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人才培養舞蹈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7-17 10:17:42

導語:音樂劇人才培養舞蹈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劇人才培養舞蹈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對“武秀之教學模式”的意義進行了闡述,其次結合現狀分析了音樂劇人才培養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音樂劇人才培養中舞蹈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希望對音樂劇人才培養中舞蹈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音樂劇;人才培養;舞蹈教學

音樂劇,又稱為歌舞劇,追求聽覺和視覺效果的完美結合,廣泛地采用高科技的舞美技術,且集歌、舞、劇為一體。音樂劇專業作為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特有的人才培養特性,也就是人才綜合能力強的特點。因此本文以“武秀之教學模式”為例對音樂劇人才培養中的舞蹈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

一、武秀之教學模式的意義

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武秀之教授一直走在民族歌劇與音樂劇探索的前沿,她的“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以及“三結合”教學模式,都受到了國內音樂界的高度評價。武秀之教授的聲樂訓練演唱方法“假聲位置真聲唱法”,被稱之為“武秀之唱法”,極大的豐富了我國聲樂教學和聲樂演唱的形式,并且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事業的發展。“武秀之音樂劇”教學理論的實施,對中國音樂劇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助推作用,在歌、表、舞“三合一”的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努力實現聲樂、舞蹈、表演和實踐劇目演出的一體化,學生很大程度上能夠達到音樂劇綜合能力的要求,大部分學生能成長為演唱俱佳、能歌善舞的復合型舞臺表演藝術人才,畢業生就業門路廣,易于就業。

二、音樂劇人才培養中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高校的舞蹈教師對音樂劇專業的認識不夠。很多高校中都開設有舞蹈專業,師資也較為平衡、飽和。但卻很少有舞蹈教師投身于音樂劇教育中,這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教師只是站在了舞蹈本專業的角度去思考音樂劇中的舞蹈教學,相對舞蹈專業的老師來講,認為音樂劇的舞蹈教學指的就是“形體課”“代表性”的簡單的動作素材教學,教師們大都站在自己所熟悉的舞蹈專業本體中去教學與思考了,并非以音樂劇的特點來構建舞蹈教學。2、缺乏音樂劇專業教育的高級管理人才。作為一個學科建設體系,必須有一個可以通盤考慮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領導,進行藝術資源的整合與統籌,但音樂劇舞蹈教師卻一直存在匱乏的現象。在學科建設前期,需要具有前瞻眼光的管理人才進行引導與主動調配,這樣才可以直接或間接的發展該學科。3、缺乏具有音樂劇特色的舞蹈教學大綱。目前我省乃至全國都沒有較為系統的音樂劇專業中舞蹈教學的大綱,所以說這也是造成音樂劇舞蹈教育人才的不穩定與缺失,沒有系統教學大綱,就意味著教學無規矩可循,全憑教師的個人教學偏好,所以說編寫一步系統的音樂劇人才培養中的舞蹈教學大綱是高校音樂劇教學中的當務之急。此外,大多數高校音樂劇專業的舞蹈課僅停留在“形體訓練課”上,特色舞蹈也只是“代表性”或“流行舞”的訓練層面,較為單一。

三、音樂劇人才培養中舞蹈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1、舞蹈教學民族化。高校是音樂劇發展的前沿陣地,對于音樂劇的發展和傳播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校的音樂劇要實現民族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高校音樂劇創作的民族化發展;第二,在非音樂劇專業群體中,借助于音樂劇的民族化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審美情趣。高校作為中國音樂劇發展的重要前沿陣地,更像是一片土壤,只有土壤是民族的,所結出的果實才會是民族的。在這種創作觀的指引下,高校在進行音樂劇創作中要將視角投向了歷史和民族文化中,創作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音樂劇的舞蹈教學也要實現民族化。舞蹈文化在我國高度發達,舞蹈素材也有很多,為了音樂劇的民族化風格更加鮮明,不少創造者把一些極具民族特色的舞蹈根據作品的內容需要融入其中。音樂劇最重要的兩種表演手段就是舞蹈和歌唱,而對整個作品風格的最好展示就是它們所具有的民族風格。2、在舞蹈教學中納入戲曲身段。音樂劇作為泊來品,高校的教育要具有敏銳的眼光,站在本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在高校音樂劇專業人才培養中的舞蹈教學做到民族化培養。比如說借鑒戲曲元素發展音樂劇。河南作為戲曲大省,豫劇是成迅猛之勢發展起來的,豫劇大師——常香玉為河南豫劇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單純站在民族化的層面上去思考豫劇,豫劇作為戲曲的重要門派之一,嚴格意義上來講它也是“載歌載舞的戲劇表演形式”,那么說中國的戲曲也應稱得上是音樂劇的一種形式。所以說可以向豫劇要元素,是我省發展高校音樂劇專業教育的重要途徑。除過舞蹈課本體教學以外,鼓勵學生進行國學以及古典文學的自主學習,為了日后學生進行自主創作階段做好民族化的精神儲備,這也將是在音樂劇專業教育中的直接體現。3、完善音樂劇專業中舞蹈的課程設置。高校中音樂劇專業的發展離不開課程設置,在任何教育學科門類中,這個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又是極其重要的。好的課程設置將會更好的促成教學過程的實施,同時又是教學過程的有力保障,從而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程設置方面,應遵循音樂劇“綜合性強”的基本特征,在音樂劇以往傳統專業課程設置中,保留必要的專業課以外,同時結合河南的地方特色——豫劇藝術以及豐厚的人文歷史,將其作為音樂劇教育的導向,因地制宜的設定課程,這不僅可以全面培養音樂劇人才,同時為繁榮河南文化市場培育出一支強有力的地方生力軍,其主要內容如下。歌唱是音樂劇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舞蹈成分的多少更是區分歌劇與音樂劇的重要標尺。音樂劇表演中的重頭戲就是舞蹈,所以需要以扎實的舞蹈基本功為基礎。音樂劇教學中的舞蹈課程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舞蹈基礎訓練,為了讓學生靈活運用自己的身體,掌握各種舞蹈的基本功,可以借鑒西方以芭蕾舞基訓為主現代舞為輔的訓練方式;第二,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訓練,這部分的訓練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我國優秀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包括藏、蒙、維、朝、傣以及漢族民間舞蹈),這將為排演出富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打好基礎;第三是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戲曲身段的學習。旨在進一步加深我國音樂劇演員的中國化、民族化。4、在高校內成立音樂劇實驗劇場。音樂劇的戲劇性決定了在高校教育中,要加大劇目實踐課程的力度。那就意味著需要給專業學生提供排演音樂劇的平臺。而在校內成立音樂劇實驗劇場是最為直接且有效的做法,它不僅解決了實踐課程的授課問題,同時也刺激了學生自主創作的欲望,最重要的是成為了音樂劇學生向音樂劇演員過渡的橋梁。音樂劇藝術在我國的發展遇到瓶頸的很大原因就在于人才的實踐性特征較弱。不少學校按照計劃培養出的音樂劇人才,其舞臺表演和實踐能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音樂劇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也缺乏實踐的機會。因此,高校應當適當的增加實踐環節。音樂劇實驗劇場是學生進行音樂劇排演的主要實踐場所。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音樂劇藝術的本質和內涵,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的進行創作。學生在具體的創作中,可以先從一些經典話劇、影視片斷的改編入手,改編成小型的音樂劇,根據內容的實際需要,加入舞蹈和音樂的元素,學校則對此要給與大力的鼓勵和支持,讓學生感到學校對音樂劇專業的重視程度。在校外實踐中,采用合適的形式與演藝團體、舞蹈培訓中心以及電視臺等進行合作,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實踐機會。

綜上所述,舞蹈學科建設作為音樂劇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因素,站在音樂劇專業發展的角度看,舞蹈課的建設、改革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河南發展音樂劇專業教育就必須結合中原文化,適合中原文化的演出市場,只有這樣才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使這棵藝術之樹根深葉茂。音樂劇在河南高校的發展既不能對西方音樂劇教育進行“描紅”,也不能完全照搬“北上廣”知名院校的教學模式,必須在突出其自身特征的條件下發展、革新,讓音樂劇承載更為豐富的文化藝術信息,并以此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冉.論音樂劇演唱訓練與舞蹈基本功訓練的結合[J].戲劇藝術,2018,(06):106-116.

[2]馮妮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藝術實踐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以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兒童音樂劇排練》課程為例[J].戲劇之家,2018,(36):186.

[3]陳煜.論音樂劇中舞蹈動作對人物內心活動的體現[J].音樂生活,2018,(02):68-69.

作者:馬斌 單位:鄭州西亞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