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教育與教學的關系論文

時間:2022-09-15 04:17:00

導語:小學德育教育與教學的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教育與教學的關系論文

小學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基礎教育,是提高整個社會素養(yǎng)的最根本步驟,理所當然,國家的教育投入無論從制度層面還是在資源層面上都應給予合理的偏向。筆者將從宏觀的制度建構方面對我國目前的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作一個簡單分析:

一、評價體系適度——從積極道德評價體系向合理的消極評價體系轉向從根本上來說,我國當前的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缺少政策制度等規(guī)范性因素的支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這些規(guī)范性制度是具有較強的現實合理意義的

問題的關鍵在于在能運動用這些本已優(yōu)化的制度時,在社會大眾化、世俗化的風氣下,改變了制度的結構,甚至偏離了原來的軌道。

那么小學德育教育中的道德評價體系的失敗就是整個小學德育教育出現問題的有力例證。

所謂積極的道德評價體系,主要在于通過對個體道德教育塑造成功的典范進行鼓勵和獎勵的激勵機制,它通過對個體道德行為的過度社會認可激勵整個社會成員的道德作為,從而達到固定道德教育成果,以點帶面的效果的一種教育評價體系。我國目前的德育教育評價體系所普遍采用的也是這種積極的評價體系,特別是在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中。從幼兒園的乖孩子、乖娃娃、小紅花、小紅旗、好孩子稱號到小學的各種紛繁復雜的榮譽稱號使得接受教育的客體一直生活在一個充滿榮譽和炫耀的世界中。

固然,這種積極的評價體系在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中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它主要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道德的強烈認同,使自己在意識領域樹立積極的榜樣和楷模:達到以點帶面,使受表揚和鼓勵的教育客體產生積極的道德認同心態(tài)的效果。然而我們當然不能就簡單的據此認為這種積極的道德評價體系從整體上和長遠上而言所達到的效果也是積極的。

在理論研究領域容易看出,在總的以積極評價體系為小學德育教育框架中,教育者已經很難走出在德育教育中將道德和榮譽或者獎賞因果倒置的悖論,很難道德作為工具的現實使然。筆者認為,唯一的可能在于打破這種框架,使小學的道德教育整體評價體系轉換為以消極評價體系為主,輔之以適度的積極評價。從理論根源上來說,這恰恰與積極的道德評價體系相反,預設人性是善的,道德的行為是人之為人的理所當然的基本行為。受教育者更易將道德觀念內化成一種基本的人格。這較之以前是培養(yǎng)道德的楷模(甚至這些楷模都不是成功的楷模),后者則是遵循了自然規(guī)律培養(yǎng)著全民的道德素養(yǎng),則更為成功和符合人性和社會發(fā)展的趨勢。當然它也難免其在現實中的部分消極影響,如小學階段的受教育對象在初始階段難以激發(fā)作出道德行為的興趣等。這必然要求教育者輔之以少量的積極暗示(積極暗示是個別行為,不連續(xù)的,不成系統的,并非積極評價體系。)把握好這一個制度層面上的適度是小學德育教育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

二、意識形態(tài)教育適度——避免小學德育教育的過度意識形態(tài)化從本質上而言,小學德育教育應該定位在培養(yǎng)完全意義上的人,張揚人性的高度上

由于青少年的價值觀具有極大的不穩(wěn)定性和可塑性,這必然要求教育主體保留其在政治領域的權利,留給接受教育的對象自己在政治選擇上的權利。

教育主體面對在知識上和鑒別力上有著不足的受教育對象自然是強勢群體,也正是因為教育主體處于這樣一種強勢地位才更容易使教育者無法正確的認識到在政治權利上對這些弱勢群體粗暴的宰制,甚至是過早的剝奪了其在理性能力前提下自由選擇政治生活的權利。他們可以過度的對意識形態(tài)進行宣傳而不會遭到任何反抗,教育機構可以在受教育者根本就沒有認的性質和宗旨時就通過鋪天蓋地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使其十分順從的加入少先隊。并且這種意識形態(tài)教育是這樣的成功和根深蒂固,它使得沒有加入或不愿加入的小學生在同齡群體中被自然的孤立甚至是感到不安和羞愧。公務員之家

三、德育與智育的關系當前,要著重糾正一些學校存在的重智育輕德育、重學業(yè)輕品德、重分數輕能力的現象,克服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師思想上存在的“教學是硬任務,德育是軟任務;分數是硬指標,表現是軟指標”、“德育要為智育服務”、“升學率上去了,一切工作都上去了”等不正確的認識,使“育人為本,德育為首,教學為主,全面發(fā)展”的思想真正在頭腦里扎根

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要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的本領是不行的。學校必須理直氣壯地抓智育,抓教學質量。

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學校要從四個方面著手,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一是要理順關系。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建立德育工作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明確專人負責,形成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齊抓共管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要健全制度。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例會、學生管理、表彰獎勵等制度:三是要抓好隊伍。要選派那些政治強、業(yè)務精、作風正、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擔任校少先隊輔導干部、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業(yè)務工作能力,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實際困難,使他們安心德育工作,為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多作貢獻;四要全面落實和加強法制副校長工作,利用政法干警的親身實踐案例從小教育好小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不是要求他們懂得什么法律知識,而是從小就培養(yǎng)一種德紀意識,使他們的健康成長得到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