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時間:2022-11-29 03:28:12
導語:淺談小學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以教材內容為主,心理健康知識為輔進行融合性教學
傳統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采用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不僅導致學生對道德教育理論知識掌握薄弱,而且思維逐步固化,學習壓力較大,逐漸削弱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產生心理問題。為了有效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道德教育教師要能夠以教材內容為主,心理健康知識為輔進行融合性教學,從而引導學生能夠在具體實踐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并由此獲得道德教育知識,提高道德教育學習效率,最終達到一舉兩得的教學目的。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如下方式: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選擇上,特別是在班級或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選擇既是個體心理健康的核心,又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心理基礎的健全人格為中心的內容。諸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為什么活著”“我想參加到班集體中去”等。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從道德教育的視角中尋找一些合理的思想方法,主動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清一些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念。最后,每周在道德教育課堂中給學生分享一位道德楷模的事跡,促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及心理狀態。
二、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將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整合
教師在教學中要認識到,道德教育理論唯有結合實踐才能發揮其功效,心理健康不僅存在于課堂之上。因此,教師不可以只將目光局限在課堂上進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重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能夠從生活中獲得感悟,有效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狀態[1]。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的鍛煉,學生就能夠真正學會調節心理健康問題,并深刻認識掌握道德教育教學知識,促進個人發展。例如,邀請學生在周末的時候和筆者一起參與了“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潔工”和“綠色環保校衛隊”等活動。學生的道德發展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實現,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從中獲取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責任心,使學生形成“對社會講公德”的美德,成為現代文明情操與道德行為基本一致的社會人。另外,學生參與這些認知性實踐、社會性實踐,能夠獲得和諧發展,極有利于學生形成心胸寬廣、樂觀豁達、進取向上的品質,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配合下進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家庭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環境之一,學生的道德教育觀念常與父母的日常德行相關聯,而家庭情況又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反向作用于學生的道德教育實踐。因而,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在學校的表現,還要注重學生在家庭內的表現。因此,教師需要和學生的家長進行積極主動的溝通,并和家長形成默契的配合,促使學生在家庭可以獲得和學校同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2]。為了有效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定期邀請學生家長進入校園進行交流,并鼓勵家長參與親子活動。學生與家長更多的互動,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態的良好保持也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教師也應定期家訪,深入掌握學生家庭教育狀況,并與學生父母一同制定培養方針,通過家校合作,將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層次地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道德教育教師,要認識到小學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重要性。教師不僅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課余時間進行先進教學理念的學習,而且需要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有效參考班級學生的現狀。由此,學生才能夠在小學階段真正促使自身的道德教育素養與心理健康狀態達到社會的要求,并為今后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作者:王曉莉 單位:蘭州新區秦川鎮保家窯小學
參考文獻:
[1]孫劍.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經驗分析[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6(3):186,188.
- 上一篇:農田水利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淺談孕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