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健康心理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3 09:45:00

導語:小學生健康心理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生健康心理研究論文

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核心部分。讓處于可塑性階段的小學生形成穩定的健康心理,充分發揮心理的加工、調節、控制和支配功能,使學生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要求。

一.認識、遵循心理形成及轉化規律,選準切入點

心理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不僅具有對人的調節、控制和支配功能,而且具有對事物的認識、鑒別、加工和選擇功能。人的各類不同內容的素質只有轉化為心理素質,才能轉化為具體素質。在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要以塑造心理素質為核心,使之產生核心帶動全局的效應。具體操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抓住時機。小學階段是最佳心理塑造期,必須從學生入校起就開展心理教育。

2.選好教師。必須選擇事業心強、熱愛學生的教師擔任。要加強教師培訓,使其掌握心理學的一般知識,學會心理分析、心理矯正、心理咨詢的方法。

3.選準教材。教材必須適合小學生的特點,要具有普遍性、導向性,有可比性、借鑒性,要與學生實際貼得近。

4.把握重點。心理教育要始終堅持以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質為核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鑒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導學生認識“事發于心”的道理,重視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提高。

5.重在普及。素質教育的全面性和全體性,要求心理教育不能停留在實驗階段。要在取得一定經驗的基礎上,全面鋪開,納入整個教學體系之中,使全體學生受到教育。

二.重視外因作用,創造適應心理轉化的外部條件

我們必須把握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可塑性特點,依拒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原理,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改造先天素質中的不良成分,培養穩定的、優良的綜合素質。

1.重視學校環境建設。良好的學校環境對矯正學生不健康心理、培養健康心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重視學校環境建設,從時間、空間、人際關系方面創造條件,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至關重要。在時間安排上必須科學,合理安排三大板塊課程,不能削弱、削減勞動課程和活動課程。學生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在緊張而輕松,嚴謹而愉悅,規范而又有個性舒展的環境下學習,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在空間環境上要力求凈、靜、文明、美化。培養學生文明健康的心理,一定要注意空間環境的潛在影響。無論校園規劃,還是班級布置,只要是學生涉身的場所,都要干凈、文雅,使人文明、高雅,催人上進。在人際關系上要力求和諧。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條件。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要把握四點:①要講師德尊嚴但不是惟我獨尊。②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不是簡單的扼殺。③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讓學生掌握自我教育的一般方法,學會正確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④創造條件,培養學生敢為人先的競爭精神。

2.重視家庭教育的指導。家庭教育的指導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指導內容則必須以“學會做人”為根本。要指導家長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培養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一要注意有形的示范教育,如家長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二要注意無形的潛在教育,如處理親情關系、鄰里關系、同事關系,良好的個人嗜好,生活方式等。三要注意教育方式,改變家老大的觀念,對孩子不訓斥、不命令、不冷漠。四要有適應形式的教育思想,與學校教育思想改革保持一致,改變家庭中“應試”教育的生活環境。

3.重視學生對社會問題認識的引導。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經濟改革的變化,培養心理的承受能力和參與未來競爭的能力。二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呈上升趨勢的犯罪率、離婚率等社會問題。三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不正風氣及由此導致的人際關系、社會交往、社會公德方面的社會問題。

三.加強教師自身素質建設,全面開展心理教育活動

1.教師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把握住心理素質對其他內容素質的關系,注意塑造學生的的健康心理以帶動整體素質的提高。

2.心理教育實驗面對的是少數班級少數學生,實驗所取得的經驗必須盡早在全體學生中普及,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和全面性要求。為此,普及心理教育就要求全體教師的參與。

3.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要求教育者要有高素質。一是必須有過硬的語言、文字、宣傳、組織能力,有參與學生活動的特長。二是必須有較高的教育藝術和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善于疏導、協調、化解矛盾。三是要有觀察、分析、調查研究的能力,能及時發現學生心理變化,能準確了解變化的原因,解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四是必須具備教育現代化思想和掌握運用教育現代化技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