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網絡信息的影響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19 03:20:00

導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網絡信息的影響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網絡信息的影響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網絡信息服務;認知鮚構;情報學認知觀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推動下才發展起來的教育學習理論。在網絡環境下,為了更有效地促進信息用戶認知發展,建構信息意義,我們借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創設學習環境的方法。提出了“創設信息服務情帚”和“協作與會話”兩種網絡信息服務方法。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我們個人的世界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構建的,由于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于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

(一)基本概念

圖式,是建構主義理論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動的框架或組織結構。圖式是認知結構的起點和核心,或者說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礎。因此,圖式的形成和變化是認知發展的實質,認知發展受三個過程的影響:即同化、順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學習個體對刺激輸入過濾或改變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在感受刺激時.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順應,是指學習者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當學習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來同化新的刺激時,便要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適應環境。

平衡,是指學習者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

(二)基本觀點

皮亞杰關于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人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牛改變的過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認知個體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人能用現有罔式去同化新信息時,他處于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或修改或創造新圖式(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人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信息服務的關系

(一)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興起的原因來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雖然在上個世紀中期就由皮杰和維果斯基奠定了基礎,但是為什么到了9O年才興起?建構主義在上個世紀9O年代興起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有密切的關系。由于信息技術發展可以為信息表達提供豐富的媒體元素,可以為信息展示提供一個可以超越時的信息空間。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新興的信息技術作為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理想學習環境下的認知工具,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所以隨著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才使建構主義理論走出心理學家的“象牙塔”,開始進入各級各類課堂,成為支持多媒體和網絡教學以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論基礎。從這個背景來看,我們可以認為是信息技術推動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從理論走向實踐,反過來,我們可不可以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實踐經驗用來指導信息服務呢?

(二)從情報學認知觀的角度來看

我們為了能夠清楚地揭示學習與信息服務之間的關系,這里再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建構主義學習觀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認知結構(皮亞杰稱為圖式),有時我們也稱它為知識結構。我們下面就分析信息與認知結構的關系。

英國信息學家布魯克斯曾提出了著名的信息與知識基本方程,以闡述信息與知識結構之間的關系,并由此給出信息的定義:“信息是能改變人們原有知識結構的那一小部分知識”。這就是說,信息對接收者的主要影響是改變其原有的認知結構。那什么是認知結構呢?“認知結構是指一種反映事物之問穩定聯系或關系的內部認知系統,或者說是一個人的全部觀念內容的組織。人的認識活動按照一定的順序形成發展成對事物結構的認識后就形成了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人主動參加獲得知識的過程,主動對進入感官的信息進行選擇、轉換、存儲和應用。也就是說人可以積極主動地選擇知識,記憶知識和改造知識,而不是一個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者”。認知學習主義認為學習只有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樣。個人的學習都是通過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去積極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從宏觀方面分析,信息對認識結構的影響和作用,存在以下三種形式。

其一:認知結構能解釋、說明的信息。當新的信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之問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但沒有根本的沖突時,要適當地改變原來“結構”中的某些部分,調檔成適當的“新結構”。現實中人們往往窬易接受與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相關的信息,并借此對自己的認知結構進行補充和更新。

其二:與認知結構毫無關系的信息。當新的信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之間幾乎不相關,就無法改變原來“結構”中的某些部分形成“新結構”。現實中人們在荻得與原有知識結構無關的信息時,往往如過眼州云,習慣于保持自已原有的認知結構。

其三:認知結構不能解釋或與之相矛盾的信息。人們在獲得與臼已原有知識結構相反或相矛盾的信息時,常常面臨十分困難的選擇。一種是追根究源,否定自原有知識結構中不科學或錯誤的東西,代之以科學先進的知識,實現知識結構的一次飛躍:一種是抱殘守缺,,人去一次重要的知識糾錯更新的機會:再一種則是盲從,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使原有的知識結構受到極大破壞,這可能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很大危害。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網絡信息服務中的應用

源自認知主義,在信息技術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相整合”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多實踐經驗。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實踐中如何創設學習環境的方法,如“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這些支踐經驗可以為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提供可以借鑒的經驗。

另外我們從信息服務的角度來看,信息服務除了為信息用戶提供具體而有使用價值的信息內容外,最核心的是要激發信息用戶的情感因素,促進用戶對具體信息內容價值的認知和體驗,形成與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的認知結構。網絡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和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和方便信息獲取手段。這為用戶與網絡空間交流互動以及用戶認知潛能的發揮提供了必要條什,但也由于網絡空問結構呈多維網狀結構和無限擴展性,導致用戶信息活動時面臨空前復雜的認知選擇,這必然增加對信息環境方面的認知負擔和信息超載。此如何減輕用戶認知負擔,增加用戶情感和心理體驗.提高用戶在信息服務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忡可以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創設方法。

(一)創設“信息服務情景”

網絡信息服務環境中的“服務情境”必須有利于用戶對所需信息意義建構。從信息牛態學的觀點來看,信息用戶是信息牛態環境中認知的主體,是信息意義的建構者。信息建筑師的作用是幫助信息用戶理解信息,促進信息用戶建構意義。并不是僅僅要求信息建筑師直接向信息用戶傳遞信息。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信息服務理論來指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然不合適宜。這里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信息構建理論融合的觀點出發,提出如何創設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情景”。

1、多種媒體元素融合,多利-形式展示信息主題在網絡信息空問中最核心的信息表征方式是超媒體方式,可以把信息實體分割成由文本、圖形、音頻、視頻、動畫等信息單元組成的節點,按照符合用戶“聯想”的方式組織成概念間的網狀結構,靈活建立不同的通達路徑。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路線在網絡空間中較為自由地訪問有關信息,從而使用戶能夠產生一個“浸潤”感覺。這樣用戶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中通達同一個概念,多種感覺通道同時作用,平行處理的信息蛀更加巨大,有利于激發并調動用戶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來選擇、探索、加工新信息,建構其意義。具體實現的手段可以采用XML作為底層技術支持。建立主題圖的方式(TOPICMAP),把具體任務或信息內容分成互相關聯的概念網絡。

2、建立隨機通達路徑。信息構建先驅Wurman先生一再強調,信息構建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使信息可訪問。在這里為創設信息服務情景需要,不僅要求信息可澇問,而且要求隨機通達。在網絡環境下,信息用戶類型多樣,知識背景各不相同,任務目的多種多樣,如何才能把從網絡“四面八方”來的用戶引導到具體的信息內容上去呢?也就是要為不同信息用戶建立不同的信息路徑,進入到相同的信息內容中去,這是信息建筑師必須考慮的問題。要實現不同路徑條件下,使信息可以訪問這一目標,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建立語義導航系統。關于如何建立語義導航可參見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張玉峰教授的論文《基于Ontology的語義導航研究》。

3、建立認知地圖。認知地圖是表征環境信息的一種認知形式,是人們通過多種手段獲得空問信息后,在大腦中形成的關于認知環境的“抽象替代物”。認知地圖對于人類存儲與使用環境信息的活動,如超媒體信息空問導航活動都十分重要,是一利1網絡信息服務情景營造的重要手段。就認知地圖內容而言,不僅包括對象的空知識,還包括對象的其他屬性,例如,可訪問性——訪問某個對象的難易程度:感知經驗——聲音、色彩等;還包括情緒注釋、評價感覺等。

4、營造語境效果。美國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認知語境(cognitiveenvironment)的概念,認為在語言交際中的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體(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存在于聽話者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用戶對外界的認識與理解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的。這就形成了用來處理新信息的認知語境。語境不僅包括交際時話語的上下文、對象環境等具體的語境眭j素,也包括個人的知識因素。如已知的全部實事、假設、信念以及個人的認知能力。我們從前面的分析知道信息與認知結構相互作用有三種結果,構造“if=}境效果”是指新信息與已知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原有認知語境發生改變,產生新的認知語境。在網絡信息空間中.可以使用超媒體交互技術來建立一個信息用戶與網絡空間的雙向信息交流過程,具體來說可以采用隱喻的手段把背景信息與相關信息鏈接,建立一個本體與喻體、環境信息與目標信息之間的映射,從而達到減輕信息用戶認知負擔,促進信息理解和信息意義的構建。

(二)信息服務“協作與會話”

網絡信息服務中什么是“協作與會話”?這里指的是信息服務人員與用戶、信息建筑師與用戶以及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在整個信息服務活動過程中都始終存在。如果我們把網絡信息環境中信息用戶、信息內容、網絡信息環境看做一個信息生態系統的話,信息交互是這系統的“紐帶”,它把信息生產者(包括信息建筑師)、信息環境、信息內容與信息用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網絡環境中為了實現信息用戶理解信息,建構信息意義,信息用戶與信息環境交互(交流與會話)作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實現“協作與會話”?最傳統的“協作與會話”形式是參考咨詢。在網絡環境下,可以采用電子郵件、即時視頻與音頻通訊工具、還可以通過專題的服務主題論壇把信息用戶聯系在一起。在信息服務人員的組縱和引導下,信息用戶可以一起討論和交流、相互協商,通過這樣的協作信息環境,信息用戶群體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所有的用戶共享,即整個信息用戶群體共同完成對所獲取信息意義建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信息用戶完成意義建構。

網絡信息服務中“協作與會話”還有一種重要的形式就是“用戶界面”。用戶界面是服務交鋒時刻信息服務機構給信息用戶最直接的情感體驗。網絡環境下,信息服務人員不直接與信息用戶接觸。而是通過信息系統為中介來實現服務人員與用戶對話和交流。我們要讓用純粹技術理性構造出來的信息環境具有人性的感覺,因此“用戶界面”的作用不能忽視。用戶界面是信息呈現給用戶的方式,它既需要邏輯性來連接界面背后所隱藏的信息內容,也需要有形象性來表達信息內容。

四、結束語

從廣義信息服務的角度來看,學習的過程也是信息獲取與信息加工的過程,信息與認知結構的相互作用,是決定用戶對信息理解、吸收和利用的關鍵。因此,要提高信息效用和信息服務質量,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信息需求就要認真研究用戶信息心理、信息行為和信息活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實踐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