給學校和社會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最嚴重的莫過于“進城熱”、“擇校熱”,為社會帶來了不穩(wěn)定的因素。有些地方、有些學校本想實施素質教育,但迫于“擇校”壓力,又不得不重新實施應試教育。例如,在應試教育的花叢中,新泰一中可謂是泰安百花園中的一枝獨秀,但是在實施素質教育后卻經歷了去年的“黑色六月”,“黑色六月”引發(fā)的直接效應,是要求擇校、補課、上晚自習的家長多了;轉學到成績(升學率)高的學校讀書的學生多了;學校甚至整個新泰也亂了方寸。

素質教育好還是應試教育好,應是不言而喻的。家長們又何嘗不知素質教育好,有助于孩子的全面發(fā)展,然而家長們更知道,高考是按分錄取,大門都進不去,素質教育又有何用?在高考指揮棒下,素質教育天生只能是“另類”。素質教育追求的是從長計議,而應試教育要的是急功近利;素質教育講的是“育人”,應試教育講的是“育分”。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博弈中,做裁判的是以分論成敗、認分不認人的高考指揮棒。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只為了應試的教育“必死無疑”,但那恐怕是將來的事了,在差了一分也不行的應試教育的一統(tǒng)天下,選擇了應試教育,至少現(xiàn)在不會死,而素質教育倒可能先倒在高考分數(shù)線上,這難道不正是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死結嗎?也難怪學生家長不歡迎、不認同素質教育呢!

怎樣才能真正落實素質教育呢?筆者認為:

一、政府要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實施義務教育“均衡化”的政策

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形成中小學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有必要將義務教育的“均衡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和指導思想。由于重點學校制度和應試教育模式,造成學校之間的巨大差距,將學校和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是完全違背義務教育的宗旨和教育公平價值的,也是當前推行免試升入小學、初中政策、實行素質教育的實際障礙。為了改善中小學教育的品質,使學校教育正常化,必須推行教育均衡化的政策。可以考慮在確定的期限內,通過改造“差校”,首先實現(xiàn)小學教育水平的均衡化;然后,分階段實現(xiàn)初中教育的均衡化。其基本措施包括:平均分配教育經費,使學校的校舍、設備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公平地調配師資、校長,或實行定期輪換,以保證大致相同的師資水平;按學區(qū)平等地接受學生,使生源質量大致相似。

對于這方面,新上任的教育部長袁貴仁已明確提出今后教育的發(fā)展走向便是實現(xiàn)教育的均衡發(fā)展,真是大快人心,尤其是農村學生及家長的福祉所在、希望所在。

二、學校教育者要切實更新教育觀念

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要轉變觀念。只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才能夠推動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否則,哪怕稍有偏離,都不可能真正地推進素質教育。那么,怎樣才能樹立廣大教職工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提高開展素質教育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呢?公務員之家

首先要明確新型人才觀。新型人才觀就是泛化的人才理念:即掌握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所有勞動者;掌握人的一生中最具發(fā)展?jié)摿途哂写龠M人一生發(fā)展的情感態(tài)度和意志品質的人。包括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具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人,他們都是未來社會建設中的人才。

其次,樹立新型人才觀是社會關注的大事,所以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轉變觀念需要政府高度重視,制定相關政策,大力宣傳素質教育,為培養(yǎng)新型人才提供政治保障。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優(yōu)勢,組織演講、知識競賽,建立素質教育宣傳活動,讓素質教育的新型人才觀深人人心,家喻戶曉,爭取全社會對素質教育的關注和支持。

三、真正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教育格局

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教育格局是實現(xiàn)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基礎性建設和重要保證。地方政府要把這項工作與社區(qū)精神文明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

1.人的素質是在一定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地方政府應建設好所轄區(qū)域的少年宮、科技宮、圖書館、文化館及其它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基地,為實施素質教育創(chuàng)設必要的條件。

2.家庭教育是素質教育場中的重要教育資源,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有著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政府應協(xié)調有關部門聯(lián)手合作,加強對家庭教育工作的領導,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建立和健全組織網(wǎng)絡,用素質教育思想觀念培訓和引導家長樹立起正確的教子觀念,凈化家庭教育環(huán)境,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3.在素質教育場中,學校教育處于主導地位,它在指導家庭教育、組織社會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樞紐作用,必須把學校教育和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建設好。學校要辦出特色,只有突破“應試教育”大一統(tǒng)的辦學模式,學校才能從實際出發(fā),有目標、有計劃地自覺辦出自己的特色。只有校校都辦出了特色,學校教育才能從根本上達到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

總之,影響素質教育得到落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政策的不均衡性和教育資源投入不足,使得近年來“責校熱”過熱,為社會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致使無論是重點學校還是薄弱學校,都疲于“應試教育”的藩籬。素質教育何時才能真正在中華大地茁壯成長,關鍵在于政府的均衡性政策和教育經費的投人,還有教育監(jiān)管力度是不是強硬,否則,素質教育仍是“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