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背景下鄉鎮小學教育發展探討

時間:2022-01-10 10:16:55

導語:“互聯網+”背景下鄉鎮小學教育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背景下鄉鎮小學教育發展探討

一、現階段鄉鎮小學教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資源匱乏。在農村,有限的資源趨于向少數條件較好的鄉鎮學校傾斜,優質資源更是集中在了各級重點學校。以教師層次為例,農村教師隊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鄉村學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師調進了縣城,有36.7%的農村教師“想要離開”現在的崗位。在縣域教師流動中,有67.3%為“向上流動”,28.2%為“平行流動”,只有4.5%為“向下流動”,有77%的城鎮教師不愿意交流到邊遠艱苦農村學校任教;有80.2%的師范生“愿意當教師”,但“愿意去農村當教師”的僅有38%。偏遠地區的鄉村學校難以為繼。

(二)應試型教育,忽視學生全面發展。現階段的鄉鎮小學教育的思想相對落后,缺少創新意識與自我意識,學校一味追求成績,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在家庭與校園協同教育的背景下,家長也會隨之只關注學生成績的好壞,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最終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思想的落后成為鄉鎮小學教育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之一。

(三)教師教育素養不足。我國大部分鄉鎮小學存在教師老齡化現象,而老教師比較墨守成規,教學方法及內容缺少創新性;即使在鄉鎮任教,年輕教師也會不斷地尋找機會調往城市。因此,鄉鎮小學教師隊伍整體實力薄弱,導致教學內容無法與時俱進,陳舊的教育方法也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主動性。許多鄉鎮小學教師怕惹麻煩,選擇少管或不管的態度,放任學生由著性情學習。

二、“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優勢

(一)有利于突破地域限制,實現開放式的校園教育。在學校建設主要依靠國家財政的情況下,鄉鎮小學往往得到的教育投資較為有限,使得多數農村小學難以滿足正常的教育需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鄉鎮小學也具備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學環境,教學活動突破了學校圍墻的束縛,使得鄉鎮學校的發展不再受到教學資源數量的限制。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使鄉鎮小學的學生也可以接受原來只有城市小學的學生才能利用的教學資源。

(二)有利于推動教育公平,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互聯網的發展有效地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能夠使不同區域、不同時間下的優質資源得以共享,使傳統教育過程受學生人數限制這一弊端得以解決。這無疑會成為鄉鎮小學解決教育公平問題的有效途徑。傳統鄉鎮小學與城市小學之間因地域、時間和師資力量導致的教育不公,將逐步被縮小甚至消除。

(三)有利于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理念。互聯網打破了教育的區域壁壘,形成了公平受教育機會,新的教育業態,讓廣大農村學生,看到了希望,激發了鄉鎮小學學生主動接受教育的熱情。以學生的第二課堂為例,以往鄉鎮小學的學生往往缺乏上第二課堂的物質條件,通過互聯網資源,鄉鎮小學的學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網絡教學資源成為了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在面對豐富教育資源的背景下也大大的開闊了視野,使教師能力與素養的提高成為可能。

三、“互聯網+”背景下發展鄉鎮小學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有效利用“互聯網+”提升教師能力與素質。小學教育改革直接關系到我國少年群體創新精神的培養,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不僅要實現學生建立各學科的基本素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終生學習和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學生能力和素養提升的前提必須建立在教師具備全面綜合素質的前提下,因此,應鼓勵更多的鄉鎮小學通過“互聯網+”教育下的各種資源庫優質資源提升教師的能力與綜合素質。

(二)積極構建農村教育資源庫,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在國家所提出的“三通兩平臺”的信息化教育發展規劃下,充分利用政府和社會搭建的網絡資源,有針對性的構建鄉鎮小學的特色學習資源。農村教育資源庫的構建上應更注重相關教學資源貼近農村學生的日常生活,建議政府在財政性互聯網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讓全國各地的“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也能走進鄉鎮小學的校園與家庭,使鄉鎮小學的學生也能同城鎮小學的學生一樣享受到優質而豐富的教學資源。

(三)通過“互聯網+教育”打破傳統應試型教育的發展瓶頸。隨著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的使用也普及到了廣大的鄉村,在此背景下對于鄉鎮小學的傳統應試型教育瓶頸的突破提供了發展契機,互聯網+教育可以在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注下,拓寬鄉鎮小學教育教學的路徑,為實現鄉鎮小學的課程增設提供了保障。教育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校內老師的傳授,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這方面對于鄉鎮小學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

作者:孫彥萍 單位:榆樹市謝家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