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通識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時間:2022-02-26 03:15:42
導語:淺談通識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識教育在我國起步時間不長,目前尚處于成長期,從引進理論到發展至今,有成果的同時亦存在諸多問題。鄰國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依照美國的博雅教育,在高等學校開始實施教養教育,歷經半個多世紀,亦有收獲,亦有問題。作為文化傳統相似的國家,日本教養教育的歷程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關鍵詞]通識教育;日本;教養教育
日本大學的教養教育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依照美國的博雅教育,以一般教育的形式展開。其戰后的新制大學所秉承的理念是以一般的、人文的教養為基礎,實現學問研究與職業人培養的一體化。因此,其十分重視一般教育,意欲培養集人文、社會、自然等各門科學知識于一身,具備良好教養與廣泛學識的人才。以此為出發點實施開展的一般教育,在其實施過程當中也產生了諸多問題。首先,一般教育要求小班化教學,要求學生與教師有充分的交流時間,開展一種全人教育。而在各個大學從教師數量到設備設施都十分不充分,不足以達到這些要求。因而,在許多實際教學當中偏離了一般教育的理念和目標。其次,負責一般教育的部門和教師很多未能充分理解一般教育的理念,同時學生也感覺此類課程無非是高中教育內容的翻版,熱情不高。另外,由于擔任一般教育的教師本身的定位不明確,導致與專業系之間的協作聯動亦不充分。再次,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大學設置基準是全國統一的,都確定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外國語和保健體育等門類區分,學分設置也完全相同。而隨著大學升學率的升高,各大學的實際樣態更趨多樣化,這種固化模式已不能適應形勢。基于以上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其在大學設置基準上實施彈性化,各大學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其進一步加深了教養教育的理念,即努力培養學識廣博、觀察能力全面、獨立思考、富有人文精神、凡事具備社會視角的人才,突破了一般教育科目的界限,而是通過大學的全體教育去加以實現。在教養教育的實施體制上,以國立大學為主改組教養部,設置校級的實施機構,成立由各個系代表組成的全校委員會,由各系教師共同承擔授課任務。如此改革之后仍需面對諸多的問題。首先,個別大學輕視教養教育,隨意削減教養課程的課程量及課時量。其次,并非每個教師都能充分意識到改革的重要性,不少教師認為專業教育更加重要,教養課程只是義務課程。因此,在教法和內容的改善上行進緩慢。再次,學生對教養教育的目的認識不盡明確,對教養課程缺乏興趣和熱情。
二、日本高等教育對當前教養教育問題的認識及分析
1.教養的形成及教養教育不僅限于一般教育,還應包含專業教育在內,貫穿整個大學教育時期乃至研究生教育時期。一定要將一般教育與專業教育充分結合。2.一般教育(包含外語教育及保健體育)作為教養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將其定位為全體學生都要學修的共同基礎教養課程的同時,也須具備一定的綜合性。3.專業教育培養的是學生專業素養和能力,但同時作為教養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專業教養教育必須得到充分重視。4.一般教育與專業教育復合于一體的專業基礎教養的教育內容,對無該專業領域基礎素養的學生也應有足夠的吸引力,方法要多樣化。專業基礎教養教育要培養社科類專業學生的科學視角,培養人文、理工類學生的社科視角,培養理工、社科類學生的人文素養,應充實而有意義。5.專業教育的教育目標應具備以下三個要件:首先,能夠將自己所學習的專業領域的內容向非該專業的人進行清楚的說明;其次,能夠充分思考和理解該專業領域的社會意義;再次,能夠充分把握和理解該專業領域的界限所在。6.充實國語教育和外國語教育十分重要。語言的使用能力是一切學科領域的學習基礎。這種能力是各個專業領域的專業活動與非專業的公共社會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紐帶。隨著國際化的迅速推進,英語以外的外國語的教育也很重要。一是為促進對世界多樣性的認識和對異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是反省自國語言文化、豐富自國語言文化的重要手段。7.應對大學多年來實行的畢業研究、畢業論文的意義和價值進行再總結,為改進教養教育提供有效參考。8.學生不應只通過正規課程和科目進行學習。還應該通過社團活動、志愿者活動和社會兼職等方式,在校園內外進行多樣性的體驗,建立合作伙伴,培養與社會和他人的關聯感,自主思考,提高各種能力,形成教養,完善自我。不論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完善自我,還是為了培養正確的倫理觀,以更好地認識人生價值、認識如何與世界關聯、思考如何以市民的身份參與到社會生活中,讓學生能夠安全并足夠多地獲得校園內外的各種機會都十分重要。目前,我國的通識教育研究方興未艾,同樣處于全球化的浪潮當中,又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希望我們能從日本教養教育的經驗教訓中得到更多的啟示。
作者:李杰 單位: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曼麗,汪永詮.關于“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
[2]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2.
[3]黃俊杰.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5.
[4]季誠鈞.試論高師院校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2).
[5]季誠均.試論大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2(3).
- 上一篇:財務共享模式的績效管理分析
- 下一篇: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績效管理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