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音樂教育教學論文3篇
時間:2022-12-23 02:57:01
導語:學校音樂教育教學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蒙古聲樂演唱的藝術特征
一、蒙古民族唱法聲樂藝術特征
蒙古民族唱法的藝術特征可以說就是蒙古的“長調”,因為蒙古民族的民族唱法深受“長調”的熏陶。演唱的方式分外渾厚豪爽,意境悠遠,音域遼闊,音色嘹亮。用蒙古語來說長調的意思就是“烏日圖道”,它的特色是高亢嘹亮,字少腔長,自由自在,很容易的表達出故事,更能表達出它的情誼。在蒙古民族音樂中歌詞一般會分為上下兩句,歌詞中一般描述的都是藍天、草原、駿馬、白云、牛羊等。蒙古長調的演唱方法非常的獨特、鮮明,同時蒙古長調也表現出了游牧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蒙古長調的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都會穿上傳統的蒙古長袍。除此之外,演唱的時候還會有馬頭琴進行伴奏,歌中一般表達的都是對生命的贊美、對愛情的訴說。蒙古長調在演唱中都是采用真聲演唱,演唱的旋律絢麗多彩,有后依音、前儂音、回音、滑音等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演唱方式。蒙古語叫“諾古拉”,意思為波折音,在發聲時,還要根據口腔與口之間復雜的表演方式,產生抖動的顫音,一般情況下抖動的頻率是2-3次。在蒙古長調形成的過程中“諾古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蒙古長調之間還是具有一定的差異,主要是每個演唱者要表達的情感以及演唱方式存在差異,但是長調中基本表達的內容都是草原、白云、牛羊、駿馬等,歌曲中歌唱最多的就是駿馬。蒙古長調進過三代演唱家的傳承與改變,逐漸形成當前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藝術。蒙古長調第一代演唱蒙古長調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哈扎布,哈扎布演唱的蒙古長調中主要表現的是遼闊的草原、奔騰的駿馬。演唱的內容與自身自身的生活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哈扎布對長調的皮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代演唱長調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有金花、拉蘇榮,他們演唱的長調具有一定的差別,有的是純民歌的演唱方法,有的是在民歌唱法的基礎上加進去科學的演唱方式。第二代演唱長調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阿拉泰、那順。這個時期的蒙古長調不經傳承了原有的特點,還進行了創新,主要是在長調中融入了西方美聲演唱的特點,這樣不僅創造出了新的演唱方法,提升了長調的感染力。
二、蒙古族美聲唱法聲樂藝術特征
在蒙古族民族唱法中,歌唱家們通常運用長調的諾古拉旋律在演唱技巧上,而美聲唱法的歌唱家演唱技巧與民族唱法大致相同,著重了呼吸的科學性和音質的純凈飽滿等方面,充分展現了蒙古族聲樂藝術的特征。蒙古聲樂在中不僅繼承了原有的優勢,還是將西方的美聲融入到蒙古長調中,促進了蒙古聲樂的不斷發展,這個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有朝魯、德德瑪以及和阿拉坦其其格。在這里我們以德德瑪為例進行分析,德德瑪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草原夜色美》、《我是蒙古人》、《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德德瑪的演唱風格別具特色,主要表現在呼吸用氣與美聲混合共鳴方面,德德瑪的演唱風格融合蒙古聲樂與西方美聲的共同特點。德德瑪在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以及《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演唱中充分地將表現出其演唱的特點,如呼吸深、換氣活和氣息通的特點。令欣賞者感受到歌唱家整首歌曲一氣呵成,中間似乎沒有任何的換氣和停頓,演唱出最悠長的歌曲。在遼闊的大草原上,草原游牧民族的發信號或舉行重大禮儀和集會時,要用洪亮的聲音傳送給每一個的人,而草原的歌唱家都能用洪亮的聲音將歌曲傳達四方。
三、蒙古族流行唱法聲樂藝術特征
蒙族流行聲樂演唱時也體現出了蒙古音樂文化中的特點,如蒙古流行演唱歌手斯琴格爾勒在演唱將“真假聲”進行了完美的結合,以及齊峰運用了“諾拉古”演唱技巧。他們的演唱也是音域遼闊,氣息寬闊,真假聲相結合的特征,同時他們也用了“諾古拉”“、哈呀拉嘎”等一些演唱的方法。比方說齊峰的《祝福媽媽》這一首歌當中就用了這些技巧,并且結合了一些流行唱法。騰格爾是蒙古族著名的歌手他更能表現出蒙古族的傳統的聲樂特色,騰格爾在演唱中經常會運用到不同的蒙族聲樂技巧,如發聲技巧“哨日郭拉胡”、“諾古拉”、“渾第日胡”等,尤其騰格爾在歌曲《天堂》中運用了很多的長調演唱技巧,騰格爾的演唱方式是粗獷嘹亮的,他把民族唱法跟流行唱法相結合起來,不要求其具有華麗的外表,只是希望在音樂中將草原的音樂更好的呈現出來,他用他嘹亮寬廣的嗓音唱出了他對草原的熱愛,對世間的贊美。還有一位蒙古族的女歌手是值得提的,她演唱的歌曲一直保持著具有沉重的蒙古特色。她的一首歌曲《胡倫爾大草原》這首歌曲情感十分濃厚,具有很強烈的情感。這種深情來自蒙古族的“長調”又有這個時代的精神,是兩者相結合出來的,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新的蒙古音樂。
蒙古族的聲樂得到了很高的成就可以和國外的美聲唱法一較高低了。蒙古音樂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成就,因為它是與時俱進的,它的發展中融合了流行音樂和美聲的唱法,形成了一種新的具有自己特色的很多種演唱方法,造就了蒙古音樂獨具特色的表演方式。
作者:阿木古楞 單位:通遼職業學院
蒙古族聲樂特征
一、蒙古族民族唱法聲樂藝術特征
蒙古族的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演唱過程中,其長調的藝術技巧對其有著一定的影響,同時長調的藝術特征也正是蒙古族民族唱法的特征之一。現代很多學習蒙古唱法的歌唱家都非常注重長調的應用,比如說被稱為“長調歌王”的哈扎布以及烏拉托噶等眾多音樂演唱家都充分借鑒了蒙古長調的演唱技巧,使其的音樂演唱上極具蒙古音樂氣息。蒙古族的長調傳人拉蘇榮是一位杰出的蒙古族歌唱家,他演唱了上百首的具有蒙古民族風格的當代原創歌曲,他所演唱的這些音樂曲目中不光展現了蒙古族的民族唱法技巧,同時也夾雜了蒙古族傳統的藝術風格。從拉速榮所演唱的眾多歌曲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蒙古族的民族聲樂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其音質干凈飽滿,其中真假音之間的結合較為靈活自然。比如他所保留的優秀曲目《敖包相會》中,就采用了蒙古族聲樂中的發聲技巧,利用氣息沖擊制造出類似于打嗝的發聲方式,同時將長調的發聲技巧使用的淋漓盡致。現今蒙古族民族唱法技巧已經得到眾多聲樂演唱中靈活掌握。
二、蒙古族流行唱法聲樂藝術特征
在蒙古族流行唱法中,也有蒙古族與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的藝術特征。韓磊在演唱流行歌曲時,將蒙古族特有的“換氣活”、“呼吸深”等演唱技巧運用起來,演唱出來的歌曲恢弘大氣,歌曲的意境非常好;齊峰將蒙古唱法“諾古拉”運用到流行音樂的演唱中,體現出了蒙古族的文化氣息。他們的演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在演唱過程中氣息非常寬廣、音域也比較寬闊,真假聲能夠自由的轉換,這是蒙古族特有的聲樂特點。另外,韓磊和齊峰在演唱技巧上,也運用了蒙古族獨特的“哨曰郭拉胡”、“諾古拉”、“哈亞拉嘎”等技巧,與歌曲的曲風特點都非常相符,能夠非常完美的展現歌曲的意境,并且蒙古氣息非常濃厚。騰格爾是比較著名的蒙古族歌唱家,他的演唱充滿了蒙古族氣息。騰格爾在不斷的演唱中將蒙古族與現代流行音樂融合,在傳統的蒙古族聲樂唱法上進行創新,編制演唱了很多新的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歌曲。比如《蒙古人》、《天堂》等,都是傳唱頻率非常高的歌曲。《天堂》這首樂曲,雖然采用漢語進行演唱,但是其中包含了濃厚的蒙古族氣息,表現出了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雖然與傳統的蒙古族歌曲在風格上有一些差異,但是在加入流行元素之后歌曲反而更好聽,意味更深。這也是騰格爾的演唱特點,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傳承與創新共存。《天堂》中運用了非常多的長調,比如“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唉依呦”這一句中“空”就運用了“柴曰郭胡拉”技巧,“水”運用了“哨曰郭胡拉”技巧,,這些技巧都能夠讓演唱者的聲音體現出一種粗狂、蒼涼的意味,讓人們在聽的同時,能夠體會到大草原的空曠,似乎處于天堂中。
三、蒙古族美聲唱法聲樂藝術特征
從藝術特征上來說,蒙古族的一般民族唱法主要表現在旋律和演唱技巧上。蒙古族美聲唱法聲樂的藝術特征從唱法上來說,其技巧性同蒙古族的聲樂藝術特征是一致的。美聲唱法在演唱中,較為關注科學的呼氣、純凈的音色、飽滿的音質以及真假聲的轉換和結合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蒙古族歌唱者在以美聲形式進行演唱時,在蒙古族的風格歌曲中所展現出來的唱法藝術特征就是注意演唱中的呼吸氣息的科學性、音色要干凈飽滿,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和感染力、真聲和假聲之間的轉換結合等。當前很多歌唱家在演唱中將蒙古傳統唱法和美聲唱法相結合,進而使所演唱出來的歌曲藝術出現了不同的變化。比如說我國少數民族歌唱家德德瑪,其代表曲中《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呼倫貝爾大草原》等都是耳熟能詳的著名樂曲。其中這些曲目中就能看出德德瑪的演唱藝術風格,主要就是科學呼吸和美聲混合共鳴兩個方面,進而將這些音樂作品演唱的別具魅力。蒙古族聲樂藝術上的優勢主要就體現在呼吸氣息上,這點同美聲唱法是一樣的。很多歌唱家在呼吸及其它方面的科學性都極為重視,比如德德瑪在演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時就將這種優勢充分地展現出來,帶給我們優秀的歌唱作品。蒙古族美聲唱法和傳統聲樂其呼吸氣息的一致性還表現在喉音技巧上。從長調和呼麥的演奏技巧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除此之外蒙古族的歌唱家在演唱中的穿著和姿勢對呼吸用其也有著較大的影響力,綜上所述這也是蒙古族歌唱家在演唱方面的優勢所在。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蒙古族的音樂已經廣為流傳。蒙古族的聲樂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登上音樂高峰,從音樂價值上來說,其聲樂藝術已經可以與意大利的美聲唱法一較高下。蒙古族的聲樂之所以發展得的如此成功,具有如此之高的藝術成就,主要就是因為蒙古族的音樂一直在不停地與時俱進,其歌唱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借鑒了當代的流行音樂和美聲的優秀唱法,在其的融合下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蒙古唱法,同時也成就了蒙古族音樂在國際上的音樂地位。
作者:金花 單位:內蒙古通遼市民族歌舞團
學生的信息素養與應用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1概述
信息素養一詞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的具體定義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1]。1999年,由王吉慶主編的《信息素養論》中認為信息素養是可以通過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會中提高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方面的修養與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識與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信息常識以及信息能力多個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的和社會共同的評價[2]。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對信息素養的認識也不斷加深,培養信息素養與計算機應用能力已經成為各高校追逐的熱點。計算機基礎教學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各專業應用結合比較緊密的應用技術基礎課程。藝術類學生的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對于計算、邏輯等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但在專業課的學習中,使用計算機的強度并不亞于理工科學生。面對計算性和邏輯性都很強的計算機課程更是普遍存在著較多的厭煩情緒和恐懼心理,這種心理會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
2我校藝術類學生信息素養現狀
我國的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起步比較晚,近年來各高校都加大力度有意識地對大學生的信息素養進行培養,雖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整體水平不容觀,藝術類學生的情況尤為突出。作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一線教師,我們對大學一年級的679名藝術類學生做了問卷調查,情況如下表:通過調查發現,我校藝術類學生的信息素養還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現階段大學計算機教學對信息素養的培養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重在培養大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忽視對大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停留在對計算機技術的常規運用上,對大學生信息應用、創新能力培養不夠;教學模式仍然是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
3培養藝術類學生的信息素養與應用能力的研究
針對藝術類學生的專業需求與特點,以實現一個可以更好地培養藝術類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的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為總體目標。我們不斷地將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滲透到教學活動中,針對所講授的課程進行改革與創新。藝術類各具特色,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次、多元化教學,即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進一步培養藝術類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以及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掌握“基礎中的基礎”。“基礎中的基礎”是指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最主要、最基礎的知識,使學生們掌握利用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對數據和信息進行有效地收集、存儲、處理、應用和檢索的基本素養。2)根據學科差別,合理分類教學,使學生掌握“專業中的基礎”。“專業中的基礎”是指專業課中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主要為滿足某些專業課程的先修需要。構建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主,以Photoshop圖像處理、Flash動畫制作、Dreamweaver網站開發、數字媒體技術、計算機安全維護技術等選修課程為輔的結構科學、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3)不斷提高藝術類學生的信息素養與應用能力,使學生掌握“考試中的基礎”,順利通過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考試中的基礎”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重點講解等級考試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做到簡單題得滿分,中等題得高分。只要超過60分,就可以順利通過考試,獲得等級證書。
4培養藝術類學生的信息素養與應用能力的實踐
實踐是創新的根本。認識源于實踐,又由實踐來檢驗;能力在實踐中養成,又由實踐來衡量[3]。1)只有深入了解信息技術與各藝術類學科的相互滲透和交叉融合,才能理解和掌握利用計算思維和計算工具解決專業領域問題的思路和做法。我們通過與藝術專業的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該專業的特點和就業去向。同時,在與藝術專業的座談中了解到他們的專業課程中就包括Photoshop圖像處理、Flash動畫設計、電子音樂作曲軟件等。針對藝術類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深入了解學生們感興趣的、對專業有幫助的計算機課程。2)精講多練、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注重實踐,經過多年的計算機教學工作,項目組一致認為“邊講邊練”是最好的授課方式。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馬上動手實踐,既有利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有利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大力開發計算機教師的潛能,鼓勵教師學習一些與計算機相關的藝術類專業課程,不僅可以講授大學計算機的基礎課,還可以講授與藝術類相關的選修課。逐步建成一支以主講教師負責的、結構合理、人員穩定、學術及教學水平都比較高的優秀教學團隊。4)立體化教材建設,按照由淺入深,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的思路來編寫。我部教師在認真調研之后,根據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水平,自主編寫教材《大學計算機實用軟件基礎教程》已正式出版發行,得到了學生和讀者的認可。5)在網絡教學平臺的基礎上,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工具軟件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支持研究型學習、案例式學習、發現式學習、資源型學習、協作型學習等多種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個性化發展。同時,合理搭配不同的教學手段,各取所長,相得益彰。6)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開發無紙化考試系統和基于試題庫的教考分離機制,實現教學質量的可持續性提升。
5總結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素養成為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網絡化、虛擬化,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因此,高等院校也必須以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為立足點,搞好信息科學的教學工作,其中計算機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一樣不能忽視了對藝術類專業學生的信息素養與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很好地掌握利用計算機硬、軟件技術對數據和信息進行有效地收集、存儲、處理、應用和檢索的基本素養,為未來從事諸如信息管理、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網站建設、決策支持、企業資源規劃等等工作,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作者:劉瑩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 上一篇:臺燈情感化設計論文
- 下一篇:美術與藝術設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