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文科教學如何應用互聯網
時間:2022-04-07 05:28:00
導語:院校文科教學如何應用互聯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信息資源數字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各類開放性數據庫規模效應的形成,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將越來越依賴互聯網。如何方便、快捷、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是網絡時代人們增強人力資本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本文結合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狀況以及高校文科教學的實際,針對性地提出高校文科教學利用互聯網相關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教學
在信息網絡化的今天,互聯網信息資源已經成為社會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傳統信息資源數字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各類開放性數據庫規模效應的形成,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將越來越依賴互聯網。因此,如何方便、快捷、有效地利用互聯網來為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服務,是網絡時代人們增強人力資本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本文結合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狀況以及高校文科教學的實際,針對性地提出高校文科教學利用互聯網的相關建議。
一、互聯網絡浸透現實生活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總人數為13700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中國網民總人數一年增加了2600萬人,增長率為23.4%。其中專線上網網民人數為2710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00萬人,同比下降6.9%;撥號上網網民人數為3900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1200萬人,同比下降23.5%;寬帶網民人數為9070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40萬人,增長率為41.1%;手機上網網民人數為1700萬人。網民數量穩步增長背景下,專線上網和撥號上網人數下降,而寬帶上網人數大幅增加,手機上網用戶規模擴大,說明我國網民上網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上網形式日趨多樣化。這一變化從上網計算機的情況也可以看出,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上網計算機總數已達5940萬臺,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990萬臺,增長率為20.0%。其中專線上網計算機數為590萬臺,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60萬臺,同比下降9.2%;撥號上網計算機數為1820萬臺,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40萬臺,同比下降11.7%;寬帶上網計算機數為3530萬臺,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90萬臺,同比增長57.6%,在我們所調查的不同方式上網計算機數中唯一保持增長趨勢。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網站數為843,000個,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48,800個,增長率為21.4%。中國網頁總數有44.7億個。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0.7億個,增長率為86.3%。網站數量的增加,特別是網頁數量的大幅增長,說明我國互聯網信息越來越豐富。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網絡、電視和報紙是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網民選擇的比例分別為網絡85.0%,電視66.1%,報紙61.1%。此外,雜志、書籍和廣播也是網民獲取信息的途徑,選擇的比例都在10%~20%之間。可以看出,對于網民這個特定群體來說,網絡是其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其次是大眾化的電視,然后是紙質的平面媒體,最后是廣播。在網民獲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徑中,網絡獨占鰲頭,所占比例達到47.4%;電視緊隨其后,所占比例為30.6%;接下來是報紙,所占比例為15.7%;其他媒體所占比例都非常低。由此可見,互聯網已經充分融入網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以及娛樂之中。
二、海量信息豐富教學內容
即使最新版的教材,其內容也總是落后于實踐的。在這個信息網絡化的時代,知識更新越來越頻繁,過去那種照本宣科式的灌輸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可。那么,要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就非常有必要利用網絡信息來豐富教學內容。
對于教師來說,教材不應成為教學的邊框,力圖須臾不離地把教材內容向學生宣講,這是不現實的。教材不過是對該課程教學內容的基本規定,大量的東西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延展和補充。而需要延展和補充的主要有教師自身的知識積淀、教學方法和教案這三個方面,而教案的補充又是核心所在。
以前學習教育學、心理學課程和教學法課程的時候,老師都會打“一碗水和一桶水”的比方,意思是說老師要給學生一碗水的知識,自己則需要擁有一桶水的知識才行。一些老師參加工作之后放松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教學方法的學習,日漸老化的知識和模式化的教學方法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而又很少有機會參加繼續教育培訓。這種情況下,老師們應該自覺地通過互聯網來強化自身的功底。
以新聞專業課的老師為例,譬如WEB2.0、3G、移動搜索、博客、參與式收看等知識,都是讀碩士、博士時教材上沒有的,老師可能根本不了解,而學生又通過其他渠道一知半解。如果學生搞不懂問老師,老師不知道怎么辦?這就要求老師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隨時通過網絡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又如教學方法和教案,一般來說老師之間往往是缺乏溝通、取長補短的,因為一方面有的老師覺得教案是自己的勞動所得,存在知識產權,不愿意與人家分享;另一方面老師們各忙各的事情沒有時間相互之間聽課,或上課時間沖突不能相互聽課;加之,通常一個老師要上好幾門課程,同一院系老師之間講授課程都不同,集體備課制度很難實行。這樣,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教學在很多時候成了個體作業,既不利于老師之間的協作,也不利于整體水平的提高。不過,這種情況在網絡時代有所改觀,一些老師主動把自己的教案傳到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我們只要善于利用網絡搜索引擎,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學習人家在教學方法和教案編寫方面的長處。
豐富教學內容的核心環節是對教案內容的豐富,除了學習人家的教案編寫外,還可以直接選用互聯網上的信息來備課。一方面可以從文本形式上來豐富教案。傳統教案的文本形式都是平面的,通常是文字,至多也就是增加點圖片、表格。而現在很多老師都采用電腦備課,那就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勢來豐富教學內容,除文字文本、圖片文本之外,還要善于采用音頻文本和視頻文本。譬如《廣播電視新聞》課程在講授電視專題節目時播放一段專題片,比簡單的文字講授要好得多。另一方面可以從內容上不斷更新教案。以前那種一本陳舊得發黃的教案教一輩子做法已經行不通了,而當前很多老師采用的電子教案也方便對內容的及時更新。在教案內容更新上,包括新的案例、新的觀點、新的方法、新的知識等方面的更新。以新聞采訪和寫作教學為例,如果我們一直在講50、60年代的案例,學生肯定不感興趣,那么就需要補充最新的東西,譬如上年度中國新聞獎和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這些東西與現實關系緊密,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最新資料的獲得,網絡往往比書籍快得多,這就要求我們要經常關注互聯網上相關動態,把對教學有用的東西及時保存到自己電腦上備用。
三、互動教學活躍教學形式
除了海量信息和多媒體特性之外,互聯網的最大特點在于互動性。傳統教學往往存在互動性不足的缺陷,即使有一點互動,也只存在課堂上的問答和課后的交流。而傳統教學中的互動性,在中小學教學中強些,而大學教學的互動性則比較缺乏,往往老師上課來下課走,出現一門課上完,老師認不到班上幾個學生,學生也對老師和課程都沒什么印象。這種情況,不利于師生之間交流,也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果以前還可以說老師忙、學生課程多等客觀原因的話,那么網絡時代我們就沒有理由不注重大學教學的互動性。
一般來講,利用互聯網增強教學互動性的環節主要有電子郵箱、QQ或MSN、博客等。作為任課教師,給學生留自己的聯系方式是必要的。如果家庭電話和手機不方便留給學生,可以給學生留自己的電子郵箱地址、QQ或MSN號碼、博客地址等,即使原有的這些資源不方便向學生透露,可申請專用的聯系方式跟學生交流。
譬如電子郵箱,老師不妨向學生公布兩個地址,一個只有自己才能打開,方便與學生點對點的聯系,學生可以通過這個電子郵箱向老師提學習、生活和思想上的問題,老師針對性的進行解答,如果具有普遍意義,老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集中解答;而另一個電子郵箱地址可用來老師跟學生點對多的聯系,地址和密碼均可以向學生公開,老師把對學生有用的教學資源傳到這個郵箱里,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下載。
QQ或MSN號碼,可主要用于老師跟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不愿意跟同學交流,也不愿意當面跟老師交流,但是愿意匿名和老師說。這個時候QQ或MSN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學生有什么特別的想法或者思想感情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跟老師交流,老師不管知不知道學生的名字,都要耐心地解答。這樣,不僅有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很多具體問題。
博客是繼電子郵箱、BBS、QICQ之后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博客書寫不僅能夠提高作者自身的寫作能力,而且還能及時看到別人的評價,盡快這些評價不一定正確,但必定反映網民的某種意向,對于作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好處。作為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博客,顯然不能僅僅是個人感情的書寫,還應改尋找一些學生普遍關心的話題、教學上的問題、專業上的簡介,讓學生廣泛參與討論,以此來促進教學互動。
互動教學最核心的要素在于教學雙方的平等交流,如果老師總端著為人師長的架子,一味地強調什么師道尊嚴,那么,無論是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還是在網絡交往中,學生都會敬而遠之。因此,要在互動教學中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關鍵是教師與學生能夠平等交流。
四、方法傳授凸現教學效果
運用互聯網的優勢來搞好高校文科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這一環節,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聯網,來為自己的專業學習服務。一般來講,我們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運用互聯網方法的傳授。
其一,常用網絡工具軟件的運用。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聯網,離不開對常用網絡工具軟件的使用。在普通高校文科教學中應教會學生使用四類軟件,即網頁瀏覽及音視頻播放軟件,網絡瀏覽軟件一般采用的是微軟的INTERNETEXPLORE,其他一些網絡運營商和軟件服務商也提供網絡瀏覽軟件,比如深圳騰訊公司的,就是同一種瀏覽器也有不同版本之別,如微軟瀏覽器IE5.0和IE6.0,其功能也有較大差別;除瀏覽器之外,還有一些專用網頁瀏覽軟件,如瀏覽PDF網頁的ADOBEREADER、瀏覽CAJ網頁的CAJVIEWER等;常用音頻視頻播放軟件如WINDOSMEDIA、REALPLAYER等。網絡防毒殺毒軟件,除盡可能選用正版殺毒軟件外,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全面利用殺毒軟件的功能來為自己服務,常用防毒殺毒軟件如江民、金山、瑞星、諾頓、卡巴斯基等。網絡下載及解壓縮軟件,快速進行網絡資源下載的軟件如FLASHGET等,解壓縮軟件如WINZIP、WINRAR等,都是在網絡生存中應當熟練掌握的。常見網絡故障處理軟件,如雅虎上網助手,不僅能夠修復IE,還能清除上網痕跡等,是處理常見網絡故障的得力工具,像這樣的軟件學生要學會全面運用。
其二,網絡資源搜索方法的講授。海量信息是互聯網絡的特點,網絡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選擇信息的麻煩。如何方便快捷有效地選用網絡信息,這對于任何一個網絡使用者來說,都是十分關鍵的。而各類搜索引擎為網絡信息過濾提供了方便直接從搜索引擎里面查找網絡信息還要注意渠道的可信度,盡可能選用政府部門網站或權威性高的商業網站,如查詢上年的全國人口總數,傳統印刷資料最權威的是《中國統計年鑒》,但當年統計年鑒一般要下半年才看得到,而且收錄的是上一年的數據,顯然不符合要求。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想到的辦法是直接在搜索引擎里面搜索,可能得到很多網頁,包括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網易等,一般選用新華網、人民網;但是在資料來源里面發現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于是我們進入國家統計局網站在最新統計公報里面可以查詢到需要數據。因為,國家統計局在每年的第一季度都要上一年的統計公報。熟練掌握搜索方法的最佳結果就是變盲目搜索為定向查找,像查詢上年全國人口之類的,今后就不用在搜索引擎里面搜索,而是直接進入國家統計局網站查找。
其三,教會學生構建個人數據庫。網絡資源是隨時更新的,對網絡的利用并不是無時無刻的,但并不等于說任何時候利用網絡資源都從最初的原始狀態開始,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積累,在平時著眼于個人數據庫的構建。一旦個人數據庫基本成型,下次需要什么資料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從數據庫里面找,而不必每次都去大海撈針式的搜索。一般來講,構建個人數據庫可以從自身的專業學習、興趣愛好等方面去構建,內容包括網址收藏、網頁收藏、文章下載、電子書籍下載等;要注意對這些數據進行歸類,每一個大類建一個文件夾,然后對各小類也分別建立文件夾,平時上網時把網絡資源進行手動歸類。當然,個人數據庫的范圍還可以廣泛些,如有關軟件,有關生活服務內容等??傊瑯嫿▊€人數據庫的意義在于使自己的每一次上網都不再是簡單的網頁瀏覽,而是有意義的資料搜尋;每一次資料搜尋都不再是過去經歷的簡單重復,而是對新資料的發現和審視。
其四,結合課程及專業進行網絡實踐教學。普通高校文科教學對互聯網資源的應用,不能僅僅停留在少量的一兩門與計算機相關的課程中,而是應當貫穿在所有的課程中。當前,有的老師還不習慣用網絡,甚至一些年齡比較大的老師對網絡還持排斥態度,在信息日趨網絡化的今天,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既然網絡給我們提供了方便,那么就應該充分利用這種方便來為自己服務。盡管網絡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并不是網絡本身的問題,而是網絡監管還不到位以及人們的網絡辨別力還不強的原因。高校文科教學中的每門課程,都能在網絡上找到更新的信息,這種信息比書籍、期刊等渠道來得快得多,也更方便利用,我們沒權利拒絕。除了老師要及時把最新網絡資源補充到課程教學中來之外,還要善于結合課程教學和專業特點教會學生利用網絡。譬如《電子社區與網絡生存》這門課程是全校公選課,每一個課程班涉及多個院系的多個專業學生,為了增強課程教學的專業針對性,我采取了三種方法:一是把自身利用網絡資源中的經驗編寫成案例,由點到面給學生講授,使學生在案例的每個環節中明白一些道理;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和個人愛好,然后由老師課堂上進行解答,譬如有50個人提問,每人提1個有效的問題,就相當于課程教學班的每個學生吸收了50個問題方面的知識;三是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擬訂題目讓學生做課外作業,如針對日語專業學生的問題是“請找出在華著名日資企業的網站”,老師對作業評價之后上傳到一個公共郵箱,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去下載,這樣,一個教學班有20多個專業方向,每個方向的學生做1個題,兩個教學班就有近50個題,資源共享的最后結果每個學生掌握了50個題目方面的知識。
總之,互聯網在普通高校文科教學中的應用是全方位的,不僅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而且貫穿在每門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需要我們從觀念到方法的全面更新。
- 上一篇:2011教育部門健康教育計劃
- 下一篇:談論網絡安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