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高校音樂教育
時間:2022-02-14 05:31:00
導語: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高校音樂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對學生的發展,對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促進心智發展,培養他們的審美品位。高職院校實施音樂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職學生人文藝術精神,提升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高職院校開展音樂教育對于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非常有現實意義。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很快,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水平不斷提高,辦學特色日趨明顯,已成為各地教育發展和社會關注的焦點。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職業教育十分重視,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需求空前迫切,職業教育面臨大好的發展機遇。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當前高職教育在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問題,比如在教育實踐上,以實用性和技術性教育為主,把“學會做事”的教育幾乎等同為高職教育的全部內容,弱化了“學會做人”的人文教育,忽視人文精神的陶冶,不利于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加強音樂教育,勢在必行。
音樂教育對于啟迪和開發人的智力有著重要作用。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的大腦的特殊功能、活動過程和意識狀態與音樂教育有著密切關系。大腦是主宰人類思維、情感和器官活動的總司令部,一般稱為大腦兩半球。
左半球具有分析、邏輯思維,特別具有數字和文字的機能,它負擔著語言、閱讀和寫字功能。大多數的傳統教育都重視左半球,而損害了整個大腦的協調活動,削弱了右半球負擔的音樂、音樂行為和音樂傳入信息的思維活動,也影響了左半球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譬如:進行音樂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工具,如鋼琴、提琴、二胡、長笛等所奏出的旋律,不僅能激發右半球的機能,而且雙手的活動也促進了兩半球的積極思維,致使大腦加強了鍛煉,提高了大腦的能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強調:“只有當大腦右半球也充分得到利用時,這個人才最具有創造力。”而像在合唱訓練、音樂欣賞等音樂實踐過程中,都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可以使人的聽覺和感知能力、反應能力更加敏銳、協調,極大的豐富和提高人的思維力。
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中,很多人都以音樂來輔助事業。譬如:高爾基有很高的音樂素養,但他是文學巨匠;列寧是貝多芬音樂的知音,但他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愛因斯坦深懂音樂的意趣奧妙,但他是一位天才的物理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不僅是科學家,而且是出色的小提琴手;趙元任既是語言學家也是作曲家。在音樂界,很多作曲家同樣也是科學家,譬如:鮑羅丁既是音樂家又是科學家;柏遼茲既是醫生也是作曲家……他們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與他們所受的良好的音樂教育不無關系。由此可見,實施音樂教育是全面開拓人的智力的重要手段。
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我們培養的目標不僅是優秀的專業人才,而且是包括人文素質在內的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單純的專業知識灌輸,只能生產機器,而不能造就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才。”這說明和諧發展的人應該是全面發展的人,多元化的人。通過音樂教育可以挖掘學生的多方面的潛能和創造力,促使學生的協調發展。
首先,在內容方面,一個高素質的人應該具有良好的文學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可以很敏捷的對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中的美與丑,做出很辯證的評判。音樂教育廣闊的內容,對培養高素質的人或者說全面發展的人提供了一個前提。
其次,在形式方面,音樂教育在培養具有開放意識的人方面具有其獨到的作用。因為音樂的教育形式具有強烈的可塑性,靈活性,開放性,創造性和發展性。人們常說:“藝無止境”,就是指藝術的發展是無窮無盡的,它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如在舞蹈的藝術分類中,古典舞,現代舞,民族舞蹈,街舞,拉丁舞等等,是它的不同的藝術形式。音樂教育豐富的藝術形式,對培養全面的人是其他學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再次,在審美方面,這種綜合的音樂教育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最有效的途徑.通過這種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美,行為美,語言美,形象美;通過這種教育,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得以提高,使之不斷追求美,表現美,創造美,用美的事物來裝點人生,裝點家園,建設社會。一個人的思想美,行為美,語言美,形體美,都可以通過音樂教育得以形成和鍛煉。
最后,在創造思維方面,音樂教育以其形象性,直觀性,可感性,使學生在對不同藝術形象的認識和感受中,提高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愛因斯坦認為:“人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音樂教育的優勢就在于發展人的形象思維能力,以想象和創造體現審美過程的最基本品質。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造就一代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時,接受過音樂教育的人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他們表現沉著,冷靜,他們的行為富有創造力。
中國早在三皇五帝時代,就已經重視音樂,并用音樂培養統治者的人選。到了周代,周公“制禮作樂”。這不僅成為西周的一項社會制度,同時還是它的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到孔子時代,禮樂不僅被列為“六藝”之首,而且成為整個教育的基礎。孔子提出“樂以教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主張,認為音樂可以移風易俗,認為藝術化的行為和人格,是社會教育和自我修養的最終目的或最終階段。
在西方,古希臘人一直把音樂教育作為公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柏拉圖熱情奔放地贊美音樂:“讓節奏和曲調通達靈魂深處,使人感受其美妙,并真正受到教化。”亞里士多德則指出:“音樂的目的不是比賽高超的技藝,而是對美的理解和感受,發人深省,增長智慧。”到了現代,音樂的價值在于打碎現實日常生活的單調、枯燥和沉悶,是我們人生世界與之發生聯系最密切的藝術形式之一。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音樂表達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感情生活。因為,在音樂里有豐富的感情形式。在18世紀的情緒說中,一直強調音樂和感情的關系,并把表現感情作為音樂的目的。后來,在浪漫派的音樂思想中,感情的重要表現更是自不待言。
此外,當今科技日新月異,音樂治療已成“科學”,眾多神經科醫生、心理醫生、行為科學家皆稱古典音樂能醫治現代人種種綜合癥,并有具體藥方:莫扎特音樂可提高智商而平復精神緊張;貝多芬音樂可增進閱讀能力和加強能量;巴赫音樂能讓人放松心情、盡快入睡……可見,音樂教育的優越性和獨特性最終決定著它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不可缺少的生產工具。
綜上所述,音樂對我們生活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高職院校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實施這一教育呢?具體說來,學校不僅要創造條件開設音樂方面的選修課,而且要加強音樂師資力量的培養,積極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著力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環境。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聰明才智的舞臺。
如:定期舉辦文化藝術節、演講競賽、卡拉OK歌手大獎賽和文體比賽等。這些積極向上的、形式多樣的、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既能充實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也能強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讓學生在音樂表演中充分領悟到音樂的審美特征,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樣,學生的參與精神和創造精神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同時,這些課外活動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使他們通過排練、演出、比賽,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傾向,調動起樂觀、向上、勇于挑戰的進取心,為將來適應各種人際關系,更好的投入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重視音樂教育,我們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我們培養的人才是健全的。在高職院校開展音樂教育,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是社會的要求,是時代的呼喚,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對學生、學院,乃至整個社會都是有益的。
- 上一篇:幼教中音樂教學運用方式
- 下一篇:勞動維權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