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心理學思想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26 08:29:00
導語:儒家心理學思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代儒家大師非常重視論文對人性和人的心理規律的探討,在他們浩如煙海的著述中留下了豐富的心理學寶藏。為了建構中國化的本土心理學以及適應和諧社會的需要,我們必須對這些寶藏進行挖掘和整理。
關鍵詞:儒家;心理學思想;中庸之道
一、儒家心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將散見于《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荀子》等及歷代大儒著述中的儒家心理學思想歸納起來,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尚志
儒家非常推崇“尚志”教育。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他認為“志”,對于個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人一生功業的大小,不僅取決于才,更取決于志。張載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志大則才大,事業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志久則氣久,德性久,故曰‘可久’,又曰‘日新’”,認為志向遠大恒久是事業、才能以及品德發展的根本保證。
儒家不但重視立志要遠大、恰當,而且重視“養志”,即日常生活中不要過于著重物質利益的得失和虛名的毀譽,要追求精神志向的高遠,做到得失不計于心,萬物不縈于懷。諸葛亮將之概括為“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在實施志向的漫長過程中要有堅強的意志力。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吟:“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蘇軾《晃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這些不朽的名句,都說明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意志品質對于實現遠大的志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知人
對人的甄選在古代稱為“知人”。知人是用人的基礎。儒家非常強調知人的重要性。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尚書》被歷代儒家奉為經典,其中就明確提出知人的必要性:“知人則哲,能官人”,意即只有聰明睿智的人,才能了解別人,才能用人得當。漢魏時期的劉劭在《人物志》序言中也寫道:“夫圣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意思就是說,善于知人是圣賢聰明智慧的最顯著的特征,也是最可貴的品質。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盡其才,使社會各方面的事業興旺發達。
古之學者不僅了解知人的重要性,也了解知人的困難與艱巨。因為人心險于山川,難于如知天。用心理學的話來說,由于自我意識的存在,人善于掩飾自己的真情實感,象戴著面具一樣,很難進行度量。但為了選拔人才的目的,又必須發展知人的方法與技術。劉劭對此進行了有價值的論述,提出了著名的“八觀”和“五視”。通過“八觀”,劉劭精辟地分析了表面現象與深層結構、動態反應與穩定特征、氣質與才能性格、情緒欲望與前途志向、短處與長處諸方面的辯證關系,這對于今天領導干部的知人用人也不乏借鑒意義。
(三)善任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礎,用人才是事業興旺發達的關鍵。儒家對用人也提出了寶貴的見解:1.用人不疑。即給人才確定職責后,必須尊重和信任下屬,對屬于下屬職權范圍內的人和事,他擁有處理的自由和權力,主政者不能疑神疑鬼,動輒干涉,否則不利于發揮下屬的作用,并造成彼此的隔膜,最終妨礙整體效能的發揮。2.能與任宜。心理學承認人的才能具有個別差異性,應在任用時就考慮到這種個別差異性,統籌安排,使具有某種才能的人處于最合適的崗位上。只有讓最適合的人從事最合適的工作,人適其職,職得其人,才能真正做到世無棄人,人盡其才。3.材與政合。劉勛認為,任用人才時不僅要能與任宜,而且要材與政合,即根據不同的政情和民眾心理來任用一定的人才。4.用長避短。
(四)慎處
儒家非常重視環境對人個性的影響。因為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人們很難提防,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熏染,被環境影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荀子曾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修,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勸學》)。儒家不僅重視環境對人個性的影響,還對環境進行了細分。如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把環境分為兩個層次,即社會風氣的大環境和居住交往的小環境,并詳細論述了這兩種環境對人的影響。《列女傳•母儀》中記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就形象地說明了古人不僅重視社會風氣這個大環境的影響,也非常重視居住交往這個小環境對人個性的陶冶作用。
(五)尊師重教
從孔子開始,歷代儒學大師都以教書育人為本職工作。孔門“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樂乎”。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儒家總結出了豐富的教育心理學思想。首先是尊師。儒家將教師的地位提高至“天地君親師”的高度,何也?“尊師而后重教,師嚴而后道尊。”其次是重教。孟子主張的“性善論”和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表面上看針鋒相對,其實從強調教育這一角度評判,兩者又是相通的。孟子強調性善,但又說人之善性藏于內心,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將之發掘出來;荀子強調性惡,但認為教育有“化性起偽”的功能,即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將天生的惡性化掉,勉力為善。
二、儒家心理學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人為本
自從古老的典籍《尚書》提出“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之后,綿延數千年,絕大多數思想家都認同“天地之間人為貴”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將這一“以人為本”的思想發揮至極致,提出了“民為邦本”的著名論斷:“民為邦本,社稷次之,君為輕”。及至孟子,提出了“王道”和“霸道”兩種政治選擇,并認為“保民而王”的王道政治遠優于窮兵黷武、嚴刑峻法的霸道。所以歷代儒生歌三王而斥五霸。
儒家十分重視倫理道德,以道德論人性和人生修養,乃至管理社會和國家。作為中國傳統道德基礎的“仁”,其本質涵義就是“以人為本”,所謂“仁者人也”(《禮記•中庸》),“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都表達了儒家重視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價值觀。從以人為本的思想出發,孟子更主張統治者要修德慎刑,以“仁”來治天下。孟子在《孟子•離婁下》里指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他認為,只要統治者能夠真正地實行仁政,治國一定會產生較好的績效,所以要求統治者以“仁”為己任,推行人本管理。
(二)以德為先
儒家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德為先,提倡賢人政治,崇尚以德治國,強調統治者的道德素質。《詩•大雅•丞民》載:“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指民眾的本性是喜愛有德之人。《禮記•大學》中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孔子在《論語•為政》篇里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他們都認為無論齊家與治國,領導者都要發揮表率作用。孔子的“政者正也”,更把管理道德化,要求領導者自身要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認為管理者本身的行為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百姓是否服從統治,取決于領導者本身有無道德感召力。領導者在實施管理時,若能以自身高尚的品德來教育部下,則領導者就會象北斗星一樣處于群星環繞的位置,具有權威性和凝聚力。孟子更進一步發揮了這種以德為先的思想,認為統治者統理萬民的權力并不是上天或祖先賜予的,而是以德治國換來的,如果統治者不能修身養德,上天就會假民眾之手,收回這種權力,將其奉予新的有德之主。在講到周武王殺商紂王的史實時,孟子說:“吾未聞軾君耳,蓋誅一匹夫耳。”
(三)中庸之道
人們曾錯誤地批判中庸之道,或認為它是不思進取,或認為它是耍滑頭,回避矛盾,搞調和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思想的解放,人們又重新認識到中庸之道的價值:
1.凡事要適度,適可而止,否則就會過猶不及。西方哲人也認識到,“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會變成謬誤。”
2.統一把握好矛盾的雙方,從事物對立的兩方面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樣就能統一考慮到矛盾中對立的兩極,不至于出現偏頗,在對立面的互補中取得一種整合效應。
3.掌握靈活多變的原則。劉劭曾在《人物志》里指出:“夫中庸之德,其質無名。故威而不鹼,淡而不酸,質而不縵,文而不繢。能威能懷,能辯能訥,變化無窮,以達為節。是以抗者過之,而拘者不逮。”這里說明了中庸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勢相應地變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它的要領。中庸之道正是以這種靈活多變而見長。
4.保持矛盾雙方的協調。《禮記•中庸》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
(四)和為貴
儒家還非常強調“和”。這種“和”既是“和諧”、“協調”的意思,也有“合作”的涵義,因而它體現了中國“和合文化”的精粹。《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強調先王治理國家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使國內上下達于和諧。孔子對于管理國家特別強調“和為貴”。他說:“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荀子•王霸》篇也指出:“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則百事不廢。”孟子更進一步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紛繁復雜,矛盾重重的社會生活中,上下和諧,人際協調,是國家安定、社會發展的前提。王安石據此指出:“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但儒家所說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和。對此,孔子做出了明確說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反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追求一種有原則的協調與和諧。這種思想不僅可以減少各種矛盾和沖突,維持社會穩定,而且可以幫助我們創造和諧社會,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朱永新,劉崇德.人性之謎——劉劭《人物志》注釋與研究•人物志序[O].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89:21.
[2][宋]蔡沈,注.新刊四書五經•尚書•周書•泰誓上[O].北京:中國書店,1994:100.
[3]諸子集成•論語•子路卷十六[O].湖南:岳麓書社,1996:345.
[4][宋]蔡沈,注.新刊四書五經•四書集注•中庸章句[O].北京:中國書店,1994:18.
- 上一篇:學生擇業心理障礙分析論文
- 下一篇:語言誘導內容組合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