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教育含義與實踐對策
時間:2022-04-15 09:43:00
導語:幼兒心理教育含義與實踐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模式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說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在這個陌生的知識領域里,很多知識點在關乎著我們這個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們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較之于西方要滯后,所以還存在著一個被了解、被認識、被接受、被重視的過程。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而幼兒心理健康在整個心理健康中更處于瀕臨遺忘的角落,大多數幼兒教師和家長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十分重視,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卻考慮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僅是孩子智力的發展,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發展所必須的素質。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兒心理健康的相關問題。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內涵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時,我們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簡單地說,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于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主要特征為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與愉快、行為協調統一、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適應能力。而“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與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與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系友好與諧,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與發揮。幼兒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孩子性格特征的優劣,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長與對待未來的態度。
二、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廣博的知識、嫻熟的教育技藝,去培養學生,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此外,教師還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待學生,要和他們做知心朋友,用愛心去澆灌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得到安慰和滿足,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三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自我調節。從積極意義上看,理解父母的羅嗦、老師的批評,要懂得父母、老師的行為多是善意的,只是有時表達方式不對。要學會理解他們,多與他們溝通,敞開心扉,抱著寬容的態度去體諒他們,應多與同學談心、互幫互學,學會大度,并保持開朗的性格,以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同時,也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學會用科學思維、辨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去分析一切事物,達到客觀、全面地評價問題的目的。
要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把握自己,在看到自己優點的同時,也不能刻意地回避自己的缺點,要勇敢地面對缺點,并努力克服,還要客觀地評價他人,學習他人的長處,從而逐步塑造一個健康的自我。再次,要學會適應。學生應學會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適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育方式等,要能夠在不同的情況、場合下,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如當自己被同學誤解時,不要急躁,而應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癥狀所在,減少敵對情緒,以善意、誠心對待同學,最終換取同學的信任。中小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學校教育中客觀存在的一種顯示,要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教師有信心,不懈地努力,社會、學校、家庭教育互相配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點,并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采取有效措施,把逆反心理的消極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
- 上一篇:心理學視野中自我體現
- 下一篇:幼兒心理教育路徑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