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怎樣轉變農村小學唱讀陋習

時間:2022-03-26 03:22:00

導語:談論怎樣轉變農村小學唱讀陋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怎樣轉變農村小學唱讀陋習

摘要: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表達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發展思維、豐富想象,激發情感,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農村小學生在朗讀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唱讀”現象。其“唱”完的結果是:雖然會唱,但不能身臨其境地理解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體會課文中的生動字詞和優美句子,甚至個別跟“唱”的“南郭先生”連生字生詞都不認識。如何杜絕這一陋習,幫助學生克服“唱讀”,培養小學生朗讀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關鍵詞:轉變農村小學唱讀

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朗讀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表達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發展思維、豐富想象,激發情感,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

農村的小學生在朗讀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唱讀”現象。對于他們來說,似乎一字一頓,拖聲呀氣地“唱”那才叫“讀書”。特別是集體齊讀時,全班幾十個學生一起“唱”,所有的課文幾乎都用同樣的腔調。其“唱”完的結果是:雖然會唱,但不能身臨其境地理解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體會課文中的生動字詞和優美句子,甚至個別跟“唱”的“南郭先生”連生字生詞都不認識。數年來,我潛心研究,消滅“唱讀”現象,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幫助學生克服“唱讀”,培養小學生朗讀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好的朗讀,不只是清晰、流利、悅耳的音調,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內涵,融入自己的體驗,表達文章所要抒發的情感。指導朗讀時,應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只有引導孩子們進入課文中的境界,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地理解課文內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讀,用正確的語氣來表達課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這篇課文中,讀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時候,引導孩子們體會到高興的情感;讀到小白兔家著火時,引導孩子們體會到著急的心情;讀到雪孩子因為救小白兔而犧牲的時候,引導孩子體會到悲傷的心情。有了對這多種情感的理解,孩子們就會自己體會用怎樣的語氣來表達這些感情。又如:我在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指導學生朗讀“駱駝媽媽疼愛地說”的話語時,學生朗讀不出母親關愛的語氣。我便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受委屈的情景,說說當時自己的媽媽是怎樣安慰自己的。模仿媽媽的語氣,讀一讀駱駝媽媽說的話。果然,學生的朗讀有了很大的起色。通過聯系生活經驗,理解課文中相似場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驗人物心理活動,這樣就可以避免了在朗讀過程中“唱讀”的出現。

二、角導,注重體驗

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在學生初步得到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或熟讀課文后,我在教學中經常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讀或演繹課文,體驗角色性格特點,使學生的情感真正投入課文的情境。分角色朗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課文內容情境的最好辦法,只要真正進入了課文角色,同學們想“唱”也“唱”不起來,因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在教學《從現在開始》時,我先發動學生做頭飾,自己喜歡哪個角色就做哪個頭飾。學生做頭飾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課文初步感知的過程,然后讓學生把頭飾戴起來進行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朗讀和表演,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朗讀效果頗佳。。還有《四季》這一課。草芽兒很嫩,聲音要細一點,還可以有點奶聲奶氣的味道;荷葉很茂盛,聲音可以粗一點兒;谷穗已成熟,可以學著老爺爺的聲音;雪娃娃很調皮,當然可以讀得頑皮一點兒了。

三、力求朗讀形式多樣性

運用多種朗讀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朗讀興趣,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盡量減少齊讀,因為齊讀容易限制孩子們的情感表達方式,而且“唱讀”最容易在齊讀中表現出來,只要有一個孩子大聲“唱”,就會影響到其它孩子,所以盡量減少齊讀,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所體會到的感情,才是語文教學需要追求的目標。

四、強化指導,提高朗讀水平

教師深情并茂地朗讀,不但可以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進課文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起到示范作用。特別是在低年級,教師的范讀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我在教學《臺灣的蝴蝶谷》時,課文中有那么一段:有的山谷里\有\幾種蝴蝶,上下翻飛,五彩繽紛,就像誰\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顏六色的花瓣,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我先示范朗讀,然后再讓學生讀,這樣不僅可以正確指導學生斷句,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蝴蝶谷中各種各樣的蝴蝶聚在一起的美麗情景。只要能讓學生走進課文情境,正確斷句,讀好長句,就不會有“唱讀”的現象發生。

五、充分利用課件,熏陶情感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通過樂曲中音符的力度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給學生一種更直接、更豐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中。只要選取的音樂與教材語言和諧協調,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朗讀《西湖》一文時,配上悠揚的古箏曲來渲染情境,讓音樂的旋律把學生帶到西湖邊,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在優美的旋律中,我先給學生范讀課文,去感受西湖如優美的山水畫般的景色,然后讓學生隨著音樂輕聲地練習朗讀課文。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文中的語言美,而且感受到西湖的景色美。在這種“形”與“情”的交互作用下,學生的情感自然被激起,產生了語感,這樣學生那種對西湖,對美的向往之情便油然而生了,想“唱”也“唱”不起來了。

六、注重評價,提高朗讀效果

在朗讀時,常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現象”,為了讓孩子們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讀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可讓孩子們圍繞字音、停頓、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評議。一方面孩子們在評議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體會了課文表達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們在評議中認識到自己朗讀的成功和不足之處,有利于總結經驗,提高朗讀能力。在《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教學中,一個孩子在大聲地,一字一頓地讀完課文后,我讓學生來評一評,有的學生說:“從他的讀中,我感覺不到高興的心情。”還有的學生說:“他的表情不生動。”也有孩子指出“他把‘xuě’讀成‘xué’了。”……我表揚了他們評得好。那應該怎樣讀好呢?誰來試試看?”這樣,讓孩子通過評議,自己發現朗讀中的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無論對讀者還是聽者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總之,朗讀是一門藝術,教師只有不斷的鉆研,找到最好的方法,徹底把“唱讀”遠離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才會不斷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