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時間:2022-05-24 10:43:30

導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是傳統心理學的革命和里程碑,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內容的新興科學。它運用科學的原則與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積極取向的心理學,以人的積極心理品質為研究對象、關注人的健康、幸福、和諧、發展。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紀30年代,劉易斯•麥迪遜•特曼關于天才及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卡爾•榮格的關于生活意義的研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andpersonality)中就提倡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人本主義思潮(Humanitarianism)所激發的人類潛能運動(Humanpotentialmovement)對積極心理學運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在物質條件極大改善的同時,人們的生活質量并未得到應有提高,精神追求也相對落后,負面心理頻繁出現,而傳統的心理學理論似乎只把人視為動物或機器,而忽略了人內在的潛力和主動性[2]。積極心理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1999年11月,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首府林肯市召開的第一次積極心理學高峰會議,會議明確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即成為世界性的心理運動。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以斯里格曼和斯克森特•米哈利2000年1月發表的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Introductiontopositivepsychology)為標志。積極心理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成為一種世界性潮流,受到心理學家的關注。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一般而言,提到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總會有類似這樣的描述:“高職學生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是性格不佳、品行不良、情緒波動和學習困難四種類型?!倍呗毿睦斫】到逃ぷ鲃t多是進行心理健康測試和定期或不定期的以班級為單位的心理健康排查,從而發現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進行引導與輔導,幫助他們擺脫困境,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因此,現階段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是:把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個別有心理問題或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身上,而忽略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導向———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人的“積極品格”與“潛力開發”,其目標遠高于現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把“只有體質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一個人身、心都健康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健康的人”作為工作信條,這是毋庸置疑的,真正健康是指有著健康的體魄和積極、良好的心態,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而積極心理學的引入,是對現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補充,在積極干預有心理問題(傾向)學生的同時,從積極的角度觀察、引導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積極心理因素的比例,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與發展,促使學生心理水平的整體提升。

三、積極心理學在高職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應用

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的體驗”和“幸福感的獲得”,不僅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所研究“缺失”“缺陷”與“傷害”等予以過多關注,還應將關注點放在“挖掘人的潛能”“力量的獲得”和“美德”上。(一)積極人格的引導與培養。人格是影響一個人成長與幸福生活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對人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都有著極大影響。高職院校的學生處在由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關鍵期,人格特質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較強,是形成積極人格的重要時期,也是個人成功與美好生活的基礎形成期。積極心理學指出,積極人格形成的途徑是通過刺激與強化,使個體表象及潛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現,在成功、成績、成就、自我滿足、創造價值和他人積極評價中,逐漸形成積極的人格?,F階段,高職學生就讀高職院校的原因多為“成績期望不高”或“高考失利”,而非個人高考的第一愿望(不是志愿)。因此,高職學生自接到高考錄取通知書起,就存在“低人一等”的負面情緒,再加上初入大學,學習、生活、工作、人際交往等方向受到影響,較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傾向)。主要表現為生活目標缺失、情緒波動大、意志力薄弱等。2015—2017年,在某高職院校的入學心理測試活動中,心理工作者使用SCL-90心理自評表對學生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在校生絕大多數人狀態正常、心理健康。因此,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只是將工作重點放在少數存在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身上,而應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上。高職學生積極的人格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①引導學生加強反思,發現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并運用到生活、學習當中,為自己與他人創造價值,增加積極體驗,形成良好的認知方式;②注重家庭和諧與團隊合作,加強高職學生的生活能力培養,注重感恩教育,培養學生溝通合作能力與分享意識;③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構建完善的支持系統,為學生提供施展空間,引導學生參與校園管理,培養學生主人翁和擔當意識。(二)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構筑心理健康保護機制、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礎和保證,它主要包括滿足、滿意、樂觀、快樂、愉悅、希望、認同等??赏ㄟ^以下幾種方法促進學生積極心理的形成。首先,通過宏觀認知教育,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宏觀教育就是對相關問題的呈現,引發學生個體的思考,在(潛)意識層面重構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如“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個人包括曾經的‘偉人’也都是滄海一粟”。宏觀認知能夠使人在更高的站位上思考人生,會改變人的價值觀,淡化不如意之事。其次,通過點滴錯誤的糾正與積累的“心理創富技術”,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如“每天進步一點點”。最后,參加有益的活動或運動。這些活動可以是體育鍛煉,以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團隊合作、果敢堅定的品格;可以是藝術活動,通過創作與欣賞音樂、美術、影視作品等,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與熏陶,使學生形成高雅的情趣;可以是社會實踐活動,在服務社會大眾的同時,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思想、品格等多方面的提高,認識社會與人的積極方面,增加積極的情感體驗。(三)積極組織系統的構建。上述兩個措施是從高職學生個體角度構建積極的心理,而另一個重要的措施則是從整體,即組織系統出發。正面、積極向上的組織環境是高職學生構建積極心理素質的基礎,是其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載體和營養的來源。校園文化作為學校課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是深遠的。學校教育及其附屬設施,如校風、學風、管理體制機制、住宿、飲食、衛生等,直接影響學生生活、學習、工作的方式與效率,影響著學生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延續。學??沙闪ⅰ靶@文化領導機構”,制定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組織協調各部門工作,齊抓共管。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開展,為其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高職院校將教育活動和社團活動進行有機結合,營造良好的校風學風,使學生在積極的校園環境中得到熏陶與成長。與此同時,學校還應通過校園的各種媒體,如網站、新媒體終端、校園App或公眾號、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墻報、黑板報、展示櫥窗等,通過“控制我的小情緒”“自信心的培養”等主題或積極的人物事跡,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學知識的介紹與滲透,幫助其適時調整心理狀態。除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還應轉變工作作風,改變傳統觀念,鼓勵教師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進行積極心理引導,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始終被包圍在積極的心理體驗之中,學會健康、快樂的生活和學習。(四)心理健康課程的改革。第一,修訂教材,完善教學內容。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具有“普適性”,沒有符合高職學生認知特點的針對性教材。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結合積極心理學,編寫適合所教學生特點的積極心理學特色教材,著力從幸福感提升、生活滿意度提升、心理潛能開發、學習能力提升、創新能力培養、情緒管控、自信、人格完善、價值觀引導等方面進行突破。第二,使用更多積極案例,盡可能消除學生負面情緒。第三,創新考查方式,將煩瑣冗長的作業轉變為實踐作業,提高學生積極情緒的體驗。第四,創新教學方式,將教學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學習、翻轉課堂等形式,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同時,可以將實踐活動、影片賞析、游戲等引入教學,使教學活動積極生動、靈活多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結語

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積極探索、踐行,依據積極心理學,采用多種方法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趙蘭君.淺析積極心理學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7(31):286.

[2]沈晶.淺談積極心理學取向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J].現代職業教育,2016(34):185.

作者:丁文娟 單位: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