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的心理活動課程設計探索
時間:2022-12-23 08:24:00
導語:建構主義的心理活動課程設計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心理活動課教學設計的原則
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主張教學設計應圍繞學生如何學而進行,特別強調“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和“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在運用建構主義的理論和教學指導思想指導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著重考慮如何通過適當的學習活動創造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和自主意識,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
何克抗指出了目前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研究的幾種偏向:忽視教學目標分析;忽視教師指導作用;忽視自主學習設計。所以,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心理活動課教學設計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心理活動課的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也是教學過程的歸宿。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所以應把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作為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如小學心理活動課有如何調節情緒的內容,高中心理活動課也有類似的內容,相同的主題在小學、初中和高中可能都會出現,在三個不同的年齡層里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的意義建構呢?這就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免費范文如小學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各種情緒;初中的目標是使學生了解情緒對生活、工作、學習的影響,學會一些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高中重點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情緒調節的方法來調節自己的消極情緒。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建構的目標各有不同。
2.教師的指導如何做到合適、合理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提倡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同時也非常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要對學生的意義建構過程起促進和幫助作用。缺乏適當的環境、背景和鋪墊,學習將不能發生。教師的指導只有做到合適、合理,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對不同的學生來說,建構知識的過程不同,新舊知識的沖突也不同,何不通過這種沖突過程的多樣性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呢?利用討論等形式,讓大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識,這正是建構主義強調的“協作”。如在《超越自我》這一課中,在課程剛開始時,教師沒有作任何的解釋和指導,先讓學生完成蒙眼跨越障礙物的游戲,并在游戲結束后進行提問,讓學生在充分討論和分享后再加以點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也提示我們,對心理活動課而言,更多的是讓學生先體驗、感受、充分分享后,教師再作適度的引導,寫作參考效果可能更好一些,這樣也避免了定勢思維的影響。雖說課堂上的游戲是預設的,但學生的感悟和思考卻是從活動當中得來的,生成它不是教師一個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建構。
3.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支架式教學法”:圍繞“概念框架”的自主學習;“拋錨式教學法”:圍繞“真實問題”的自主學習;“隨機進入教學法”:圍繞“事物多面性”的自主學習等。在實際教學當中,常用到的是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創設的情境要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中去,成為課堂的主人。
建構主義認為,學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實際情境中或者在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中進行學習,直觀、生動的形象能有效地激活并喚醒原有認知結構(Schema)中的相關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習者能夠“同化”當前的新知識,實現意義的建構;如果原有認知結構中沒有相關信息,不能同化新知識,那么學習者便對其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即通過“順應”來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同化”與“順應”都離不開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論文網經驗與表象,情境創設則為個體提取認知結構中的這些知識、經驗與表象創造了有利條件。
如前面提到的教學設計導出主題后,直接讓學生討論“如何超越自我”這種大而空的問題,學生一下子可能很難說出什么,缺乏真情實感,也難以留下深刻印象。在課堂上教師設計了一個裝滿水的杯子還可以裝多少枚回形針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得出超越自我需要打破不可能的思維模式,需要我們敢于嘗試的感悟。一切水到渠成。所以,心理活動課教學情境應盡量為真實情景,以利于學生方便快捷地通過“同化”與“順應”完成對新知識和新技能意義的建構。
另外,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它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因素,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教學設計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求知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交互過程中去完成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最終通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每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愿學、樂學、會學、寫作參考善學的目的。
二、心理活動教學設計的方法與步驟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心理活動課教學由“創設情境”“協作探究”“分析深化”和“拓展強化”四個步驟或環節組成。這四個步驟或環節構成了一堂課完整的教學活動或過程。下面筆者以《性,你善待了嗎》為例,對上述教學設計思想和模式進行簡單的闡釋。
1.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是建構主義下心理活動課課堂教學的步入步驟。根據教學內容,這一環節可以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以聲像結合的表現手法,向學生展示真實、有趣的問題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產生學習和探究的動機,豐富情緒體驗。
例如,青少年性教育是不可回避的話題,如何與高中生適時、適度地探討性這樣的敏感話題,這是一個難點。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觀看香港影片《早熟》的片段,片中的主人公是某高中的學生,他們偷嘗禁果,意外懷孕,找到一家私人診所想墮胎,由于害怕手術沒有做好,最后找到其母商量如何處理這件事情。通過形象而有故事情節的影片,讓學生在觀看中體驗和感悟同齡人的經歷,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共鳴。
2.免費論文協作探究
在“協作探究”環節,教師可以提前將班級的學生隨機分成若干組,每組4~6人。學生小組對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小組報告人將全組的意見集中反饋,組內其他成員加以補充。
“協作探究”是漸進步驟。教師可以通過課前給學生設定任務,課上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這種“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理念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在群體中,允許觀點和方法的碰撞和交鋒,但最終需要群體成員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完成—個具體的任務。
3.分析深化
對于性這方面的問題宜疏不宜堵,讓學生了解一些性方面的安全措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減少未婚先孕的可能。在討論完影片中的問題后,教師又提出兩個現實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如何避免性行為的發生?必要的安全措施有哪些?這樣能讓學生對性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產生自己的觀點。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責任是把握好課堂的節奏以及重難點的處理,引發學生思考。
“分析深化”是展開步驟。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向學生提供學習的資料,然后由學生自己完成知識的建構。
4.拓展強化
該課的最后環節是“愛情水”拓展體驗,請每個學生拿一杯不同顏色的水,和不同的同學互相交換水的一部分,并觀察最后有什么樣的結果。學生們很快發現隨著與別人交換得越多,手中那杯水會變得越來越渾濁,心得體會根本辨不出原來的顏色。學生在拓展體驗中感悟很深。
“拓展強化”是結束步驟。教師通過對問題解決的思路、方案和過程的評價與反思,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技能的掌握。
總之,作為新世紀的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大膽地引進和創新。建構主義理論作為西方教育心理學中流行的教學理論,為建構和指導心理活動課教學提供了一種有意義的借鑒。
- 上一篇:高中生人際關系及成績關系研討
- 下一篇:心理教育的探討述評
精品范文
10建構主義的學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