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應用

時間:2022-06-12 05:17:29

導語: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應用

摘要:道德與法治一直都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科目。但是,由于知識內容十分枯燥,很多學生在初次接觸時,無法有效深入其中,導致學習質量不佳。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便需要嘗試應用信息技術,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促使其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提升自身水平。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當前小學道德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重要性,并對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方面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教育;道德與法治;運用

對于信息技術而言,現如今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給小學教學帶來了諸多便利,不僅教學方法變得更為豐富,而且內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因此,教師理應對此有所重視,通過應用針對性措施,確保信息技術能夠得到有效融入,進而提升教學的綜合質量。

一、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近些年之中,我們國家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許多學校都是開始滲透這一理念,重新調整教學科目。但是,仍然有些學校仍然以應試教育的基本目標為主,將自身重心全部放在一些中考的重要科目方面,包括語文、數學以及英語等。正是因為這一情況,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出現了忽視的情況。基于此類理念的影響,不但教學課程的時間十分有限,一周僅僅只有兩節課的時長,而且教師認為學生對于此科目也不會有所重視,在實際授課的時候,通常只是按照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并未進行深入講解,導致學生的思維模式僅僅停留于理論層面,并未認識到道德和法治與自身成長和法治存在的聯系。不僅如此,教師自身的思想也極為落后,應用的方法總是以灌輸式為主。教師站在講臺上,強行向學生進行知識分享,學生坐在臺下,被動接收。同時教師也沒有基于學生的個人狀況,優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興趣,使得整個課堂的教學氛圍變得極為死板,導致學生的積極性受到了嚴重影響。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存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際效果很難令人滿意,出現了多方面問題,未能將科目本身的優勢全部發揮出來,影響了學生個人素養的提升。

二、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重要性

小學生年齡尚幼,當前仍然處在形象思維的基本階段。在面對一些抽象的內容時,往往很難做到深入理解。此外,道德與法治課程涉及的知識內容極為廣泛,包括地理、歷史以及法律等,內容跨度非常大。學生此前沒有相關內容的基礎,自身知識面極為狹窄,因此在初次接觸時,學習壓力非常大。如果教師仍然按照應試教育的理念進行授課,直接向學生進行傳遞,很多學生由于對于道德和法治內容沒有基本概念,自然無法有效融入到課堂之中,進而影響了教學的實際效果。而信息技術是一類新型技術形式,對于教學活動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本身,對于此類技術進行充分利用,可以將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識內容變得更為直觀,增強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如此教學,不但滿足學生當前的思維模式,而且還能將其潛在的學習興趣全部激發出來,此時教學的整體效率大幅度提升[1]。

三、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方法

(一)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對于小學教育中的道德與法治科目,本身涉及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以及世界。在每一個部分之中,均有一定的內容較為難以理解,學生很難完全融入到課堂之中。基于這一情況,若是教師總是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質量自然很難令人滿意。但是,信息技術本身與互聯網存在諸多聯系,在網絡之中包含著海量的素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活動的內容,隨時進行下載,并對其進行挑選,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生年齡偏小,不是所有素材內容都符合其自身需求。因此,教師在進行選擇的時候,理應將學生自身的實際特點全部考慮進來,確保此次教學選用的素材,學生能夠完全理解。如此一來,教學活動的整體效果才會得到有效提高,學生也能明白此章節內容學習的意義所在,進而使得自身情感得到共鳴,逐步成長為一名有著較強綜合素養的優秀人才。例如,在進行“生活”方面的內容講解時,教師便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搜索相關內容,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許這些內容就在自己身邊,但是由于學生總是忙于學習,而對此有所忽視。通過視頻觀看之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面對這些場景的時候,自己應當怎樣去做。如此一來,學生的愛心便會得到有效激發,進而增強了自身道德素養。(二)從教學活動的需求出發。在進入21世紀之后,網絡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許多教師都開始嘗試在教學活動之中進行英語。網絡資源的種類極為豐富,可以為教學提供多種不同的內容和素材。尤其是許多教師在完成教學課件的制作之后,會將其在網絡之中進行共享,以便更多教師能夠進行下載利用。但是,教師在使用他人的課件時,一定不能過于盲目,總是直接套用。而是需要進行合理篩選,結合次日教學的實際需求,對其進行修改,并將自身教學特色全部融入進來,從而使得課件本身的作用能夠全部展現出來。此外,教師在進行挑選的時候,還需要基于相關標準和原則,通常來說,主要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將學生當作是整個課堂的核心人物,以此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學的重點部分以及難點部分,促使學生的知識面能夠得到全面拓展,逐步完成知識遷移。久而久之,學生的綜合素養便會得到增強,自身實踐能力也將達到更高層次[2]。例如,在進行“節日”的相關知識教學時,網絡中的相關素材有很多,教師便可以在互聯網之中合理篩選,在根據本次教學活動的具體需求,對其進行一定的加工。畢竟不同地區的習俗和文化都會有所不同,選用的節日自然要更為貼切。這樣一來,教學的整體質量自然會得到有效提高,學生也能更好地融入進來,進而使得自身綜合能力得到增強。(三)促進教學目標。基于教育部提出的教學大綱能夠提出,廣大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將信息技術的特點全部發揮出來,為廣大學生提供更多不同的知識內容,使得整個教育環境得到全面拓展。在使用信息技術之后,可以促使學生潛在的興趣得到有效激發,逐步突破教學的重點部分以及難點部分,并使得教學資源得到拓展。原本看似十分復雜的知識點,都能夠得到進一步細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不僅如此,在使用了信息技術之后,教學方法也會得到全面改革,促使學生的主體性價值得到有效發揮,增強了自身潛在的創新意識,實踐水平也將達到更高層次。誠然,為了確保信息技術能夠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實現全面聯系,實現預期的目標,教師除了需要對于課程內容本身有所了解之外,還要加強對于技術條件的理解。也就是說,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都需要不斷豐富自我,積極了解最新的信息技術,從而可以更好地將二者有機融合在一起。所以,基于良好的信息技術條件進行課堂教學,需要將教師全面地了解信息內容作為核心,同時學生自己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從而可以讓教師更好地把握整個課堂,提升教學的整體效果。在進行考慮的時候,主要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其一是確保整個教學活動極為生動,并有著較強的趣味性,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其二是能夠將教學目標和重點部分結合在一起,促使學生能夠深入其中,積極思考,提升自身的思維水平[3]。例如,在進行“動物”的相關知識內容講解時,在第一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一段有趣的手影表演,并讓學生猜測其代表著哪些動物,逐步激發自身學習興趣。為了提升自身觀察水平,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開展“最愛的動物”活動,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搜索,通過互聯網,查找自己想要的內容。并在次日的教學時,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和具體喜歡的原因。這樣一來,教學活動將會更具特色,預期的教學目標也能更好地達成。(四)突破教學重點。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本身屬于一門綜合性課程,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部分知識點的難度非常高,學生很難做到深入理解。因此,教師在實際授課的時候,理應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促使其能夠積極融入到課堂環境之中,加深對于當前社會本質的了解,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逐步使得自身變得更為健全,逐步形成良好道德情感、道德認知以及道德判斷能力。在實際授課的時候,教師便可以嘗試應用信息技術。首先,信息技術本身包含圖像、文字、圖片以及音樂素材等,并且可以將其全部整合在一起,促使整個教學活動變得更為形象,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理解,增強自身的感悟。其次,通過合理融入之后,對于促進學生的日常學習和思維發展均有著非常大的幫助,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進而逐步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增強自身的潛在能力,例如,在對于“地球”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時,教師便可以嘗試使用信息技術,搜集與本次教學存在聯系的相關資料,以此為基礎制作課件,促使學生可以直接進行觀看,了解到自己平常根本無法見到的主動內容。進而使得內心潛在的熱情得到有效激發,對地球本身有著更多的熱愛之情,突破教學活動的重點部分[4]。

綜上所述,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教育水平逐步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因此,相關教師理應對此有所重視,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將其作用全部發揮出來,促使學生逐步提升對于課堂學習的興趣度,從而能夠積極融入其中,進而使得自身綜合素養得到提升,為其未來的個人成長和發展均能夠帶來諸多益處。

參考文獻:

[1]何自軍.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的有效性[J].文教資料,2019(7):210.

[2]常虹.淺談信息技術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更有教學實效[J].神州(上旬刊),2018(1):84.

[3]郭沫竹.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踐研究[J].天津教育,2019(2):56.

[4]梁松成.信息技術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10):31.

作者:許立梅 單位:甘肅省永登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