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目標時代性分析

時間:2022-03-18 03:05:04

導語:小學教育目標時代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育目標時代性分析

摘要: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習態度和習慣的養成起著關鍵作用。隨著科技和信息社會的發展,小學階段教育也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明確時代背景下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對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小學教育;教育目標;時代特征

小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礎,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奠基石的重要作用,同時小學生具有學習能力強、可塑性高等特點,小學階段教育對人才培養有著深遠影響。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小學教育的目標也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突破了傳統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寬泛目標,多元教育成為新的趨勢。

一、中西方基礎教育情況對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制度。初等教育,即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是人口素質形成的奠基工程。在中國,小學教育的對象一般為6-12歲的兒童。中國的基礎教育起步較晚,也具有獨特的國別特征,跟西方國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英美國家的基礎教育經過多次改革,主要趨勢是重視價值觀教育和學生精神、道德發展;加強社會公民的培養;以基礎學科為核心改善教育質量;注意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統一和靈活性的結合;努力提高學生的信息和交流技術等能力。我國從1993年頒布《中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綱要》以來,對小學階段學生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二、小學階段教育目標

(一)興趣培養。教育先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小學生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5-6歲的孩子已經具備抽象思維能力和穩定的心理特征,并爆發出較強的求知欲望。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關鍵時期,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促使學生養成思考動腦的習慣應放在首位。在學戰史時,美國小學給10歲的學生布置的作業是“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么態度”“你認為誰應該為這場戰爭負責”。此類的開放性題目為小學生開啟了智慧之門,對教師也是很大的挑戰。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會洋洋灑灑給出諸多解釋,不局限于課本,同時學生在準備作業的時候也是一個促進思考的過程,并給出獨立的判斷,而思考的過程又能激發學生更大的求知欲。兩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一個有趣的思考,勝過學富五車的背誦;一場激烈的討論,勝過寫十頁田字格;一次野外的涉足,勝過無數次看圖識畫。呵護好學生一顆好奇探索的初心,并讓這種子發芽開花,成長為求知路上的原動力,才是對學生最大的教育。(二)實踐動手。教育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檢驗教學活動的標準,和教學改革的依據之一。但目前升學選拔制度對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考察尚未充分體現,偏離了既定教育目標,從而導致存在重分數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并影響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教育資源的分配。課程教育是小學教育階段主要的表現形式,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教育時應將實踐能力培養設計到授課中,通過“現場模擬”“分角色朗讀”“上機操作”等方式讓學生進入情境中學習,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科學課堂上可以動手制作機器人,操作無人機;信息技術課堂上教授如何上網檢索信息;英語課堂上敢于開流并表演話劇。這些技能的培養應該貫穿小學教育的全過程。(三)創新能力。隨著“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深入實施,全國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在教育領域也引發了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的變革。當智能制造、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應用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時,對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成為時代要求。我國的中學生可以在國際各類奧林匹克競賽中連連奪冠,但我國科學家榮獲“諾貝爾”獎的人數卻寥寥無幾。中國學生的基礎科學知識扎實,小學階段的數學計算能力遠超歐美國家,但為什么能在世界范圍內做到行業領先的少之又少。是什么禁錮了我國學生的發展后勁?創造力該如何培養?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是創新意識的培養。思維決定行動,創新離不開思維方式的轉變。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培養學生多向、逆向思維;鼓勵學生大開腦洞、充分發揮想象;摒棄傳統的唯一答案式教學方式,突破固定思維模式的限定。創新思維需要合適的環境土壤去栽培,首先應突破傳統課堂的束縛,引進智慧課堂,以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輔導為輔的授課形式進行,并結合小組討論、代表展示等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古人對動手踐行最高智慧的總結,只有在操作中學生才會發現并驗證書本中說的是否正確,并觸發自己的思考,進而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小學階段教育應在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以興趣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和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海臣.習慣的養成:一個應然的小學教育目標[J].教學與管理,2013(20).

[2]許邦興,丁茂華.“成人”抑或“成才”———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價值取向[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作者:張加平 張鑫超 單位:1.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鎮中心小學 2.北京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