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對中學生音樂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05-30 10:27:59
導語:民歌對中學生音樂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在中學階段教育過程中,包括民族音樂教學在內的音樂學科教育改革得到了深入推進。這對于提升中學生群體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傳統音樂以及民族精神等諸多層面均有很好的推動作用。讓民歌進入課堂,能夠更好地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文剖析了當前中學音樂課現狀,分析了民歌的特點及所傳達的文化精神,并闡述了民歌對中學生音樂教育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民族音樂;民歌;中學生;音樂教育
一、引言
中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歷史十分悠久,從古到今,已經為現代人積累了十分豐厚的音樂財富。現代人怎樣才能傳承歷代勞動人民辛辛苦苦創造出來的瑰寶,已經成為當代中學音樂教師的關鍵性教學目標之一。民歌,是民族音樂中的一支,也是學生最易接觸到門類。深入學習與民歌有關的知識,在民族音樂的大潮之中積極培養中學生群體的高尚人格。要用更加生動活潑、情趣高雅的民族音樂來喚起現代人在精神世界之中的情感共鳴,提升中學生群體的認知能力,強化人和人之間在感情上的密切交流,同時也推動了各民族間在音樂、舞蹈、飲食、宗教以及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的彼此交流。為了更好地發展中華傳統民族音樂,不僅僅要培育更多的本土音樂專業理論人才與表演人才,而且還應當培養出熟悉甚至精通民族音樂的欣賞者,這就要求對中學生們開展包含音樂教育在內的素質教育。
二、當前中學音樂課現狀
音樂課堂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音樂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如此讓人受益無窮的藝術教育課堂,學生應該非常喜歡,然而,事實上音樂課卻始終處于尷尬的局面,在中學生群體中,不喜歡或者厭惡音樂課程者為數不少,這令廣大中學音樂教育工作者覺得十分無奈。[1]一些諸如有多少多少比例的中學生不喜歡音樂課,有多少多少比例的中學生不想上音樂課等數據經常被媒體爆出,往往會讓中學音樂教師們倍感壓力巨大。通過調查發現,近80%學生對學校音樂課的態度表示一般或不喜歡,有的學生認為:所有副科都不重要,只要學好語、數、外就行了;有些學生喜歡上音樂課但并不是源于對音樂的熱愛,而是因為在音樂課上能說話、能玩、比較隨便。但通過訪談結果顯示,有98%的學生都很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在邊遠地區,中學生們的音樂基礎往往更加薄弱,音樂課堂以歌曲教學為主,條件有限,器樂進課堂的幾率非常小。比如,身處內蒙古邊遠地區的學生由于地域特點,接觸內蒙古民歌機會較多,但是要想接觸到其他類型的民歌,機會就十分渺茫了。[2]
三、民歌的特點及所傳達的文化精神
第一,民歌是通過廣大勞動人民長時間的即興創作、逐步積累、口口相傳,從而逐漸形成并且發展而成的。民歌的作者和傳唱者就是勞動人民自己。中國目前流傳最為廣泛的那些經典民歌,諸如《月兒彎彎照九洲》和《茉莉花》之類,均產生或者形成于宋、元之時,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的反復吟唱而流傳下來的。《東方紅》是一首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歌頌的頌歌,就源自于陜西民歌《騎白馬》之曲調,這一曲調傳承下來之后,再由農民演唱李有源重填新詞而形成。首先,民歌與其他民間文藝形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傳統民族音樂主要可以分為五類:其一為民歌,其二為歌舞音樂,其三為說唱音樂,其四為戲曲音樂,其五為民族器樂。這五類音樂從來都是彼此影響、吸收并且共同發展的。其中,民歌是其他四類音樂得到開發的重要前提。目前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民間歌舞就源自于民歌。比如,二人轉《走西口》的曲調就來源于同名的陜西民歌;著名的云南花燈《十大姐》的曲調則出自于云南傳統民歌《小河淌水》。同樣,北方地區所流行的秧歌、盛行于安徽地區的花鼓燈、南方地區所流行的花鼓戲等,均和民歌之間具有極為密切之關系;其次,民歌具有鮮明的表現手法。民歌的表現手法顯得簡明而又質樸,十分平易近人,其藝術形象非常生動,能夠體現出本民族群眾的基本性格特征、良好心理素質以及高雅的審美情趣。例如,流行于河北的民歌《小白菜》就是這樣的典型案例。第二,民歌與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因為廣大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之中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其在長時間的勞動生活之中產生了自身所獨有的思想、感情以及意志,就必須以藝術化的方式加以表達,而民歌正是這樣一種很好的藝術開發工具。民歌能夠傳達民族情感。因為民歌會受到各個不同民族及地區的語言、文化、地理、民族人口性格特征等諸多內容之制約,從而體現出十分濃厚的民族特征以及民族色彩。因此,有的民族音樂理論工作者將中國的漢族民歌劃分為若干色彩區,除漢族民歌外,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風格獨特的民歌。中國作為了擁有五十六個不同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擁有以萬來計數的大量風格不一的民歌作品,同時還有大量品種花色不一而足的民族歌舞、器樂、曲藝等作品。從內容極其多樣化的民族音樂之中,能夠感受到各民族對于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無比摯愛,能夠展現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對今后美好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
四、民歌對中學生音樂教育造成的影響
第一,如何在各類學校教育中普通開展素質教育工作,已成為全球性的重要課題。實際上,并不僅僅只有中國的教育改革積極倡導素質教育,那些西方國家所開展工的教育教學改革更是將素質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來抓。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是積極繼承與發展中國民歌音樂傳統的重要基礎性條件。唯有下定決心,真正擺脫應試教育模式,更好地推廣運用素質教育,才能夠讓中國在愈來愈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之中占得一席之地。應試教育通常十分排斥音樂教學,以至于音樂類課程經常會被別的主課學科所取代。還有一部分學校甚至于全面取消了音樂課程,這樣一來,中學生們整天都面對題海,這種學習方式往往會造成學生們疲于應付,并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導致課堂教學質量非但未能提升,反而出現了下降。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一教育方式已經嚴重違反了教學的規律,未能全面把握素質教育所具有的極端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效果并不理想。[3]第二,中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所取得的成效。其一,能夠了解到了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格。對于傳統音樂特別是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學習,學習者們能夠了解到各個不同民族在風格的極大差別。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可謂是歷史悠久。幾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包括民歌在內的大量音樂文化遺產。要繼續繼承與發揚這些寶貴的財富,從而能夠讓中學生等學習者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輝煌歷史文化,掌握民族音樂的獨有風格;其二,能夠充分發揮鄉土音樂的優勢。因為各民族所形成的民歌,一般均具有本土性、民族性之特點,所以在情感接受度上和別的民族、別的地區音樂比較起來,就具備了情感投入更加真摯、更為直接等優勢,在實踐中也就能夠更好地形成真情實感。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歌的發展,不僅僅是傳承的過程,其中涵蓋了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要將民歌等族音樂視為最為本重要之資源,積極引進至中學音樂課程之中。通過實施民歌教育,能夠讓每一名中學生從小就沉浸于民族音樂的懷抱之中,并且以積極、開放之心態來吸收人類音樂文明的所有優秀成果,為進一步弘揚民族歌曲文化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王靖添 單位: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四中
參考文獻:
[1]項陽.當傳統遇到現代[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音樂[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2.
[3]孫倩.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弘揚民族音樂[M].中國音樂在線網,2005.
- 上一篇:音樂教育對中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
- 下一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聯性研究