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論下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

時間:2022-01-14 10:45:30

導語:幸福論下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幸福論下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

摘要: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社會幸福與個人幸福相互脫節、心理幸福與道德幸福混為一談、幸福的內容與形式相脫節、幸福追求過程與結果出現偏差等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格的完善,實現個人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幸福理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社會幸福與個體幸福有機統一,注重心理幸福與道德幸福有機結合,注重追求幸福的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注重幸福過程的體驗與結果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幸福論

幸福是人們一生的追求,是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終極目標。心理健康教育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情緒調控,培養心理健康意識,逐漸學會與他人、與社會和自然和諧相處,其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幸福的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幸福論為指導,確定價值取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

一、實現人生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追求

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價值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幸福與心理健康兩者有機統一起來。第一,實現人生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然價值追求。諾丁斯指出“幸福和教育有著內在的聯系,幸福應該是教育的一個目的,好的教育應該對個人與集體的幸福有所貢獻”〔1〕。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它應該達成教育的整體目標。第二,社會發展要求把人生幸福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價值。當前,中國社會在急劇發展中出現很多問題,貧富差距拉大,而心理感受與物質水平有很強的相關性。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著眼點在于病態的心理糾正與治療,心理咨詢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排除心理問題和危機干預上,而忽視了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指導。學校中學生需要心理咨詢的人數不斷增加,可進入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的學生卻越來越少。學校心理咨詢是心理教師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企求解決問題的學生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但心理咨詢者往往站在一個教育者的角度,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提供學生所需要的服務,學生的幸福感在這個過程中就難以得到提高。

二、探析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

學生的幸福問題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重點和研究熱點。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對學生心理幸福的關注,幫互助學生實現人生幸福。以幸福論為基點來審視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發現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社會幸福與個體幸福相互脫節

從理論上講,社會幸福與個人幸福的統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社會幸福為個人的幸福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社會大環境,但是現階段的中國,著重強調社會的幸福而對個人的幸福關注較少。“和諧社會”“小康社會”都是從政策方面對國家的整體發展所做的一個整體規劃。我國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階段,有很多問題還有待解決,人們的幸福感指數不高在其中也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通過各種心理學教育手段來幫助學生從實際出發,學會把握人生幸福,做到心理適應、人際和諧、幸福成長與社會和諧統一的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維護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實現個人幸福,更在于它面向全體學生,面向社會,全面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水平,達到社會幸福。這樣,社會群體就應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既然社會群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那么所采取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也應該是針對全社會,至少是針對某一群體的。學生是我們社會的一個重要群體。以往,以心理問題為取向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認為“疾病與健康狀態是兩種對立的狀態”〔2〕,消除了疾病就意味著得到了健康。每年開學,很多學校都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篩選出有嚴重心理問題甚至有可能出現自殺問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工作對象是少數甚至個別有嚴重心理障礙與疾病的學生,其他絕大多數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幾乎被忽略,從而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來越被動。學生的個體的幸福在缺乏關注的環境中也很難得到保證。

(二)心理幸福與道德幸福混為一談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界很多人都把心理與道德問題混為一談,沒有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在實踐中,很多教師把學生的道德問題誤認為是心理疾病,或者把心理問題道德化,以至于在道德講堂中講解心理疾病的各種判定標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進行思想教育。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把心理幸福等同于道德幸福。1988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國中小學德育目標:“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3〕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4年8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明確指出:“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4〕心理健康教育被視為德育的一個途徑,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有效補充。在學校中,一旦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就將學生歸類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很少用比較科學的心理方法來輔導。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經常性的舉行講座等等措施來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以一個高姿態的形式來傳播心理健康的心理學常識,這是用道德教育方式進行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以溝通為基礎,使人們能夠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同于道德教育,但是也不能與道德教育相互排斥。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相脫節

幸福觀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是協調一致的。現在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大多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學習心理指導、情緒調整、自我管理、人際關系指導、耐挫能力培養等。當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確實在關注學生的人格發展,關注學生的當下狀態,其目的是要幫助他們學會做一個幸福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觀內容的多樣化決定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復雜化。但是我國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具體實施方式和體系卻不統一。這就導致了心理輔導作為一種萬能化的方式來處理所有的內容。教師過于注重心理輔導的方法應用和程序的設置,對于預約流程、咨詢時間和次數以及問題的設置都進行了結構化。這些形式化的設置和流程導致教師對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忽略。在對學生的心理疏導中,教師往往對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重點關注,致力于幫助他們消除阻礙其實現當下幸福的主客觀因素,而對人生幸福的豐富內涵卻忽略了。

(四)幸福追求過程與結果出現偏差

根據幸福理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受教育的結果是否幸福很關注,而且對他們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是否幸福也同樣關注。現階段的中國,心理學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較單一死板。教材體系與教學內容不明晰、課堂教學設計不透徹、教學條件不完善、師資力量投入不足等問題的存在讓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本真的面目。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局限在書本框架范圍內,在課堂上努力向學生灌輸一些積極情緒的調節方法、職業規劃方向等或講述心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系,要求學生記憶生疏的心理學概念、原理和基本規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變成了枯燥的知識傳授,簡單的知識灌輸,不但起不到提高學生的心理幸福感的目的,反而導致了學生對心理健康認識的誤區,以及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感。從目的、過程和結果來看,單調的課堂教學內容和呆板的教學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變成了學生的“痛苦的源頭”。

三、明確幸福理想,澄清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格的完善,實現個人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幸福理想。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需要在個體與社會的主體維度,生存與存在的目的維度,理性與非理的內容維度,以及結果與過程的結構維度之間均衡調節,互相兼顧。

(一)注重社會幸福與個體幸福有機統一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在總結以往的理論觀點和在實踐中的認識的基礎上,認為“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是互相聯系,相互依存的,是辯證統一的關系。”〔5〕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只關注群體,也應該關注個體,幸福的個體才有利于群體的幸福。如果不幸福的個體增加,那么群體的幸福也難以保證。另一方面,社會幸福對個人幸福有明顯的決定作用,能大大提升個體的幸福感,幸福的濃厚氛圍也容易讓人產生幸福的感覺。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心理“既不來源于獨立于某一主體之外的客體,也不來源于客體之外的某一主體,它來源于主體與客體之間不能分離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話講,來源于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6〕。可見,社會幸福與個人幸福緊密相連,社會幸福是個體幸福的基礎和支柱,個體幸福離不開整個社會幸福感的提升。社會幸福無法實現,個體幸福也失去支撐,難以長久,個體人生目標的實現依賴于社會幸福的背景和條件。學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承載地,一方面,應該營造濃厚的幸福氛圍,讓學生在幸福的感染下接受幸福的教育,在實踐中感受幸福。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堅守提高教師的幸福感的前提,教育應是幸福的教育,教師正是幸福教育的指導者,教師要先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水平,然后才能對學生進行幸福教育。另一方面,學校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社會的、大眾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觀,并鼓勵學生為了這個理想不懈奮斗,讓學生意識到在實現個人的幸福之后,也要追求更高的幸福,那就是社會幸福。其次,在關注社會幸福的同時也要關注個體的幸福,不幸福的人總有它不幸福的原因,而且這個原因因人而異,要讓個體幸福就應該對癥下藥,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應該發揮它的積極作用,最好做到藥到病除。在提高個體的幸福感水平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格。大量研究表明,“幸福者大多擁有樂觀、外向、自尊和內控這些個性特征,這種個性使得樂觀者比悲觀者更易達到目標并獲得成功。”〔7〕同時,要提高學生對主觀幸福的認知能力,要樹立正確的幸福標準,構建健康的人際關系網絡,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感受幸福。

(二)注重心理幸福與道德幸福有機結合

幸福,是人們自覺到或感受到自己的目標或理想實現后所產生的精神滿足。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雖然在教育目標上有所差別,但是它們在實現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的終極目標上是一致的。二者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可以融合的地方,特別是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能夠以各種活動或者小組合作學習等相似的方式展開。正確對待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優劣互補,充分發揮兩者的積極作用。在教育內容上尤其可以有機結合,道德教育主要以思想品德課作為主要的手段,而且這門課受到了學校、教師及學生的關注,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貫穿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課中去,以一種比較正式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調節自己的情緒,面對各方面的挫折,正確選擇自己的職業。很多時候,心理問題與人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幸福就在于成為有德者和心理健康者,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是達到幸福的手段,是幸福的目的。

(三)注重追求幸福的內容與形式有機結合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學生豐富的生活環境,以及心理問題產生的背景和個體的差異性。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實際工作中的因材施教要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激勵學生或處罰學生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找到病源,才能藥到病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教育,不能過于強調灌輸教育,內容也不能過于乏味,這就要求形式必須要多樣化。在心理健康課程中要以積極的主觀體驗為重點,在確定課程主題時,可以選擇一些比較具有啟發性的主題。課程的內容要生活化,要能夠體現幫助學生實現個體幸福的主題,要能夠把個體幸福與社會幸福有機結合。要了解學生的性格、氣質及能力等進行有針對的個性化教育,采用的形式可以有角色扮演、討論、心理測量、行為矯正等心理學方法,也可以采用課堂教育、小組討論、走進學生宿舍、家人同學之間互寫感謝信等進行積極主動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還可以通過聯網、電視、廣播、報刊等多種渠道,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育人功能、宣傳功能、導向功能,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宣傳,普及心理衛生與心理保健知識。

(四)注重幸福過程的體驗與結果的有機統一

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旨趣不僅僅是為了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學習心理調節方法,也是為了人生的幸福。可以說,“為了幸福而教”是心理健康教師開展各種心理輔導活動的重要價值取向。“為了幸福而學”應該成為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目的。幸福是一種感覺,是個體在實現人生目標或者達成某一愿望之后的一種快樂的主觀體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幸福,學會體驗幸福,學會珍惜人生的幸福,達到個體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社會幸福的指數和社會幸福的環境及其條件,要幫助他們積極體驗當下的社會幸福,在社會幸福的背景下,學會去調節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奮斗,逐步地實現個體的幸福。在心理輔導中,要通過各種手段,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要幫助他們積極接受“正能量”,創建幸福分享氛圍,要從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的角度,讓學生體驗“中國夢”和“個人夢想”的一致性,幫助他們把個體目標與社會目標有機統一,從而實現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終極目標。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是幫助學生體驗人生幸福的教育,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通過生活體驗來加深對幸福和健康的理解,做到幸福和心理健康的有機統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幸福中開展教育,在教育中體驗幸福;通過教育創造幸福,通過幸福促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為幸福人生奠基。以學生幸福為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靈魂。在幸福的課堂上讓學生體驗到無限的遐想、好奇的追問、驚嘆的創造、情感的互動、理念的沖撞、思維火花的迸發、潛能的釋放和個性的張揚。課堂便真正成了學生生命成長的溫床、精神發展的殿堂。

參考文獻:

〔2〕胡春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實現過程中的障礙因素分析及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5):459-461.

〔3〕曹新美,劉翔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積極心理學取向〔J〕.教師教育研究,2006(5):65-69.

〔4〕朱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高教,2007(3):95-97.

〔5〕楊麗媛.試析馬克思幸福觀及其現代教育〔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2.

〔6〕左任俠,李其維,主編.皮亞發生認識論文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86.

〔7〕余支琴.美國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7):77-78.

作者:韋耀陽 李保強 單位: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