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育教研培訓分析

時間:2022-01-28 10:58:58

導語:信息技術教育教研培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教育教研培訓分析

【摘要】在信息技術引入教學教研的框架下,立足于我國當前基礎教育的教學教研實際情況,本文旨在討論信息技術和基礎教學教研的結合和構成,獲得符合當前教學教研需求的教育培訓應用模型,并進一步分析決定培訓效果的關鍵性隱身,以此希望能對該領域的相關工作給予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基礎教育培訓;培訓模式

一、當前我國教育教研培訓現狀

從我國當前的實際教育培訓中來看,我國的基礎教育中的教研培訓形式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四種:(1)依托高校資源的教學培訓。這種培訓方式在我國事普遍存在的,也是最傳統和最主要的方式,尤其在我國高校集中的地方這種方式便于實施、效果顯著,同時實現了教育教學資源的平衡和互補。(2)本校的自主培訓。這種方式即學校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教學經驗、反思教訓,利用自身的資源對本校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水平,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3)教學研究和教育培訓結合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所謂兩條腿走路,一邊進行教學研究,一邊進行教育培訓,既用理論指導實踐又在實踐中摸索新的教學理論。(4)幫帶培訓模式。這種模式基本是一對一的模式,即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幫助特定的缺少教學經驗的教師,兩者之間類似師徒關系,這種方式有利于年輕教師的快速成長,但是由于經驗來源單一,交流面比較狹窄,也存在一定弊端。在我國教育教研培訓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各種方式也被交叉使用,各種方式相輔相成,以讓培訓效果更顯著。在這一過程中衍生出一中新的培訓模式,就是行政部門協調參與、高校部門資源參與以及基礎教學學校的人員、實踐的參與的三位一體的模式,各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互相配合,統一調配,形成合力共同擔負起教學培訓重任。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針對不同目標、不同對象、不同層次、不同教學環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進行不同的培訓任務。

二、信息技術下基礎教學教研培訓的內容

信息技術下的教學教研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基礎教育教師的教學水平,中小學教師為培養主體,在其他從事相關教學教研人員的參與下結合信息技術交流、探討、改進教學教研活動。1.培訓內容和方式。在基礎教育培訓過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因素培訓輸出方、培訓資源和培訓接受方,三種因素相互作用達到培訓目的。在培訓中培訓輸出方和培訓接收方交互學習,主要以接收方向輸出方學習,培訓機構和團隊對接收方進行有目的的培養和訓練。同時,培訓輸出方也會對培訓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以便更好的在培訓中發揮作用,通過信息技術對培訓資源設計、創新,使課程符合時代教學要求。另外,接受者從輸出方中得到直觀的學習,也能夠早培訓資源中得到更多的內容,實現自主學習。2.培訓特點。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教研培訓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以接受者為主體,新技術的出現和假如使得培訓方式由傳統的培訓者為主導向受訓者為主導的方向進行改變,以受訓者為中心,提倡資源共享,自主學習。同時把短期授課和長期自學進行了高效結合,利用即時快捷的方式接受方和傳授放能夠實現即時聯絡,受訓者也能利用豐富的資源實現自學。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引入多方面改變培訓,多媒體、互聯網等新技術在培訓中已經變成不可或缺的新方式方法,而且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培養資源的能容得到了加大擴充,內容豐富具體,更新速度更快,對培訓者和受訓者都提出來更高的要求,遠程教學、視頻教學等多種方式也讓培訓更加靈活。

三、信息技術下基礎教學教研培訓的運行模式

1.面授模式。面授模式是培訓者和受訓者進行實際的面對面接觸,在實體的授課過程中將信息資源傳遞給受訓者。培訓者在這種模式下主要承擔著組織培訓和傳播信息的作用,在這一活動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信息技術在教研培訓活動中承擔著媒介的作用,這是完全有別于傳統的培訓模式。教研培訓的主題由培訓者根據具體的培訓人員和培訓要求而設定培訓內容,信息多媒體網絡提供強大的支持保障。2.媒體傳播模式。在一培訓模式中培訓者不出現在臺前而是退居到幕后,其承擔的主要任務是對媒體資源的開發和制作,將傳統的培訓資源篩選整合到信息媒體的載體中,在授課的過程中培訓者通過遠程視頻授課,授課的范圍比較廣泛,規模較大,但是兩者之間的互動性較差。受訓者和媒體資源是這種模式的主要組成部分。媒體資源在培訓中所起到得作用相較于面授更加顯著,受訓者能夠根據自身的需求自主學習,學習的自由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3.信息轉化傳播模式。所謂轉化傳播模式是指培訓者把自己所要講授和培訓的能容錄制成視頻教材,經過特殊的信息設備編碼通過網絡上傳之后,有受訓者自行獲得解碼之后自主學習。這種模式一般會用在首次見面課或者是比較重要的課程學習中。但是這種模式由于缺少互動和及時的監督,對受訓者自身的要求較高,是一種的主動學習模式。

四、教研培訓質量保證的關鍵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現代教學教研培訓主要是受訓者基于網絡技術和網絡資源,在培訓者的幫助下實現自主學習。培訓的組織方和培訓者通過方向引導和資源提供來實現培訓的效果。1.培訓流程。(1)培訓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主要是為培訓做前期準備,根究調研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研,明確教研培訓需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根據當地教學環境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希望達到的培訓預期。在明確目標后,充分的分析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本次培訓的教學綱要和教學內容。培訓的目標是培訓的方向指南和對培訓效果進行考核的重要依據。在了解培訓對象的基本情況和特征之后,對培訓過程和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把握,以達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目標。(2)培訓階段。在培訓階段利用媒體技術對培訓課程進行開發和設計是重點。在設計開發階段完成后即可對受訓者進行培訓,培訓模式以三種應用為主:第一個是面授信息傳播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培訓媒體課程主要用于培訓的初次試講和介紹,培訓過程的反饋和調整以及對課程和培訓結果的總結等。第二是媒體載體的傳播模式。這種模式主要依靠手續之內根據課程規劃和內容進行自主學習,由于缺少現場的互動和交流反饋。第三是信息轉化傳播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基于網絡平臺的交互式學習是最為最要的部分,網絡交互式學習在培訓的全過程中均發揮重要的作用,信息網絡技術提供了重要的支撐。這是模式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研教學培訓的核心模式。2.教研培訓質量的控制。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研培訓工作要取得預期的培訓目標,不僅要做好傳統教學教研的工作,更需要組織者和培訓者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基礎調研工作。開展培訓一般是因為教育教學環境的變化,需要通過培訓解決當前培訓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引入新的的技術和方法。培訓需求分析是所有培訓工作的起點,通過科學合理的調研分許明確教學教研需求是是培訓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網絡調查、實地調查等方式方法。同時嚴格的調研活動也是教研培訓目標制定和成效性評估的重要參考依據。課程的開發和設計。優質的媒體課程是教學培訓成功的又一重要保障,是對培訓的基礎性保障。培訓課程的設計和開發需要多方參與,包括培訓者,教育學科的相關專家,教學設計的相關專家,媒體方面的制作人員,在需要的時候一些相關受訓者也可以作為其中的成員參與進來,多方面集思廣益以培訓者為主導通力合作完成課程素材的收集以及課程的開發和設計。媒體課程在設計和開發中一定要符合我國教育信息資源的技術標準,除此以外,課程的內容在設計上應當符合培訓目標的相關要求。

伴隨技術的進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教學領域已經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信息技術和傳統教研教學的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兩者的融合石教學課程變得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開放多樣、手段更加靈活高效,教育信息技術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推進為教研教學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因而,承擔著提高基礎教育學科課程質量提高任務的基礎教育培訓工作更是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大潮實現創新和變革。

【參考文獻】

[1]翟軍工.網絡環境下中小學校本教研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5~8.

[2]黃堂紅.教研信息化的內涵、意義及發展對策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9.

作者:李紅飛 單位:山東省滕州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