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03 09:05:51
導語: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初中階段是個體一生發展中的重要時期,初中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則是這一階段日益引起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想要更好的推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首先就要了解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狀況;之后合理規劃應講授的性知識的內容及方式;合理引導異性間情感的發展;同時注重約束初中生性行為的發生;最后引領性道德教育的方向。只有如此,才能促進個體更好的發展,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關鍵詞】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階段是個體一生發展中的重要轉折時期,因為青春期的到來,個體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以第二性征的發育為明顯標志的發展變化往往會給個體帶來極大的困擾和問題。因為對性發展引發的某些現象的不能理解,部分初中生會選擇一些不適當的途徑去獵奇或嘗試,于是導致了近些年來初中生性犯罪或性過失的數量在急速上升。為了更好的幫助初中生們度過這一危險的迷茫時期,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日益彰顯。在我國,傳統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經歷了最初落后的回避方式后,現代的教育學界早已意識到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勢在必行。從1988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家計生委聯合發出了《關于在中學開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開始,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正式揭開了序幕。二十多年來,初中階段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地更多是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或生理知識教育中進行的,效果差強人意。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春期性教育會更多以說教為主,引導學生不要早戀或犯下與性相關的錯誤,結果往往導致學生的反感和不以為然;以生理知識為主導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也會因為種種原因,通常有太多隱晦,這種枯燥的生理講授,一方面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共鳴,另一方面也難以滿足學生的知識需要。因此迄今為止,初中階段的性心理健康教育還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縱觀世界,國外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是在實踐中探索,無論是瑞典、日本還是美國、英國、荷蘭,各國也都希望能找到符合本國文化、風俗、國情、信仰等條件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在開放與保守中“度”的把握似乎成為性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在借鑒國外理論以及先前性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眾多的一線教學的實踐與反饋,研究發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就可能更好的推動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
一、了解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現狀
這既包括學生身體尤其是性發育的狀況,也包括學生相應的心理發展狀況,同時也要了解學生現有的性知識水平以及需求內容。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媒體的廣泛存在,讓曾經一度神秘的性知識及性消息不再是一種禁忌,學生總能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相關的知識,但由于年齡和知識經驗、理解能力的局限,許多學生對自身變化的體驗及獲取的信息還是懵懵懂懂。其中以初中一、二年級尤為明顯,因此在這一時期進行知識的普及就更加的及時和必要。
二、規劃性知識的講授
首先,要針對學生性知識上已有的基礎和不足,以專業的態度講授相關的性知識。一直以來,性知識始終是讓人覺得難以啟齒的話題,無論是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的聽講,一旦講授的內容過于深入,就會讓人覺得難堪。研究發現,如果性知識的講授過于刻板生硬,并單一圍繞性生理知識展開,就會加劇這種感受。但若換一種方式,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以平常的語氣及心態娓娓道來,將性視為一種發展中的必然階段,并對其展開一些美好的聯想,如身體發育成熟后的美麗、愛情的美好、婚姻的美滿、孕育后代的幸福等,之后再引導學生對性別角色產生認知、體會和期待,就能讓學生打破性的狹隘認知,以坦然的態度來面對這一問題。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進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知識講授的過程中,要盡量全面的講授性方面相關的知識。這既應該包括人體生理結構的組成和發展,如性器官的介紹;也應該包括青春期發展中個體會面臨的敏感現象,如遺精、手淫、月經、性幻想等。只有讓學生了解這一切都是成長中的必然經歷,通常不會對身體有傷害作用后,學生才能正確對待這些現象,而不是對其產生恐懼、罪惡等不好的態度。為了避免這些內容講授過程中的尷尬,男女生分開授課是較好的選擇。再次,知識講授中可以適當介紹一下異性的生理結構特點,這樣一方面可以緩解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生理為前提,適當講授兩性交往中要注意的事項和交往的合理范疇。此外,在對異性進行介紹的過程中,可適當讓學生聯想到周圍的異性,如父母、兄弟姐妹之類,讓學生在這些普通的異性交往中體會異性交往的正常模式和注意事項,進而將所有的異性交往常規化。最后,講授的過程中可以配以相關的圖片及視頻演示。圖片及視頻的選取既要具備科學性,又要具有現代性。許多國家在進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都會選取一定的影像資料作為輔助,但資料的開放性達到什么程度要以本國的國情為前提。圖片既要能展示所要顯示的內容,又要能達到文化習俗所能接受的限度,讓學生在新奇中獲取信息,從而引發學生求知的樂趣。[2]
三、引導性情感的發展
當初中生的生理發育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發個體心理情感方面的需求,產生對異性的關注和好感。于是男女生之間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對于這種微妙的情感,有人將其視為友情的繼續,有人將其視為愛情的萌芽。其實在初中階段,很多初中生們自己都在困惑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感。但在很多學生自己都沒想清楚的時候,許多成年人就將其習慣性的斷章取義為早戀。繼而帶著種種的恐懼和擔憂,許多家長或進行苦口婆心的勸阻,或進行疾風驟雨的打壓。但無論哪種形式,都忽視了這個階段學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初中階段個體的逆反心理尤為明顯。于是在家長老師的種種反對下,反而更可能導致學生在情感方面的無中生有和弄假成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理性的看待青春期階段的異性交往,對青春期萌發的性情感要順勢引導。首先,教師或家長要明確青春期階段的異性交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像小學階段或成人有正常的異性交往一樣,不要首先就先入為主的為其貼上標簽;其次即使發現交往過程中存在著部分異常的表現,也要從情感上接受這種現象的合理性。因為從青春期開始,初中生的心理發展中就已經有了性的萌芽,任何對異性產生的好奇和好感都是發展中的必然表現,在接受這種感情存在的基礎上,再適當引導學生考慮自身未來的發展,發生親密情感后個體要面臨的責任、以及日后要承擔的任務等,讓學生學生自己理性思考、理性處理問題。
四、約束性行為的發生
在國外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人們已經將性行為的發生視為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人們在強調約束自身行為的過程中,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在行為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我保護。以我國中學生的發展現狀來看,人們即便無奈但也開始正視這一現象的存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對于這一現象,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在這個年齡階段發生這樣的行為還為時過早,之后可以通過一些已經發生的同齡人的案例讓學生看到這一現象可能帶來的危害。如現在網絡上有時會報道出的未成年人過早性行為帶來的身體影響;早孕導致的后續的學業問題、生活問題、原生家庭的問題等;日后個體對未來愛情、婚姻的態度觀念;還有部分未成年少女墮胎后導致的終身不孕等;以及男生也可能受到的侵害等。以上問題不僅對初中生現在可能產生身心的影響,而且還可能導致個體對未來生活的不良影響的延續。希望這類警示能讓學生警醒并進行自我約束,使其明白有些行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最后也還要在課程過程中教給學生一些可能遇到危險的情境,以及一旦遭遇這些情境如何逃脫和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五、引領性道德教育的方向
研究發現,許多中學生的性過失或性犯罪均源于性道德的偏差。學生性道德觀念較弱,缺乏責任感,性法制意識淡薄,缺乏合理的性道德教育的引領,于是在性的認識上走入歧途,進而引發盲目沖動的情感及行為。對于這一現象,心理健康教師要對其進行價值澄清,對其價值觀、道德感進行心理疏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性道德教育就是讓初中生們真誠尊重性問題,學會約束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初中階段的性道德教育不同于成人面對的性道德,雖然它不涉及到戀愛、婚姻、生育、撫養后代、維護家庭以及忠誠配偶等復雜的問題。但個體依然要從責任和尊重的角度出發,明確學業和愛情之間的關系,學業在該年齡階段依然是第一要務。此外,任何情感行為都要以尊重對方為前提,同時自尊自重,以理智駕馭自己的行為。只有明確這些內容,中學生的性道德教育才能做到教育有方向,培養有目標。[3]
綜上所述,青春期是個體自我覺醒、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時期。步入青春期,合理地、純潔地認識自然發展的秘密,開展適當的性教育,以科學道理對青少年闡明與性相關的話題,引導異性正常交往。唯有如此,才能加強中學生性道德觀念的培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意識到兩性問題的社會責任和后果,用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
作者:徐杰 單位:吉林省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系
參考文獻:
[1]梁樂明.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馬紅芝.教育實習微課程的開發與應用[D].2012.4.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中國微課[OL].www.cnweike.cn.
[5]陳巧芬.認知負荷理論及其發展[J].現代教育技術,2007,(9):17-19.
[6]胡鐵生.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2013:36-41.
[7]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9-21.
[8]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9]Shieh.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26):A1,A13.
[10]黃建軍.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3,5(17):31-34.
[11]阮曉蕾.微課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探索[J].百花園地,2013,4:152-153.
- 上一篇:薪酬管理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
- 下一篇:工程監理單位的財務管理與合同管理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