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間舞素材在舞蹈編導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10-13 11:00:29

導語:地方民間舞素材在舞蹈編導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民間舞素材在舞蹈編導教學的應用

摘要:花鼓燈是安徽省重要的民間舞代表,經歷漫長的時間洗禮已經基本形成完整的舞蹈程式體系,更是受制于體系與傳承方式,花鼓燈在傳承發展和創新中步伐較慢。因此,在現代舞蹈編導教學中,加大對地方民間舞素材的應用,對于舞蹈編導教學創新以及當地民間舞傳播具有深遠意義。基于此,以安徽花鼓燈為例,分析地方民間舞素材在舞蹈編導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希望可以在未來時間中實現更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民間舞素材;舞蹈編導;安徽花鼓燈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中國民族民間舞是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民族民間傳統舞蹈形式和內容由于地域環境、民族文化等,差異均有不同。我國在進行舞蹈編導教學中,加大關于地方民間舞素材的使用,不但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我國民間舞蹈文化的認知,強化對本民族舞蹈特色的攝入,積累多樣化的舞蹈語匯,同時也能引發新一代舞蹈人對當地舞蹈文化的關注和認同,從而帶動民間韻味濃厚的高質量優秀作品的產生,是培養中國特色優秀舞蹈編導的重要策略。

一、安徽花鼓燈的發展及文化內涵

在安徽花鼓燈研究中,多位專家經過長時間考察,推導出花鼓燈起源于淮河兩岸,盛行于唐宋年間,主要集中在懷遠以及鳳臺區域內,是明代時期就已經開始盛行的一種“玩燈”活動。后經過不斷發展演變,成為了集“歌、舞、戲”為一體的花鼓燈舞蹈藝術,該藝術形式覆蓋面廣,具有較強的群眾基礎。在當前,淮河流域人們每逢佳節或者重大活動,例如婚喪嫁娶等活動時,依舊會表演花鼓燈這一傳統項目。在安徽懷遠地區,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依舊保留著打鑼鼓、跳花燈的習俗,這一風俗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一方面實現了對花鼓燈存在的見證,另一方面也可以體現出花鼓燈這一項目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花鼓燈在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形成了相應表演技藝以及風格體系,表演者在發展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流派特征。深受淮河流域文化影響的花鼓燈藝術,不僅體現了這一區域剛柔并濟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有效呈現了地方區域的民俗特色等,是淮河流域人民情感的集中體現。隨著花鼓燈的發展及傳承,2004年10月被列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一,對于花鼓燈主要流行區域———安徽蚌埠市禹會區秦集鎮馮嘴子村,也被國家確定為“花鼓燈生態保護村”,對花鼓燈的傳承以及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高校舞蹈編導教學現狀

在舞蹈作品創作、排練和表演過程中,編導作為“編”和“導”的角色對作品的走向、形式、內容有極大的話語權,他扮演著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承擔著結構主題、層次、語匯選擇、情緒轉化等多重任務。隨著時代的發展,對舞蹈編導也有了人文素養、創新思維等更高層次的要求,成為了高校培養綜合型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目標。目前,很多院校已改革教學目標,創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個性化辦學風貌,使舞蹈編導教育教學呈現出多模態的局面。

三、舞蹈編導教學中的民間舞素材應用價值

(一)深化學生對民間舞蹈文化的認識。在舞蹈編導教學過程中,對于民間舞素材的應用,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民間舞的認知。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自身的民間舞教學經驗進行整合,將其整理成范本對學生進行教學,以能夠引導學生系統化認識當地民間舞。進行民間舞作品編創過程中,要注重實現風格中的典型動作、固有程式和“地方小戲”的統一,教學過程中在進行理論知識學習基礎上,更強化實操學習,把思維擴展最大化,在主題構建、框架分析和主題動作、情節轉換上多進行探討。通過關于地方民間舞素材的應用,可以為學生之后的民族民間舞蹈劇目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對于地區文化的熱愛。(二)促進舞蹈編導教學新發展。時代性優秀舞蹈作品的產生,不僅需要傳統舞蹈的積淀和豐富,更需要不斷注入新理念、新觀點和新思維。地方民間舞作為傳統藝術的代表,不僅在形式上多樣,內容上豐富,更有多個流派特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地方民間舞在舞蹈編導教學中的應用,積極促進了編導學科和地方特色的有效接近,提高這一課程的專業特色化,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以此顯著提升舞蹈編導教學質量和實效性,促進舞蹈編導專業教學的有效發展。

四、安徽花鼓燈在舞蹈編導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注重實現舞蹈和花鼓燈歌的結合。花鼓燈在傳播中的一大特色即為“載歌載舞,歌舞結合”。在舞蹈編導教學過程中,也可注重實現歌和舞的結合,“歌詠言,舞盡意”,以歌傳情,以舞表意,更有助于提高舞蹈編導的教學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花鼓燈教學過程中,學生嫻熟掌握花鼓燈傳統舞蹈語匯以及動勢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學習傳統且極具思想內涵的“燈歌”。傳統鑼鼓伴奏中,也可以在表演過程中加入“燈歌”訓練,以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載歌載舞的氛圍,以此感受到民間舞的情趣。其次,在舞蹈創作中,則可以借助于“燈歌”固有思想內容,創建出結合人物及故事的表演性組合,另外在進行關于道具運用時,可以以傳統道具“傘頭”“板凳”等開始,也能夠引導學生感受到花鼓燈的禮儀性,以此對學生進行思想理念核心的培養,且將其應用在舞蹈創作中。(二)理論結合實踐提高舞蹈創作價值。在舞蹈編導教學過程中,通常教師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地方民間舞教學組合,則可以將其作為是教學范本,同時和教師的教學實踐直接經驗以及間接經驗相結合,通過一系列的分類、剖析以及對比分析以上組合中的規律特點,通過教學實踐進行驗證,依照循序漸進方式實現對不同區域民間舞編排原則以及方法的總結。進行舞蹈編排過程中,注重體現風格“點”“線”“面”的統一。“點”則為地方民間舞的重要因素,在實施單一類動機遞進過程中,先要有效把握風格的“點”即動機或動勢,注重花鼓燈的風格針對性。在地方民間舞中,風格“線”則屬于是組詞造句的方法,也就是在舞蹈過程中自身連接的規律,體現動作風格以及韻律之間的統一性、動作連接的邏輯性、動作節奏以及速度之間的協調性,另外也需要實現動作性格以及情調的結合。舞蹈編導教學中,花鼓燈的融入應用,不但要加強對舞蹈動作的規范,以能夠充分體現出花鼓燈的舞蹈特點,也需要注重強調花鼓燈的藝術風格和內涵。基于此,則需要學生有效掌握花鼓燈的動律特征和角色動作個性。其中在花鼓燈動律特征中,主要是受到舞者穿“寸子”(木制小鞋子使腳跟離地)對裹足女子走路模仿有一定關聯性。舞蹈表演者在穿上“寸子”后,在行走過程中必須要踮起腳尖,著力點主要放在腳尖,相對來講小腿位置則較為吃力,因此在行走過程中舞者的膝部比較直,兩腿緊緊靠在一起,呈現出明顯的下沉感,因此在表演過程中則會出現具有獨特性的勁,隨著腳的動律會帶動上身的擺動。以上這一動律特點則屬于是花鼓燈的主要特點,其中著名表演藝術家宋高倩對其有形象的描述,“身體右后傾,走動腰晃扭;腳下寸往勁,陳萌:地方民間舞素材在舞蹈編導教學的應用研究傳神靠眼瞅;急如風,停要陡,柔里剛,剛里柔,投足舉手扣節奏,鑼鼓點子跟腳走”。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花鼓燈表演過程中,腳下的“艮勁”和上身的擺動則屬于是主要特征。在進行學習編創過程中,學生對于“溜得起,剎得住”、“艮”的特點以及上身的擺動的掌握,相對來講存在一定難度,則可以通過具體舞蹈動作進行學習,在掌握這些舞蹈動作特點后也就可以將其應用在舞蹈創作中。另外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進行“野雞溜子”、“顫點花”等經典動作教學中,則可以融入艮、輕、溜、脆、穩等舞蹈動作;針對“風擺柳”、“上山步”等舞蹈動作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肩部規律性搖晃以及腰部以上部位實施劃圈式的前后擺動,在學生有效掌握花鼓燈舞蹈動作后,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舞蹈詞匯,為舞蹈創作創新提供了新的方向,也有助于促進花鼓燈舞蹈的傳播以及發展。(三)豐富學生民間舞知識。地方民間舞本身屬于一種非文字語言肢體門類,在表演過程中主要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以及風格,在此過程中想要體現趣味性,則需要編導通過文化背景故事表達出來。地方民間舞建立在傳統文化上,文化本身也屬于是舞蹈發展的內在需求。因此在舞蹈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強化舞蹈文化教學以及擴展,以能夠引導舞蹈編導學生接觸更多的舞蹈文化,也需要強化舞蹈語匯教學,積累學生的地方民間舞知識,從而為學生的舞蹈編創提供條件。花鼓燈起源于淮河流域,主要是當地民眾進行表情達意的表現方式之一,在表演過程中重點為“小花場”表演。通常在民間表演過程,“蘭花”與“鼓架子”經常是通過歌舞結合實現心靈的溝通,以體現出人們對于美好、自由愛情的向往之情。在“小花場”中歌舞和舞蹈的表達思想是一致的,在歌舞融合中表現出復雜的情感。在傳統表演方式中,蘭花與鼓架子兩者均能夠首先進行演唱,再進行舞蹈,也可以先舞后唱,以此實現對青年男女之間嘻戲的愛情生活描寫和表現出來。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進行花鼓燈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則為體現歌舞的結合。但是歌舞結合在舞蹈編導教學中容易被忽視,甚至在花鼓燈教學中也容易忽視“小花場”的歌舞結合訓練。一般在學習過程中,男生和女生是分開教學的,長期以往則容易導致出現歌舞分離,在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練其形而不練其心,內外分離,從而導致舞蹈無法表其意,歌曲無法韻其味。在學生進行“小場”表演過程中,教師則可以首先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燈歌”,實現舞蹈和燈歌的結合,在此過程中可以積極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即興創作,學會通過舞蹈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也可以為舞蹈編導專業學生的學習積累豐富的創作經驗,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提升舞蹈編導專業的教學質量。

五、結語

在我國舞蹈領域中,地方民間舞占有重要地位,加大對地方民間舞素材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舞蹈編創能力和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對中國專業舞蹈編創人才的培養。但是這種創新與創作,一定是立足于保持原生態的風韻律動上,將與地方民間舞蹈精髓相適應,總之,在地方民間舞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學術性研究,以能夠充分認識到地方民間舞本身的應用價值,提升舞蹈編導專業學生地方民間舞學習質量和效率,有效滿足現代舞蹈教學需求。花鼓燈作為我國淮河流域的地方舞蹈之一,在舞蹈編導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不但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舞蹈編創素材,也有助于有效促進淮河流域舞蹈文化及其內涵的傳播及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非凡.高校舞蹈編導專業民間舞課程教學創新思路探析[J].北方音樂,2019,39(11):191,195.

[2]李俊平.舞蹈編導的視角下高校民間舞教學研究[J].藝術品鑒,2018,(015):142-143.

[3]陳萌.在舞蹈編導的視角下探討高校民間舞教學[J].大眾文藝,2017,(7):249.

[4]歐陽士杰.舞蹈編導專業民族民間舞教學模式研究[J].大眾文藝,2015,(1):215.

[5]郭艷.地方性民間舞在舞蹈編導教學中的融合———以豫北地區為例[D].河南:河南師范大學,2013.

作者:陳萌 單位:安徽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