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貧困生心理貧困表現論文

時間:2022-09-21 03:00:00

導語:少數民族貧困生心理貧困表現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貧困生心理貧困表現論文

【論文關鍵詞】心理貧困經濟困難少數民族大學生

【論文摘要】心理貧困是由于經濟貧困以及其他社會壓力所導致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由于民族生活習慣、經濟負擔能力、文化與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給他們的文化適應、人際交往、學業成才、情感需求等造成巨大障礙。了解和掌握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態勢,引導他們走出貧瘠的心理困境,這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高校貧困生現象已備受社會普遍關注。而貧困生群體中最突出的是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他們大多來自偏遠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受經濟負擔能力、生活環境變遷、文化與教育背景以及個人認知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他們部分人心理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產生自卑、抑郁、焦慮、孤僻等心理問題,比起其他大學生,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容易出現心理困惑與心里動蕩。盡管各級政府和高校采取了各種積極措施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但人們在關注他們經濟困難的同時,卻忽視他們由于經濟上的困難以及其他社會壓力所導致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即心理貧困。心理貧困十分內隱,外人無法直接感知,很難體會到那種矛盾、困惑乃至痛苦的內心處境。因為心理貧困,他們難以跨越自己心中的屏障,難以展開自己翱翔的翅膀。

廣西民族大學是一所面向全國招生的地方綜合性院校,目前在校生16000多人,學生中少數民族居多,且多為來自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貧困學生。因此,本文以廣西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貧困生為例,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心理貧困態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走出貧瘠的心理困境,使他們順利成長成才。

1文化適應的差異性

相對而言,文化的適應性是指兩種或多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兼容,但無論如何這種兼容都不可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融合,其間必然存在著他者的關系因素。由于地處經濟比較落后的偏遠地區,交通與信息閉塞,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對于外面社會環境的變化知之甚少。從偏遠地區到繁華城市,從本民族文化環境到賦有現代氣息的城市文化環境,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導致了人的思維的局限性,除本民族文化語境范圍,其余被當作他者看待。傳統的民族文化與現代的城市文化相碰撞,文化心理發生了矛盾性沖突,他們心里難以承受文化語境和價值觀念的轉折,造成他們對新的文化語境的不適應。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的變化,加之經濟上的困難,他們處于價值觀念多元化與多種文化矛盾的沖突之中,甚至是劣勢狀態,對他者文化缺乏實質意義的認同感,心里產生焦慮、急躁等情緒或排異行為。

1.1語言環境的差異

母語存在的價值意義在于它是沉積于民族的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它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敘事工具,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尤其在與其他民族相區別時母語顯得極為重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首先借助的是語言,語言的表達信息溝通順暢,決定了相互交流者是否有著相互平等的話語權和文化價值的認同感。如果使用同一種語言交流,交流者之間不存在話語權的不平等性和文化價值認同感的差異性。但不同民族之間的人發生信息交流時則不然。例如,A和B屬兩個不同的民族,他們之間發生信息交流時,假如使用的交流工具是A民族的語言,對于A而言,其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的表達結果是直接式的:a→a,因為A使用的是母語,在敘述過程中不存在心理和思維上的障礙,其表達結果很直接;對于B而言,則是間接式的:a→b→a,因為B使用的是A民族的語言而非母語,在敘述過程中其心理和思維存在著語言的互換關系,當其接受到A民族的語言(a)發出的信息后心理的反映是該信息在自己的母語(b)中如何表達,這種敘述過程包括了語音和意義的完成,B要在母語的語音和意義中找到與A民族的語言所敘述的相同內涵后,才能與A形成平等的話語權和產生文化價值的認同感。反之亦然。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在與其他民族或城市的學生交流時,首先遇到的是語言環境的差異,他們因無法直接順暢地與他人進行信息交流而產生心理隔閡,生活中經常處于被動狀態。

1.2生活習慣的差異

雖然生活在城市,但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原有生活習慣難以徹底改變,變成一個完完全全的城市人,其實,他們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成為一個真正的城市人。“我走近你的身體,卻走不到你的心里,我與你近在咫尺,但卻相隔很遠。”這句蘊含著酸楚與無奈情緒的話語,正是來自偏遠地區心理困惑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的真實心態描述,亦可稱之為邊緣心態。城市生活如今被認為是現代文明生活模式而得到社會的推崇。本來,他們通過全國高考涌向城市,除了培養自身素質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而外,就想尋求某種心靈解脫或心理平衡。但是,他們生活在城市中,卻常常存有無家的感覺,找不到生存文化的支點。他們既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村人,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城市人,于是,他們就成了游歷在城市與農村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邊緣人。

1.3信息素質的差異

信息素質包括獲取信息的能力、對信息篩選與分辨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等三個方面。人的信息素質的提高受制于其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對文化知識的感知與理解。良好的文化教育使人獲取豐富的文化知識,也有了豐富的信息源,加之個人對文化知識的感知與理解,自然而然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質。因教育背景所限,在信息傳播迅速的今天,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與那些城市或享受良好教育資源的學生相比,偏遠地區那種悠然自在的文化氛圍使他們不太適應信息快速傳遞的文化環境。同樣生活在城市當中,可他們的信息素質顯得極為遜色。他們交流面窄,獲取信息的能力弱,即便獲得了信息,但信息的好與壞,哪些信息是有用或無用,他們的篩選與分辨能力也有限。有時即使得到了信息,可怎么使這些信息為自身服務,他們也不太清楚,就這樣白白地浪費信息,錯過很多自身發展的機會。

2人際交往的排他性

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從小生活于悠然自在并親近大自然的文化語境,接受本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的渲染和陶冶,意識中深深地積淀著本民族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念的元素,形成以本民族文化意識為基準去關照或評價他者文化的思維范式,在與其他同學交往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認知結構為依據去選擇自己的交往對象,以求得彼此之間的文化認同感和心理平衡感。但這種交往依然存在著不平等的話語權因素。經濟條件與生活習慣的不同,以及民族之間宗教信仰的區別,導致人的思維和情感表達方式的差異,他們與其他同學發生交互性關系時產生排他性心理,使自己的心理感知系統不能順暢運行,交互之間達不到暢所欲言的境地。因處于城市與農村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邊緣狀態,他們對城市文化產生望塵莫及的自卑感,但他們有著強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和民族自強意識,同時又因自身的事實存在因素而希望吸取他者文化和力量來改變自己的生存困境,強烈的自尊心與自卑感在心靈深處交割著,使他們的人際交往心理出現孤獨感與壓抑感。

人際交往困難,自卑與自尊的矛盾性是他們的心理特點。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自卑,但作為一個自我意識成熟的個體,他們又有強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對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他們容易形成情緒和情感上的強烈波動。他們有融入他人世界的強烈愿望,但又因為自身的事實存在因素而導致心理矛盾和沖突,他們希望得到支持和關愛,卻又不愿接受同情和憐憫。這種本質上的排他性使他們牢牢地自我封閉起來,如果這扇自我封閉的大門不能自動打開,別人很難走進其寂寞而孤獨的心靈深處。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本身的存在與發展是建立在他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之中,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老師或同學同事等等他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該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完全取決于他個人的努力。由于人際交往的排他性,使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系統,他們沒有或者不愿意向周圍任何人尋求支持,甚至對自己的人際關系失去信任感。而恰恰相反,社會支持系統中任何一個人的關懷和努力都有可能起到改變事態發展的關鍵作用。

3學習目的的功利性

盡管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享受優惠的民族政策,在高校錄取時比其他學生的分數略低,但由于偏遠地區辦學條件差,所享受的教育資源有限,他們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知識面窄,到大學與其他學生相比,顯得后勁不足。加之經濟條件的制約,有的以勤工助學或校外兼職維持基本生活;有的缺乏相應的學習條件,或者因校外兼職而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或者因身心壓力和生活困難而學習精力不能集中,無法全心身地投入學習知識和培養自身綜合素質,由此而使自己的學業和長遠發展受到影響。

盡管素質教育已提上日程,但雷聲大雨點小,尤其是在經濟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要真正落實國家的素質教育政策談何容易?比如,按理來講高中階段的學習時間是三年,可在經濟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高中生只有兩年的學習時間,最后一年用來強化練習題,進行模擬考試,應付高考。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處于應試教育的光環之下,無論中小學還是大學,都沒有完全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從上小學開始,人們就一直對我說,只有上大學才有前途。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大學畢業后該怎么做。在我看來,上學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應付考試。”這是一個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真心話。上小學時老師告訴他要努力學習,考上一所好的中學才有出路,到中學老師又告訴他,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出路,考上大學后,他又發現,這個社會看中的還是文憑,本科不行要碩士,碩士不行還要博士,似乎只有文憑才是一個人能在社會上生存的條件。而且,這個文憑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紙卷面考試成績作為依據,要拿到文憑,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試過關。所以,在學習上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目的性很強,以考試及格為目標,只要考試過關,拿到文憑就行,選擇課程時強調當下的實用性,認為目前對自己有用的就學,否則應付了之。這種學習目的的功利性源自于他們追求學習目標的短期效應,對社會發展和自身成長缺乏長遠的預見性,對知識的吸收、掌握與運用缺乏理性認識和創新精神。

4情感需求的抑郁性

情感抑郁性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征,對日常生活缺乏愉悅感,精力疲憊,自責或內疚,聯想困難,思考能力下降,心情無法振作,嚴重者出現自殺念頭,或有威脅他人行為。情感需求有渴望得到父母、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同事及自己周圍其他社會成員給予的關愛,也有對異性情愛欲望的渴求。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因家庭生活背景的緣故,他們獨處生活的時間較早,長期在外求學,與父母、親戚朋友的溝通較少,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的真正交流也不多,盡管他們渴望得到關愛,卻無法直截了當地與他人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久而久之,他們就難以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情感抑郁,尤其對異性的情感需求,始終處于壓抑狀態。

與其他年輕學生一樣,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也需要尋求情感歸屬和建立友誼,避免孤獨感,正處于青春萌動期的他們也必然存在著與異性交往的愿望,對異性有著情感的需求。對于他們當中的有些人,由于原有的生活習俗與文化觀念的事實存在因素,與異性的交往要借助其他媒介(尤其是中間人的介紹),但是,人際交往的排他性心理,使他們的感情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看著身邊的同學成雙成對,他們只有步入愛情殿堂的夢想。為了滿足情感上的需要,他們苦苦地追尋,有的人不惜欺騙父母或買血來維持自己與異性朋友之間極為脆弱的情感紐帶;有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一廂情愿,獨自相思,造成心理扭曲。的確,戀愛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望。因為戀愛意味著經濟開支的增加和精力的透支,他們在生活與學習上早已疲憊,在經歷情感煎熬的同時也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憤世嫉俗的無奈。由于情感需求的抑郁性,他們飽受有愿望且愿望的實現只此一步之遙這種無法言說的情感煎熬,從而導致自卑、自我鄙視,對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態度和情感體驗,缺乏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閉。因生活困難而情感受挫,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打擊。面對挫折,他們感到無能為力,從而喪失挑戰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缺乏明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消極對待人生,消極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人生帶有濃重的抑郁色彩。

5就業選擇的盲目性

擇業的盲目性在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中比較普遍,因為缺乏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他們讀書上大學是為了擺脫原來的生活環境,在城市找到一份“體面”而又收入穩定的工作。在校期間,似乎“有一份工作”就是他們讀書學習的終極目標。所以他們對自己的職業未來沒有太多的深入思考,盲目地擇業,盲目地就業。他們急于找到一份工作來緩解經濟上的困境和以有一份工作作為讀書這么多年的行為結果來證明自己并不比別人差,在擇業中很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來進行權衡,當理想與現實相沖突時,他們就會產生心理困惑。

5.1孤傲,好高騖遠

他們有的過高地評價自己,尤其與同等條件的同學或與家鄉那些沒有上大學的同齡人相比,他們自認為優人一等,顯得有些傲氣,覺得自己學了很多知識,綜合條件也不錯,不會沒有好的歸宿。他們好高騖遠,就業期望值過高。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人的某種追求,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未來和前途發展要求高應當給予充分肯定。但是,對于有些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來說,這種高要求往往是處于迷茫狀態下的沒有結合自己實際情況而盲目提出的,乃至于形成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局面。他們在尋找就業崗位時,普遍要求在大城市、文化比較發達、交通便利、待遇相對較高的范圍內,他們缺乏到基層就業的信心,把就業的第一目標確定在大中城市,實在不行再作回去的打算。在他們看來,自己辛辛苦苦讀書考大學就是為了跳出農門,大學畢業后再回到當地有失面子,甚至被認為是沒有本事,不能光宗耀祖,有一種輸不起的矛盾心理在作俑。這種孤高自賞心理是缺乏客觀公正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的表現,使人脫離實際,以幻想代替現實,擇業目標和現實狀況產生反差。面臨就業選擇時,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使他們產生自卑、壓抑、失落、憤世的心理狀態,當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時他們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把矛頭指向社會的公平性,甚至出現仇視一切的心理。

5.2悲觀,缺乏自信

在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中除了孤高自賞者外,也有過于低估自己的。社會競爭的激烈性,讓他們逐步發現自己的缺點和劣勢,與那些經濟條件好或城里的同學相比,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原有的那點優越感與他人相比之后已經蕩然無存,于是感到自慚形穢、悲觀失望,甚至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擇業中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氣,阻礙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的正常發揮。

5.3謹慎,過于怯懦

一些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在求職擇業中有一種“丑媳婦怕見公婆”的心理,與用人單位面談時面紅耳赤、語無倫次,辛辛苦苦準備的腹稿一急之下忘得干干凈凈;有的謹小慎微,擔心一句話說錯、一個問題回答不好就會影響自己在用人單位的形象,以致不敢放開說話,該表達的未表達。他們渴望公平,但在機遇到來時卻手忙腳亂,局促不安;他們盼望競爭,然而在機遇面前卻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當用人單位選中自己時,他們又懷疑這個單位是否太差,不然怎么這樣快就選中了自己?或者去征求很多人的意見,結果自己反而沒有主見,錯失了良機。

5.4焦慮,心情煩躁

這是由心理沖突或受挫而引起的一種復雜情緒。主要表現為恐懼、不安、憂慮及某些生理反映。畢業前夕,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大多表現出一種焦慮心理。心里總是在想: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實現;能否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專業特長又環境優越的單位;用人單位怎樣選擇自己;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怎么辦,等等。使他們在畢業時心理負擔沉重,心情煩躁、心神不定、精神萎靡、意志消沉,一提到就業問題就心理緊張,不知所為。

5.5冷漠,回避現實

有的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擇業中受到挫折而感到無能為力、失去信心時,干脆破罐子破甩,出現情緒低落、意志麻木、情感淡漠、沮喪失落、不思進取等消極心理反映。他們自以為看破紅塵,只有聽天由命,任憑自然發落。其實,這是一種回避現實、缺乏勇氣和競爭意識的表現,這種心理與就業的競爭機制不相適應。

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所產生的這些心理問題,有其主客觀原因。客觀上,首先,從我國社會發展實際看,改革的進程使我國出現一種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多種價值觀的沖突和就業形式的嚴峻性,給他們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其次,父母的“望子成龍”心態左右著他們,使學生的個人理想與父母的愿望無法統一協調,造成心理矛盾沖突;第三,從學生的家庭經濟期望看,多數家庭希望他們畢業后能給家里帶來轉機,尤其緩解家庭經濟的緊張狀況。主觀上,他們缺乏職業生涯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目標是什么都不確定,更談不上積極主動去創造和培養實現職業目標的條件;同時他們不善于構建心理平衡體系而缺乏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心理機制,在應急面前不能運用自我調節功能克服所面臨的“危機”,面對職業選擇中的種種壓力,就出現心理失衡。這些主客觀因素交互作用構成了他們的心理壓力源,使他們的心理出現復雜性、模糊性和多樣性。

6結語

對于貧困學生,僅僅從經濟上關注還不能達到一種更深層次的認識,只有從心理的角度去進行充分剖析和全面認識,我們才能明白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本文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對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貧困問題作了表現形式(非數字統計)的分析。通過他們這些主要心理表現的進一步闡釋,讓人們更多地了解這個特殊的群體,關心和幫助他們,真正扶持他們那顆極易受到傷害的貧瘠的心靈。這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覃干超,余欣欣.淺談如何利用BBS開展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年第7期.

[2]胡發穩,李麗菊.邊疆少數民族貧困生心理健康與人格特點分析.中國健康心理學,2006年第3期.

[3]宋術學.關于加強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年第5期.

[4]張順能,趙琦.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4期.

[5]朱韶暉.新時期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芻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